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山变-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叫阿熊,祖上名叫桑朗温凯,康熙年间的时候,以宣抚使之身随军出征,剿灭前文提到过的策零的叛乱,因为有军功,擢升为了宣慰使——这是个世袭的官职,递嬗而下,一直到今天,已经有七代人了。
    阿熊是他的玄孙,今年不到十五岁,因为和汉人结交的久了,家中也请了一个汉人教习,教给他圣人之学,只不过他这样的苗人,就是学会是诗书礼仪,也不为人看重,故此和县里的上下官吏,往来不多。
    “那,贵县?”崇实停著不食,问刘县令:“我想和这个什么阿熊见上一面,不知道可行得吗?”
    “当此官,行此礼。大人若想宣召阿熊拜见,容卑职改日派人到瓦寺——那里是宣慰使是衙门——给阿熊传书一封,也就是了。”
    “这样不妥。本官奉了皇上的旨意,本是要与苗人交好,使其能够安分守己,甚或日后能够为国出力的,不好以官身强压于人吧?”崇实考虑了片刻,摇摇头说:“还是本馆上山一次,贵县以为呢?”
    他这样说话,刘县令何敢不从,“大人不惜屈身以待,想来阿熊也是受过圣人之学的,定当感戴大人的恩情。”
    过了几天,正好出了一档事,给了崇实登门的借口;汶川地方,查禁金砂走私非常严厉,这一天有两个走私贩子给官兵追得无处可逃,最后跑到了瓦寺中,隐匿了起来。
    要是在往常的时候,刘县令只会派一名典史,带上几个捕快到瓦寺去,点名要人,苗人虽是心中不满,也只好恭恭敬敬的把人交出来,不过崇实听闻此事,特意命听差准备了自己的手本,又请刘县令派了个人,做自己的向导,就这样轻车简从的到了瓦寺。
    阿熊倒很吃了一惊,汉人骄横惯了,就是县里一个最不入流的典史,苗人见了,也得称老爷,当初刘县令履任的时候,自己还曾经派人到衙门去拜见,送上各色礼物,而刘县令竟不曾回拜——这是非常失礼的举动——也可以看出,他的心里实在是耻于和异族来往的。也因为这样,宣慰使衙门和县衙门这数年来从不通音信,似乎是不知道有对方存在似的。
    而此次竟然有一个朝廷派来的道台亲自递手本请见,阿熊很是楞了半天,命人把母亲找了来,他的母亲是汉人,读过几天书,识得其中轻重,对儿子说:“往常来了公事,总是娘替你出面,这一次可不行了。你是宣慰使,总要有你来见,娘在屏风后面,听他有什么事,等他开了口,你就说,要问我娘,到时候,我再出面。”
    阿熊是母亲是汉人,故而对儿子的教育全然不似苗人教养子女的那一套,讲究幼承庭训,父母的话就是要奉为圭臬的,所以阿熊很孝顺母亲,听话的点点头:“哦,儿子知道了。”
    把崇实请到堂上,由县里的一个工房的主事做引荐,两个人行了平礼——就是彼此作揖——这在阿熊来说就已经是破格的礼遇了,往常来人,到堂下一站,高声把公事说完,拿上几两宣慰使衙门奉上的金砂,转身就走,那副模样,倒像是代天传旨的天使。如今三品大员却恭恭敬敬,言语温和,真让阿熊喜出望外。
    他总算还记得母亲的教诲,彼此落座之后,问了问崇实的公事,崇实说:“有两个走私金砂的贩子,听说躲到宣慰使大人的衙门里,能不能交给我,带回去法办?”
    “这,得问我娘。”听儿子这样说话,母亲才从屏风后转了出来,崇实不料有这样一手,赶忙离座行礼,彼此又有一番谦让。
    待到坐下之后,老太太说:“走私金砂,本是朝廷律法明禁之事,今天有这样大胆的家伙怙恶不悛,正该交由大人。只是不知道大人可带了差役同来了吗?”
    “哦,这倒没有。”
    “既然大人没有带,就只好另外由小儿的衙门派专人押解回县。”老太太又问道:“是和大人一起走呢?还是单独押解回去?”
    崇实想,此番自己屈尊降贵而来,不能把人领了,直接就回去,总要在此地盘桓几天才好。因此说道:“若是能够直接解回县衙,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说着,他又起来鞠了个躬:“多谢宣慰使大人成全。”
    “不敢当,不敢当。”老太太对儿子说:“阿熊,把大人的手本退还给大人。”又问了一句:“不知道大人住在哪里?”
    “住驿站。”
    “大人请回吧,一切都好说。”老太太对儿子说:“阿熊,开中门,礼送大人下山。”
    这就是官场上所谓的‘软进硬出’,崇实要顾着自己的身份,也就无需客气,回到驿站不久,有宣慰使衙门派人来呈上礼物,是虎皮、豹皮若干,金砂一袋,黄芪十斤,还有一件特殊的礼物,是一柄百炼精钢,却柔软如绵,可以围在腰间的缅刀最后还有一份请帖,请他即夕赴宴,并且写明,要他只着便服即可。
    旁的礼物也就罢了,这一柄缅刀却是大和崇实的心意。只是从一些游记、游侠列传中听到过缅刀之名,可是要认真的欣赏一番了把刀抽出来,在灯下如同一条银蛇一般来回舞动,他全然不通武功,也不会弹弄,一个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还划破了,赶忙小心翼翼的把刀插回鞘内,预备着等到再见的时候,就将此物奉还。
    到了下午,崇实仍旧是一身公服,命下人带上衣包,再到了宣慰使衙门,阿熊和下面的一个安抚司,四个长官司如数在门口迎迓,众星捧月一般,把崇实迎到正厅落座。
    到此在看见,原来老太太也在座——苗人不像汉人那般的讲究内眷规避的礼法,旁人神态自若,崇实也不好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态来。听老太太说,“大人不以我等粗鄙为弃,反倒这样瞧得起自己母子,真正感激不尽。”
    “不敢当,老夫人太客气了,朝廷之礼不可废,老太太这样说话,倒让本官无地自容了。”
    “小意思。”老太太客气了几句,转而问起了崇实的家世,诸如祖籍哪里,府上还有何人,是否婚配,几位少君之类的,说了一大通。崇实此来本就是有意和宣慰使衙门拉近关系,也不以为忤,一一答了。
    过了片刻,有人来报,说晚宴已经准备好了,请大人入席。崇实应主人之请,换上便装入席,居然是一桌很丰盛的筵席,听老太太说,她身在苗乡,总也是吃不来苗人的饮食,阿熊之父疼惜妻子,从成都府请来一个厨子,常年伺候。“今天临时匆忙,有些菜来不及预备,不过左右大人也不会就着急的公务,就在这里多住几天,我改日再好好请你。”
    “多谢,多谢。这就已经很好了。”
    “可惜我这里没有绍兴酒,”老太太问:“大人是喜欢喝茅台还是大曲?”
    崇实心中一动,他和孙瑞珍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酒量不很大,却很喜欢喝,当年在肃顺府上尝过一次云贵总督乔用迁进贡而来的茅台酒,蒙皇上赏赐,齿颊留香,总想找机会再尝一次,便说道:“茅台就好。”
    于是老太太命人取来茅台,打开坛子上的泥封,顿时满室飘香,尚未入喉,便有熏熏然之感了。
    崇实酒量有限,偏阿熊和下面几个安抚司、长官司都是海量,轮番劝饮,不觉大醉。当夜便留宿在了宣慰使衙门的客房之中了。
    等到夜半酒醒,崇实只觉身边软玉温香一般的多出一个人来,这一下可把崇实吓到了,撩起被子看看,女子受凉,也随之惊醒过来,问她才知道,是老太太身边的侍女,名叫红莲,方才酒席之间,崇实多打量了几眼,等到他沉沉睡去,就给老太太送到床上来了。
    崇实又悔又怒有心当场整衣而去,红莲看他脸色难看,姑娘委屈得哭了起来,说,若是不能留下大人,到明天早上,老太太和宣慰使大人生了气,自己的一条小命肯定就保不住了。
    崇实知道,苗人于家中的下人有随意处置权,不要说是让她伺候自己,就是如她说的,一顿棍棒活活打死,也不稀罕——他心中不辨真伪,万一她说的是真的,自己无端造下杀孽,又于心何忍?
    于是勉强在宣慰使衙门中住了一夜,到了第二天,阿熊和安抚使到房中给他请安,崇实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给他们看,草草说了几句,起身告辞。
    应该说,此事是阿熊母子做得冒昧了一点,弄个不好的话,昨日的一番宾主和煦就全数化作了流水,只是,崇实到四川来,有皇命在身,也就由不得他的一己好恶了。
    咸丰五年的六月初九,是皇上的二十五岁寿诞,崇实把任上的差事交代给下属,赶赴北京,一来是向皇上祝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