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山变-第8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根本:宁可放错了一千,也绝对不能冤枉了一个”
    这样的办事宗旨,和朱光第等人所学大相径庭,完全是满洲人说话,‘拧了’皇上怎么会这样说呢?“皇上,您……容奴才大胆问一句,您该不会是说错了吧?”
    “朕没有说错。你们想想,若换了你、你、你”他的手指逐一在三个人脸上点过,“换了你们三个人,并无如此才学,也根本没有登云之径,因为给人冤枉,跪在县太爷的案前,只求大老爷能够明辨秋毫,却遇到一个混账的庸官、贪官,终于将你屈打成招。你们想想?这是如何凄惨之景?”
    “皇上所言极是。但臣想,若是如此行事的话,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啊。”朱光第以头触地,大声说道。
    “你还是不明白。”皇帝说,“朕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吧。说有一天下雨,雨很大很大,池塘中的小鱼,都顺着雨线,从塘中跑到了岸上;雨停了之后,艳阳高照,鱼儿仅靠着路边积存的一汪水洼借以栖身,眼见就要活活给晒死了。这时候来了小孩儿,提一只水桶,从地上往桶里捡鱼。有一个过路的人就说,‘你这样能捡多少?不等你捡完,更多的鱼儿就死了。’小男孩儿说,‘我每救起的一条鱼,对鱼儿来说,就是他的全世界。’”
    这个故事短小无比,寓意却极其深远。养心殿中好一片长久的沉寂之后,翁同和和朱光第长出了一口气,“臣等悟得了。”
    “悟到了什么,给朕说说?”
    “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便是此等至善至美之境。便如同皇上所说的,刑部办案,不再以一府一道、一县一镇,一村一乡为统筹及安置,取而代之的,却是以案中之人为办事成法。把这每一个人的生计、安危、生死置于办差之人的心上,以我心,换彼心,则天下大治,便正通同此理也。”
    “大约就是这样的意思了。”皇帝微微点头,“今后,各省办理这样的刑名案子,都要以此为宗旨。自然的,要彻底达到,还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总要迈出第一步去,才好给后人开出一条路来嘛。”
    崇实和翁同和不知道,朱光第久历秋官,对于皇帝的话分外有所感,其中操行的难度或者很大,但一旦施行得法,则百姓就不再仅仅是畏惧严明重法,而是心感怀服,比诸前者,确实是要高明多多了。但如何操作,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哩
    三个人碰头而出,皇帝舒缓了一下身子骨,回头看惊羽呆呆发愣,忍不住问道,“你怎么了?”
    “皇上,鱼儿真的会顺着雨线,跑到岸上来吗?”惊羽喃喃自语的说道,“鱼妈妈不见了小鱼,一定会哭啊哭的。”
    皇帝哑然失笑,“你这个傻丫头啊。”
    两个人说了几句话,杨三托着放有官员绿头牌的盘子进到殿中,皇帝低头看看,“李鸿章进京了?他的腿脚很快啊?让旁的人先等一等,朕先见他。”
    李鸿章确实是听到皇帝于自己的品评之声后,从安徽巡抚任上上折子进京的,至于由头,俯拾皆是,皇帝在威海准了沈葆桢所请的,分期分批派遣海军学院生员赴西洋留学;李鸿章也随之上了一份折子,认为除却舰上管带、管轮之外,建造匠役,也应该有机会出国深造。
    皇帝很觉得奇怪,李鸿章总是时时处处和沈葆桢对着干、抢风头,所为者何?从历史上来看,还能分辨出一点因由,两个人为南北洋水师建设,瓜分朝廷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建设经费,但到了自己这里,应该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吧?怎么还是如狂犬乱吠一般的咬住沈葆桢不放呢?
    他认真想想,大约能够猜出一点缘由。李鸿章和沈葆桢是同科进士,但李某人自认强于同年之处有二,一则科名早发,二十一岁的时候,便为庐州府学选为优贡;奉父命进京之后,更是尽得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的器重和赏识,这也让李鸿章的心中早早存了‘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青云之志。这一科北闱虽未售,但李鸿章并不气馁,到道光二十七年卷土重来,终于得中。
    另外一点,就是和曾国藩的师弟情谊。李鸿章是很聪明的,道光三十年,嗣皇帝登基,为曾国藩一篇《奏议大礼疏》,给新君赏识,叠加提拔,他身为弟子,与有荣焉。更在征询过老师的建议,主动报名进入总署衙门之后,担任了英国股帮办公务大臣的要职。
    而和自己比较起来,沈葆桢就要等而下之了。他虽然有一个闻名天下的林文忠公的舅父,但林则徐道光之后,宦海几度沉浮,再无往日荣光。沈葆桢所能得到的助力,也实在是有限得很。
    三年散馆后,先后任九江知府,广信知府,安庆知府,一直是在风尘俗吏中打滚,连一任道台都不曾做过,也不知道怎么样入了皇上的法眼,居然就让他做了帮办海军大臣?偏偏奕誴也真是个庸人,凡事拱手受成,徒使竖子成名
    李鸿章心中打着乱七八糟的算盘,进到暖阁,摘下暖帽放好,“臣,赐二品顶戴,署理安徽巡抚,李鸿章,恭请皇上圣安。”
    “路上走得很快啊?”皇帝笑着问道,“几时从省城动身的?”
    “臣九月二十一日捧读上谕,将公事交卸,即刻从安徽动身。路上走了十一天。方始到京陛见。”
    “以后,这样的季节里,能够不要动就不要动了。天气太冷,你往来奔波,数千里之遥,朕也觉得疼得慌。”
    “皇上圣心怜爱为臣,臣更要甘效驱驰,上报天恩。”李鸿章用力撞了个头,又说道,“臣年纪尚轻,风霜之苦,总还能挨得住。”
    “那,就这样吧。”皇帝不再和他说题外话,“你这份奏请造船厂的工人出国的折子,朕觉得很是开了我大清未有的一番伟业呢”
    “臣不敢。臣也是捧读皇上东巡威海时所颁上谕,获益良多,自以为臣当年所见,虽经皇上点拨,未可称之舛误,但终究囿于眼界不广,未能有所展布。皇上在威海所言,派员出国,详尽学习西洋操船、造船之法,臣钦服之下,更有拨云见日之感,因而不揣冒昧,……”
    他一面说,一面偷看皇帝的脸色,却见他无喜无悲,也不知道对自己的这番话是不是满意?语调也逐渐低沉下去,终至无声。
    “你这个人啊,朕很知道。”皇帝忽然转变了话题,“学识、能力俱有;对朝廷、对朕的一片忠心,也不在任何人之下。从这里来说,比之曾国藩或者还欠缺一点经验,假以时日,未尝不又是朝廷一新栋梁之材。”
    “臣不敢。”李鸿章又跪了下来,“臣胸中所学,不要说不敢比拟皇上,就是家师所有,臣所得也不过十之一二。唯向主之心,数十年来,从无辗转。”
    “不过,你不及曾国藩处并不在此。学识、经略,都是可以后天学习,人为增强的;只有人心、道德诸项,却是与生俱来,不可强求半分。李鸿章,你自问,这一层关隘上,你做得如何?”
    李鸿章汗如雨下,“臣,臣……惶恐。”。
    

第23节响鼓重槌(2)
    第23节响鼓重槌(2)
    “你诚然是该惶恐。”皇帝冷笑着说道,“做着朝廷的官,拿着我爱新觉罗家的俸禄,成天就想着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嗯?你别以为你在安徽的所作所为朕不知道,不去处置,一则是以为你尚堪造就,二则,是朕为国事忙碌,懒得理你否则的话,不要说你一个小小的巡抚,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儿,穆彰阿又如何?面对朕一纸朱喻,还不是吓得体如筛糠?乖乖的休致返家?”
    “臣有罪,臣有罪。臣未能以精白一心,上侍君父,……臣小人之尤,小人之尤。”
    “成天为了一己利禄奔忙,咸丰十二年,朕让你到安庆做知府,到咸丰十五年,四年间升道台、升臬司、升藩司、升巡抚,做到一省之长的高位。你问问你那些同年、前辈、后辈、大清官员升迁之速,可有如你这般的吗?兀自饕餮不足,看着朕重用沈葆桢,妒忌得双眼发蓝。表面上是顺应朕意,要在两江等地同样操办海军建设之事,其实,你当朕不知道吗?还不是你们这些人看他承办海军,数年之中过手的银子总数几近万万,以为他在其中,一定大发横财了,是不是?”
    “臣不敢,臣不敢。”
    “沈葆桢为人清廉,不是你们这些脏心烂肺的混账所想的那样他任上所得,尽数寄回家中,养廉银俸禄,更是狷介不取。朕听人说,他每到年初,生计窘迫,总要从自己的海军衙门中取出一箱子破旧衣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