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月的哲思-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啊,千万要正视并尊重一切属于人间的事物吧!否则你一旦心存侥幸,将来你会在所经历的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羞愧到无以自容的地步。


第二部分 诗人思想者史作柽人生中的苦索 (黄信二)

    当人们还在反思百年来海峡两岸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由媒体新闻、计算机、网络等所形成的浅根性的“大众(消费)文化”以及“青少年文化”现象时,台湾学者史作柽先生在受其冲击与感慨之余,从未放弃对自我的提升。在其哲学观中,他认为改善个人与社会二者的目标,在根本上是同一件事情;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阳明的“天下一家”观念,在史先生的生命里,他用实践的工夫,重新做了一次。     
    他在新著《时间中的苦索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即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他总以人的正面、光明而活跃的生命,设法形塑其身处的国家社会;以活跃而原创的生命,思考如何保障其所身处之世界;诚如他书中所言:“社会,你为什么不能离开卑下与说谎,而趋向于高尚与真实?世界,你为什么不能离开争夺与不智,而趋向于和平与理想?”     
    对史先生而言,“一切真正的灵魂,就是要接受一切不合于理想的显示的锻炼而向上走”,对他来说,人活着即是为自己立下更高的标准,寻求更高标准下所遭遇的更大的痛苦,包容现实生活中较小的痛苦,“以大苦涵融小苦是惟一真正解决问题之道”,史先生常说这是生命的原则。     
    他,立足于文明的边缘,号召人们离开怨恨,离开孤寂,并通过完美、爱与和平看待一切;祈求着人们离开无知,避免在“失去了一切根源的无原则的世界中莽撞而自毁”;他,望着天空,要“在这寻求理想的岁月里,经历一切斗争、矛盾、懊悔、冲突、错误与不智。”他是灵魂的苦索者,他有着不被外物所使役的风骨,以既天真而刚强的心情,在阳光下再努力地活下去。     
    是的,“如何活下去”就是《时间中的苦索者》所要分析的主题,然而,他提醒读者:“问题并不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而是人已经在活着,并使人要寻找出人怎样活着才是最好的解决的问题。”史先生对学生的问题不是直接响应的,他总是先设法令人能反省到:“我们是否由于错误的问题,对自身的思考形成了枷锁!”他的文字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纯朴”的生命,更透过方法论的设计,以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穿透了繁琐的外面,而回到真实的自己。”     
    这便是史先生的追求。他以哲学思辨与美学心灵,以吟咏性贯穿文脉,以歌声深掘人性的内在;既探索世界,又凝聚自身;提供了我们追求完美的需求,更提供了我们一双热爱生命的眼睛,用以追索人格的成熟,并建构人文理想的世界。以纯净而活跃的精神,一探和谐存在之生命。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14日)


第二部分 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灵魂的苦索者 (弄墨)

    史作柽:灵魂的苦索者 (弄墨)    
    史作柽是一位集诗人、哲学家于一身,且在台湾享有盛誉的学者。但祖国大陆的读者对这位博学大师知之甚少。他有怎样的学术经历?他又为何被人们称为“诗人思想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专访了史作柽先生。     
    记者:此次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14卷本“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是您的作品首次在祖国大陆结集出版。选择北大出版社是否是看中了“北京大学”这个厚重的文化品牌?     
    史作柽:这次北大出版社出版我的著作,我当然非常惊喜,尤其是称我为“诗人思想者”,亦令我高兴不已。我对北京友人能提出“传统进高校”的理念,并依此理念而遂行出版任务,一方面深表欣赏,同时也寄予最最深切的祝福。     
    记者:对于祖国大陆的读者来说,您和您的作品都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这次出版的14部书,从书名上看内容似乎很庞杂,既有《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这样的关于艺术的探讨,又有《忧郁是中国人的宗教》涉及宗教题材的论著。     
    史作柽:这套丛书在主题上包含美学、哲学、艺术与宗教等题材;在体例方面,包罗美学论文、散文、小说与诗集等宽广之构面;在历史纵坐标上,亦涵盖我从30多岁至60岁左右的著述。举例来说,《中国哲学的智慧》一书所提供的是一种全史观的视野,在范围上涵盖中西印三大古文明的主要历史。像《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即是一部有关艺术的作品。《忧郁是中国人的宗教》一书,则是我在台湾几所大学的演讲稿。     
    记者:本次所选书目可以说是您几十年为学为人的代表作品吗?     
    史作柽:我23岁时确定方向并有志于哲学研究,至于57岁时稍有成绩,此即我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研究期间所完成之《行上美学要义》和《文字解放之真义》。其间近40年,所经历有关行上学、知识论、科学、方法论,乃至神话、生命、艺术、社会与宗教之探讨与折磨无法一一列出,也许于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中,可稍知其详。     
    记者:这些一向被人认为是神秘又艰深的学科。而您把哲学作为终身研究的对象,是不是偶尔也会感觉枯燥?     
    史作柽:读哲学、写哲学好象就是我生命中之一种命定,其实我并不一定最喜欢写哲学。有时和哲学来比,我宁愿写随笔、诗歌、小说、绘画,或写一些简明而又清楚之科学性的作品,甚至实际上我也写过好几本有关物理、数学或方法论的书。不过在此我必须承认,我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在从事于哲学之研读与写作。     
    其实说起来,所谓哲学或理论,往往只不过是人类生命存在中之一种思考性之形式派生物而已。如果说,根本没有生命之存在,又哪里会有哲学或理论可言。一种真正的哲学心灵,必容得下全人类之知识文明,与此文明以外之充满神秘不可测之广大世界。人若于宇宙之间,只知漫读一些历史因果,只评人物、俗物,何谈其真致高明而广大之哲学之事!     
    记者:在您的著作中,既有睿智哲人的思考,也有充满激情的诗人的创造力。而许多诗歌又同时具有诗人及哲人的双重气质,那么诗歌在您一生的学术及生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史作柽:至今我已72岁,经其一生之所书,惟二事而已:诗歌、哲学。哲学是为文明所写,诗歌却为生命而书。若无生命,文明亦必无所痕迹;若无彻底之生命,亦必无彻底之哲学可言。在哲学之外,应当透过诗歌聆听内心的诗与音符,最终设法还原到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今后我若再有著述,其书名必为《诗中找回自己》。     
    (文章摘自《新华书目报》)


第二部分 诗人思想者史作柽名家谈史作柽 

    在我社推出《未名大思想随笔•;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的同时,我们收集了著名学者、评论家、媒体人士对史作柽的评论,现在先摘录一部分,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名人的评论,使更多的读者走进史作柽的精神世界。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主任 林安梧教授:    
    史作柽,我的第一个印象,他是灵魂的苦索者;第二个印象,他是形而上真实的追索者。第三个印象,他是一个真诚的老师、亲切的朋友。    
    台北淡江大学 李正治教授:    
    史作柽的独树一帜,表现在他以生命的彻知彻解为其终极指向,使他成为当代中国难得一见的存在型哲学家。    
    著名电影艺术家 胡茵梦:    
    在我的眼中,史作柽以哲人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却以艺术家的面貌出现在众神的眼前。    
    联合报总编辑 项国宁:    
    念新竹中学的人,无人不知史作柽老师。他极工整的服装,极挺直的腰杆,在一个高中里,是很少见的神采。更有趣的是,史作柽老师在授课内容中添加哲学的思维,让年青人大受启发,开展一扇有别于升学、填鸭的窗户。他与辛志平、苏森墉、李晏芳、彭商育等师长一样,是新竹中学校史的一部份。    
    著名电视主持人 文艺评论家 蔡诗萍:    
    我常常会想到我念的高中,座落在风城新竹十八尖山山脚下的新竹中学。我可以用千言万语去描述高中年代对我的启发,但开了一扇窗,一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