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上-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革命形势究竟是高潮还是低潮?是在胜利进攻还是在退却?《决议》反复强调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革命的力量大大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则是“绝对的削弱”,“国民党的统治是在削弱和崩溃中”。张国焘认为这是吹牛。在与中央分裂后,他在红四方面军的一次讲话中批判张闻天、博古等:“他们惯吹牛皮,口口声声说敌人失败了,敌人削弱了,甚至在离开中央苏区后还不断说我们胜利了,丝毫也不加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呢?可是列宁曾告诉我们,这种政治家是没有用的,当他们应该利用时机休息整理的时候,反失却战胜敌人的信心,而继续逃跑。”张国焘轻蔑地说:“我们和机会主义者有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准备在最艰苦困难的环境中进行革命战争,争取革命的胜利。而不仅在有篮球打,有馆子进,有香烟抽的时候才来革命。”    
    张国焘认为:当时的革命形势毫无疑问是处于低潮。他后来在四方面军中的一次讲话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中国苏维埃运动与民族革命新高潮的联系究竟是怎样呢?没有粉碎五次‘围剿’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有什么影响呢?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五次战役是敌人的主力与我们的主力红军残酷决战的一幕。结果主力红军退出了中央苏区。当时左翼的红四方面军,右翼的二、六军虽然不断的取得了胜利,但不能决定一切,不能补偿于主力红军的损失,结果主力红军不能不退出了中央苏区。这是划时期的一个关键,我们没有粉碎五次‘围剿’,在相当意义上说苏维埃运动是遭受了一些挫折,苏维埃运动从胜利的向上发展而转为相当的停滞与降低。”    
    “主力红军退出中央苏区后,经过八个月的长途行军,经过一、四方面军的会合,一直到现在民族革命新的高潮的来临。这一时期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苏维埃运动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同志们,如果我们用冷静的头脑来结合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那么,在今天我们还不能有这种过分的估计。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我们得到了一些发展,然而还不是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一些发展,还不能使我们有能力去和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决战。”    
    “另一方面,我们能否说中国苏维埃运动还是继续低落下去,没有前途呢?不!决不能如此说。事实上也不是如此,相反的,是要得到了一些发展,而且苏维埃运动是在与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结合的过程中。五次战役中苏维埃运动受到一些打击,比较低落了一些,但现在是处在两个高潮的中间,新的苏维埃运动的高潮不可避免的快要到来。”    
    对张国焘的这些论断,毛泽东是半赞成,半反对。长征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表现,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种退却不应看成是绝对的,否则就会对革命的前途丧失信心。长征是战略转移,转移到一个合适的新地区再图发展。在1937年3月延安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批判了张国焘“两个高潮之间”的理论,指出这是张国焘向少数民族偏僻地区退却逃跑的指导思想,是把四方面军引向失败的错误路线。但是张国焘叛逃之后,在1943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对沙窝决议和张国焘的观点又重新作了评价:“估计苏维埃运动是退却,今天来看过去形势、当时形势的确是敌人迫使我退却,不过形势是转移。实质上也可说是地区的退却,退到新的阵地来创造新的苏区,组织新的力量来支持革命,迎接新的革命斗争形势,当然不是说全局都是退却,因为全局也不是普遍发展着进攻。假如认为是全局低落及退却,那就会取消自己的存在。这不符合现实,也不了解中国革命斗争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6章:沙窝会议前后(4)

    在张国焘与张闻天、博古等人的矛盾冲突中,我们既不能肯定哪一方是完全正确的,也不能说哪一方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的看法与他们又有差异,这就形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内错综复杂的局面。凯丰、博古等人把失败硬说成是胜利,把退却说成进攻,当然不能令人信服。但是张国焘对革命前途作了悲观的估计,也不能提高红军的士气,把革命引向胜利。毛泽东是很实际的,他知道以红军目前的实力,不能与国民党硬拼。再沿着“左”的一套走下去,会把红军彻底断送。但是革命必须继续下去,听从张国焘的意见,在这荒凉的少数民族地区长住下去,也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在决议和两次发言中,都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北上去开辟西北的陕甘根据地,并派一支部队去新疆或宁夏打通国际路线,背靠苏联坚持革命。毛泽东在会后修改决议草案时,曾对总参谋长刘伯承说:“我总想,这个根据地要在黄河以东,不能在黄河以西,这样才好和群众结合。”这是一个卓越的预见,几十年后,刘伯承元帅回忆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主席说:唯物主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彻始彻终,就是领导群众斗争。他说:“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有存在之必要,你不给群众办好事,不领导群众斗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嘛。”根据地放在河东,以后抗日东进,就看出主席这个思想来了。    
    中央领导人都明白:张国焘之所以反复纠缠政治路线问题,是要在党内树立他的权威。特别是他目前处于人多枪多的优势地位,使中央更为担心。虽然双方在决议中都高唱加强一、四方面军兄弟般的团结,但隔阂和矛盾却越来越深,成为两大山头的对立。当沙窝会议讨论第二项议题——组织问题时,一场权力分配的较量就无法回避了。    
    主持会议的人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方案,宣布这次会议要吸收四方面军干部参加中央工作。由政治局提议:    
    补选三个中央委员: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    
    补选三个中央候补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    
    中央政治局补选二人:陈昌浩为政治局委员,周纯全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张国焘立即说:“在坚决提拔工农干部上可以多提几个人。”    
    毛泽东说:“四方面军的干部有很多好的干部,而我们只提出这几个同志,是很慎重的。本来政治局不能决定中央委员,现在是在特别情形下这样做。其他干部更可以吸收到各军事政治领导机关工作。”    
    张国焘态度强硬地说:“本来要提出(四方面军)九个同志都到政治局,以便提拔工农干部和学习领导工作。”    
    毛泽东委婉地拒绝他的要求,说:“国焘同志的意见是很好的,将来可以多吸收到中央机关及其他部门来。”    
    张国焘不好再闹,中央对方案又作了调整,陈昌浩和周纯全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又提议:恢复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由周恩来同志负责(因为周将红军总政委让给了张国焘)。四方面军不变,红军仍然分成两个方面军。对红军指挥机关又作了若干调整,经大家一致通过,红军指挥机构和负责人的情况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    
    主  席 朱 德    
    副主席 张国焘 周恩来 王稼祥    
    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朱 德    
    总政治委员  张国焘    
    总参谋长      刘伯承    
    总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    
    副主任          杨尚昆 周纯全    
    红军前敌总指挥部    
    总指挥                徐向前    
    政治委员      陈昌浩    
    参谋长  叶剑英    
    副参谋长      李 特    
    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兼)    
    副主任      傅 钟    
    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司令员兼政委      周恩来    
    参谋长  周 昆    
    政治部主任  朱 瑞    
    副主任      罗荣桓    
    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总指挥  徐向前    
    副总指挥      王树声    
    政治委员      陈昌浩    
    参谋长  倪志亮    
    副参谋长      王宏坤    
    政治部主任  李卓然    
    副主任      傅 钟 曾传六    
    张国焘终于摊牌了。他要求将四方面军中九名干部提拔为政治局委员,当时连他本人在内,中央政治局共有八名政治局委员,两名政治局候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