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上-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刘伯承学习。并表示同意学校对余天云的处罚。但在军队政治思想建设方面,张国焘没说什么。    
    斗争的结果,红军大学的学习空气浓厚起来,正气压倒了邪气。但是余天云一直情绪消沉。1936年4月,红军学校由党坝向丹巴转移。在途经大金川时,余天云突然从高崖上一跃而下,跳河自杀了。    
    余天云之死震动全军。张国焘第一次承认“四方面军的干部,军阀习气相当严重”。但他又很伤心,余天云虽然“性格倔强骄傲,重权术,不择手段”,毕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埋葬余天云时,张国焘讲了话。他首先痛悼余天云之死,褒扬他过去的战功,他曾几次负伤,不惜个人牺牲来为革命争取胜利。然后强调指出自杀行为是不对的。“一般同志要经得起批评和处罚的考验,红军纪律应当严格,高级干部也应同样遵守。”    
    余天云之死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如果放弃政治思想工作,部队就要出大乱子,什么样的事故都可能发生。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对全军政治工作进行了检查,将一度松懈的工作重新开展起来。他在1936年2月写的文章中曾说,南下失利后,“在政治工作方面开始建立了行军中的政治工作,提高政治纪律,反对打骂现象,都有了很大进步。在学习方面自开展反余天云的斗争后,不仅红大有了新的气象,在部队中亦有很好的影响。有些军事干部过去根本不过支部生活,不看文件,现在开始转变了”。    
    在占领了道孚、炉霍后,张国焘于1936年4月1日下达指示。其中的《战斗准备时期的政治保证计划》要求部队“组织各级的军政学习小组,目前研究材料以少数民族工作、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紧急任务、骑兵战术、南下战役的经验,以及西北和西康政治经济情况等问题为主。目前可抽出学习的干部应即送红大学习”。强调“各军特别在31军(余天云曾任军长——作者注)应注意部队分散时的政治工作,克服在粮食困难中违反纪律的行为,及可能发生的失败情绪。在5军(原一方面军红五军团——作者注)应根据总政训令大大进行艰苦奋斗的政治动员与教育工作。如曾提出‘到甘孜去吃大米’的口号是不适当的”。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同时下达的《政治保证计划》将张国焘的指示具体落实,指出“提高党团员干部及战士的阶级警觉性,与一切太平观点、过路观点、疲劳松懈与疏忽的现象作斗争。加紧对警卫员及警戒部队的教育,严防番反的袭击及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捣乱。各级政治首长应经常注意在各种会议中说明保卫局的任务和意义,动员支部介绍连队中最忠实最积极的党团员作为保卫局工作网网员,加紧在部队及地方上的肃反工作”。四方面军原来很薄弱的政治思想工作,从此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于加强部队的革命性和思想上的统一,无疑是有好处的。这也是余天云事件由坏事变好事的转化吧。    
    南下失利后,四方面军的干部对张国焘的路线是否正确,开始怀疑。虽然不敢明说,却在底下议论纷纷。原4军28团政委杨明山回忆,他们在炉霍时,有一天找不到粮食,只吃到一点半生不熟的青稞。杨明山对团长高厚安发牢骚:“张主席领导的真正确啊,领着我们吃青草。”不料传到张国焘那里,杨明山立刻被送到红军大学学习。夜里他们发现有人盯梢,抓住一个小战士,原来是保卫局派他监视这些干部,如果听到说张主席坏话就报告。干部们都气坏了,找校长何畏算账,这成了轰动一时的红大高级科“闹事”事件。张国焘本想镇压,但朱德、刘伯承坚决反对。张国焘只好请他们出面讲话。朱德对大家说:“同志们,眼下我们就要北上了,大家受了一些委屈,但是要讲团结,要顾全大局。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都是有觉悟的,尤其是你们,都是老同志了,要经得住考验。眼光放远一点,问题就想通了。”在朱德的劝说下,红大这场风波才平息下去。    
    张国焘心里也明白,南下失败,他的地位和威望都发生了动摇。但是他不肯轻易认错,回到正确路线上来。在道孚,他几次召集干部会议,作长篇报告,继续攻击党中央,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在1936年3月15日的会议上,张国焘作《关于苏维埃运动发展前途的报告》时,谈到南下问题说:“在一、四方面军未会合前,一方面军退出苏区是打退却战。但是当时党的领导同志非常怕羞,把这一铁的事实掩盖起来,不敢说自己受了打击,自己在退却,反而说自己胜利了。这不是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一个吹牛皮的大家。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应当承认事实,应该指出当前我们都是在退却。譬如,那时二、六军团还仅仅在湘西立住脚,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向西发展,在相当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退却,但这种退却是有秩序的。及后一、四方面军会合便取得了一个机会,可以终止退却,反攻敌人,使自己站稳脚跟,整理与扩大自己的队伍,进行运动战去消灭敌人。可是当时的领导同志对这一新的局面估计不足,根本不去研究当时的政治情况,不承认自己的退却,大家讳疾忌医,怕揭发自己的错误,主张继续行军,继续退却,不管他的退却是在什么‘北上进攻敌人’的掩盖下。结果便发展到不顾一切的分裂红军与向北逃跑,造成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大的罪恶行为。这一罪恶行为便减弱了当时的有利条件。”    
    张国焘说:“毛、周、张、博说南下是死路,南下有地形上的障碍,有优势兵力的敌人,同时还说南下是退却路线,这当然是胡说瞎道。南下的事实也同样证明了他们‘预言’的绝对破产。南下打坍与消灭了敌人八十个团以上,主力红军不仅得到了休息与整理,而且巩固和扩大了。”    
    张国焘可能自己都觉得是在瞎吹牛,难以服人,于是话题一转说:“或许有的同志可以这样的提出问题:南下到底没有站好久呀!这又有什么奇怪呢?还不清楚么?中央苏区稳定了四五年,结果主力红军还是退出了苏区。鄂豫皖、湘鄂西、川陕等苏区发生同样的现象。至于南下胜利后转移地区,也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情。不过在当时各方面红军是否可能不离开苏区,我想客观上是有这种可能的。”“在相当意义上说,南下是胜利,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的。除了主力红军取得巩固和扩大等等外,南下还给全国红军以极大的配合。假如当时一、四方面军全部都到陕北去,那么薛岳、胡宗南、王均等共有一百多个团可以跟着我们到陕北去,使我们发生更大的困难。正是因为当时主力红军的南下,牵制与吸引了敌人,使一、三军能够顺利的到达陕北。同样也使二、六军能顺利的发展运动战。在这方面来说,南下也是有极大意义的。”    
    在百丈决战之前,薛岳就知道红军的分裂给了国民党军各个击破的机会。而张国焘还在鼓吹南下的伟大意义,又能说服谁呢?所以,张国焘也必须承认一些事实。他说:“我们这次离开天、芦、雅,主要原因是敌人有着比较优势的兵力,我们不愿意去和敌人拼消耗,而转移到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去寻求新的发展。这当然也是一种退却的行动,可是这一退却是有秩序的,出于我们自己的主动。”    
    张国焘说到这里,语气开始严厉起来:“同志们!我们还必须了解,我们与毛、周、张、博争论的中心是进攻路线与逃跑路线的问题,而不是所谓南下与北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此次夺取西北与他们的向北逃跑是没有丝毫相同之处。”    
    又骂了一番中央的“逃跑路线”后,张国焘说:“同志们!我们为什么要到这一带的地区来呢?难道是我们自己挑选中意了的么?难道不是客观上需要如此么?关于这,有许多同志天天在猜想,非常不安心,到处去打听,我想这是不应该的。同志们,有意见尽可提出来讨论,为什么要到处去乱说而引起风声鹤唳满城风雨的空气呢?这难道对革命有利益的么?现在有些同志只是准备在革命高潮时工作,在现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下便发生许多错误的偏向。有的在清谈起来,在议论南下对不对,北上是否向毛、周、张、博投降等等。同志们要清楚,有了政权和军队而在领导红军的党,在今天的环境下,批评是受到相当限制的。因为自由批评只能涣散我们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