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耶鲁女生-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二战的时候,德国纳粹就是用这种办法来识别美国派出的间谍——观察他是否用“欧洲”方式使用餐具,还是用美国人一贯的方式,坚持用右手持叉。    
    我还读到过,德国人用另一种办法来识破英国派到德国的间谍——他们观察他过马路时先向哪边看。如果下意识地先向右边看,他们马上断言:此人一定是在英国长大的。    
    我不由得感叹:一个人在某种文化内成长的过程中,所受的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实在太多太多,许多习惯都在无形中形成,恐怕自己都意识不到。像英国交通规则是汽车靠左行驶,因此孩童们从小就形成“过马路时危险首先从右边来”的观念,跨下人行道时首先看右边。久而久之,一过马路自然流露出来,除非有意识地自我训练去控制,否则准会露馅。    
    这种“下意识”却根深蒂固的知识,现在正是心理与社会学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管这种知识叫做“沉默知识”(tacitknowledge),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大量的这种“沉默知识”。一个新来者如果想融入这种文化,不但要掌握白纸黑字的法令规则条文,也得掌握许许多多的“沉默知识”,才能成为这种文化中的“局内人”,而不总是被人视为“局外人”。    
    记得我11岁时跟随父亲来美国,在飞机上他对我说:美国人比中国人开朗外向,所以如果跟美国人交往,表情、语气和姿势,都要比原来与中国人打交道时的习惯幅度加倍——要笑,嘴咧大一倍,要惊,眼瞪大一倍,要吼,声拉高一倍,这才恰到好处;否则在他们眼中你就是个成天不苟言笑地板着脸的形象,要么觉得你呆头呆脑,要么觉得你深不可测。    
    当时他也没有来过美国,很少与美国人打交道的经历,这些话都是别人的经验之谈而已。但是后来我跟美国老师、同学交往,切身体会到确实如此:在中国人眼里,美国人彼此交流时表情语气未免热烈得过于夸张,甚至带上很强的戏剧性色彩,或许有人还受不了他们那种热腾腾的劲儿;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交往态度则未免过于冷淡含蓄,缺乏高低起伏,或许他们也有人看不透中国人是内热外冷的“暖瓶”风格呢。    
    这里我所说的“文化”当然不只是指国度、民族这些大的层面上的文化,也指同一国度、民族中各个社会阶层、各个职业行当、各个地域环境中的文化,例如学术界的文化、商业界的文化、演艺界的文化,大到美国南部这样的地区,小到一个公司企业,甚至一个家族,都具有各自的“沉默知识”。任何团体与组织,除了明文规定(像“上班不得趿拉拖鞋”、“赴晚宴请穿正式服装”之类),也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不停地熏陶着自己成员的行为,从口音、到辞令、到肢体语言、到日常起居时的种种习惯,到与他人交往中的繁文缛节,这些细节使某一个团体与组织的成员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同类,也是社会学家得以研究某人所属的文化、社会阶层、职业。    
    这种“沉默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许多时候,就是“局内人”也很难意识到并且一一列举它们。就从衣着服饰上来说吧,有谁明文规定:在美国,穿黑鞋白袜是服饰上的大忌,或是女士如果穿露趾凉鞋就不应该同时穿丝袜,或是只有青少年才有资格穿那种露肚脐的短上衣?有谁权威发布:一个女性,把衬衫扎到短裤里去,或是在头发上洒太多发胶,都会给人“过时”的感觉,因为这种打扮只在八十年代流行?可是以上这些不成文规定,恰恰美国中产阶级人士都不言自明。    
    现在中国国内开放搞活,国际上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剧。与我们的祖辈父辈相比,这一代人移民、搬迁的机会多了。来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除了要学习新语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大量新文化中的“沉默知识”。当然,“沉默知识”也是深不可测,所谓“掌握”是相对而言,总之是多多益善。我常常听到一些来美年头不少的华人感叹:自己论工作技能、论英语、乃至论业余爱好、论对美国上下古今的了解……都一点不比老美差,怎么他们还是看自己是个“老外”,有意无意地疏远自己?难道这还不说明美国种族歧视吗?我想,有没有可能问题并非出在大的方面,而只是出在若干细枝末节,让人感觉你还不是“自己人”呢——你脱T恤衫“剥皮”而不是“蜕皮”,或者你吃排骨时没有大着胆子直接向盘子“伸出魔爪”?


第四辑 东方西方远方的战火与身边的平静

    一切都这样平静,可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真的开始了。在上班的路上,我第一次确切地意识到这个事实。纽黑文的市政厅离我上班的公司只隔一条街,我每天上班匆匆经过市政厅大停车场的入口。这天早上,停车场的入口处车辆排起了长队,走近了我才看到,原来两个警察正在检查每辆车,甚至把反光镜一一伸到车底,看车下是否安装了炸弹。这种高度警戒的状态,以前我只在驻德国和东欧的美国领事馆外见到过。看来纽黑文政府机构的安全警戒确实提高了一级,不知是不是全康奈迪格州,或者全美国,都是如此?    
    但到了公司,眼前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同。我和同事们一如往常各忙各的,并没有议论起任何关于战争的话题。唯一的不同就是,我的同事克丽西几乎每隔十几分钟就要打开CNN的网页,察看关于战争的最新消息。到我的上司的办公室里去拿资料,原来他也在看《纽约时报》网页,上面大号黑字:“美国军队炮轰伊拉克”——尽管没有人提起,但战云确实满满当当地弥漫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耶鲁正在放春假,校园里冷清之极,什么人也没有。在电视新闻里得知芝加哥和旧金山等地爆发大规模的反战游行。如果没放假,绝大多数是左派的耶鲁学生,一定也会举行轰轰烈烈的反战集会游行。星期五早上倒确实见到两个人在我办公室外的街口举着大牌子,上面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停止伊拉克战争!”“布什下台”之类的标语,后面还有一辆警车护驾。这就是我在纽黑文所见到的全部“反战集会”了!看到他们两人一本正经地站在那儿,向所有过往行人和车辆展示他们的牌子,我简直要失笑:这两人组的“反战集会”简直也太寒酸了吧?可是再一想又不禁肃然起敬:人家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遵循自己的信仰而行动,人数多与少有什么关系呢?    
    看着这场战争的开始,我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战争既然已经是既成事实,我当然希望能够速战速决,尽早把萨达姆赶下台,好在巴格达建立一个符合人民心愿的新政权,让伊拉克有一个新开始。我对萨达姆一向没什么好感,也相信这个独裁者下台对于伊拉克人民总的来说是件好事。可是看到全世界各地反战与反美人潮,我又不由得怀疑这场战争的明智。至少,它严重地加深了美国在世界眼里的负面形象。民意调查表明,除了美国的民众普遍支持这场战争之外,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公众几乎不约而同地反对这场战争,就连与美国站在一条战壕里的英国政府,也是得顶着几乎一边倒的民间反战声浪逆道而行。美国在世界上这种日渐孤立的角色不能不让人焦虑与担心。而且,这么强大的反战声音,让人不由得不发问:究竟是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错了,还是美国自己错了?    
    更何况,小布什一再强调美国之所以不需要联合国同意就出兵伊拉克,是因为美国是在“自卫”,美国不得不出兵伊拉克,是为了防止恐怖分子再一次策划“九一一”这样大规模的袭击。可是就连我的同事克丽西,这个对“九一一”事件痛心疾首、坚决支持美国和盟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的女孩,也说不清楚“九一一”与伊拉克战争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    
    星期五,当我们终于在办公室里谈起打仗的事时,克丽西忍不住对我抱怨说。“可是,如果美国出兵是为了防止再一次恐怖行动的话,我不懂美国为什么在联合国报告上对于伊拉克的违法武器那么大作文章,可是并没有怎么提伊拉克与恐怖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我到现在都不清楚,打伊拉克与‘九一一’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我无言以对。仔细想来,这里面的联系的确十分令人费解。按常理推测,伊拉克与恐怖组织之间一定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