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川人大抗战-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大学只是一个缩影,成都的川大,重庆中央大学、西南联大、交大、复旦等大学都是这种情况。已定婚期的毅然推迟婚期,免征的独子坚决参军……一些高官的儿子也踊跃从军,如四川省主席张群之子张继正(他从美国留学归国不久在四川大学任教授)、陕西省主席祝绍周之子祝源远、贵州省主席杨森之子、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之子……以下各级官员更多。虽然这些人被称为“少爷兵”,但其爱国热情无疑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分为两期。第一期从1943年11月中旬到1944年3月,四川各地从军者有1。4万人,成都地区就有8000人;第二期从1944年9月16日起到1945年2月,全川已登记从军的男女知识青年29157人。    
    第二期全国经甄选合格的应征青年达12。55万人。内有1。5万人受过大专教育。各机关、学校工作人员2620人。这些应征青年后组编为青年远征军,共9个师番号。    
    征集的人员以大中学生为主,也有个别大学教授、机关公务员。两期知识青年从军,全国共约登记15万人,四川就有4万以上,居全国第一。    
    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中国抗战中动人心弦的一幕。四川在这方面的贡献也将永记史册……    
    青年勇于从军,是同人民全力支持分不开的。四川各地区为支援抗战,都建有“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委员会”。如1943年9月下旬,重庆“陪都辅助抗日军人家属委员会”举行“优待抗属周”。中共在重庆办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这个消息,还全文刊登了给前方抗日将士的慰问电:    
    “前方将士均鉴:抗战七年,幸得诸将士之艰苦奋斗。最后胜利已日益接近,后方同胞复念将士之辛苦,无不感激万分。对将士家属之生活,更无不备极关切。本会自9月24日起至30日止,发起举行优待抗战军人家属周,自政府长官以至社会人士,莫不热心赞助,并实行优待战士家属购米、购布、购油、购物,以及因病送诊、送药、免费住院、贫苦救济等办法。充分证明:后方各界,不仅爱护前线将士,亦且爱护后方之家属。全体将士之家属,不论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均能享受优待之权利,得到社会的维护,以减免诸将士后顾之忧。特掬至诚,驰电慰问,希继续奋勇杀敌,共争最后胜利为荷。”    
    有部著名的以抗战时期四川为背景的电影《抓壮丁》,曾引起不少争议。许多学者认为:这部电影和后来一些以抓壮丁为题材的影视剧,不能反映四川人民在抗战中的主流,有以偏概全丑化四川抗战形象之嫌。    
    当然,“抓壮丁”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著名作家叶圣陶抗战期间在四川住了八年。1945年4月9日,他在成都陕西街家中,晚饭后,忽闻人声鼎沸,传隔壁茶馆中寄居的壮丁脱逃。他只听得屋瓦上有脚步声,突然一壮丁破屋顶跳下地,张皇地求他不要声张。接着跑入厨房,越墙而去。    
    叶圣陶忙出门,听人说:这次逃走了20多个壮丁!原来本季抽丁,一次要征足全年之数(本分四季),故额数特多,乡镇抽齐后都送入城中暂寄居在各街巷。壮丁饮食恶劣,又严加防范,所以壮丁们都想脱逃。此前十多天,三桥街还有一壮丁逃跑时被枪击而死。    
    叶圣陶又听人说:“上星期祠堂街有壮丁逃入少城公园荷池中,被追兵逮住了,以大刀背痛击其身。旁观群众愤愤不平,都群击操刀者……”    
    叶圣陶先生慨叹说:“狡黠者以人口为买卖……思之伤心,闻之惨恻!”    
    第二天,叶圣陶才发现,昨天跳屋的壮丁原来蜷缩在两屋夹墙之间。早晨厨下有人声,他才钻出,对叶圣陶说:“我姓黄,17岁,住西门外,做草纸谋生。出外收账时被拉。身上衣服及钱都为军官没收,换穿灰布军服。”    
    叶圣陶找出件旧衣让他改装,以便俟机回家。叶圣陶先生又听邻居讲:这次暂住茶馆的一连人,已跑了几十个。壮丁四下逃跑时,街坊民众抱住军官和守兵不让其开枪打人……      
    这说明,老百姓反对的,只是各级恶势力在国难当头时,却趁机乱搞抓壮丁的“买卖”吃黑钱。他们对抗战军人是无比尊重的,是鼓励热血男儿上沙场报效祖国的。    
    如果误以为出川军人都是不愿上战场而被强“抓”去的壮丁,稍有常识的人不难设想:300多万川军官兵,如果不是出于精忠报国的愿望,他们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吗?    
    叶圣陶先生专门写过《颂抗战将士》的诗:    
    “最前线炮声含怒,赳赳桓桓,如潮奔赴。此役光荣,寻常征战岂其伍?众心无二,拼血淹东方虏。义胆与忠肝,保每寸中华疆土!艰苦,尽忍饥耐渴,况复弹飞如雨。伤残死灭,尽都替国人担负!”


第五部分 抗战主要的物资支撑第16章 四川热血青年请缨杀敌(5)

    兵役署长程泽润之死    
    买卖壮丁“吃黑钱”等“役政”腐败现象确实存在,它最易发生在县乡以下,如同《抓壮丁》所刻画的“王保长”。    
    1934年12月后,国民政府普遍实行保甲制度。原则上规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若干保为联保。大致上保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联保主任相当于现在的乡长——这些基层官员从来都是最容易产生腐败的。    
    乡镇保长是怎样参与买卖壮丁吃黑钱的呢?因有些人家不愿让子弟当兵,情愿出钱雇人顶替。而一些穷人家汉子,看到当兵可以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安家粮钱养家糊口,便甘愿卖壮丁。还有一些“兵油子”,卖壮丁后又逃回来,再做同样的买卖……县、乡搞兵役的和保长们就可从中分油水。    
    1941年春,军政部决心建立全国性的兵役视察网,试图改进这些兵役弊端。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名义发出的通报,说此举可使“其违法舞弊者予以检举,俾得杜绝一切估拉、买卖、顶替、虐待诸弊……夫一视察员之功罪,不在小也。得其人,则一师区之役治可以澄清而无弊”!    
    驻各师管区视察员派出后,产生一定效果。根据军政部兵役署《兵役月刊》公布,从1942年12月起至1943年10月止,一年来四川省的检举案件,有据可寻的为1346件之多,被检举者得到相应惩处……    
    兵役关系国民大事,有关方面很清楚并力图搞好这点。    
    对役政腐败官员惩处的最高潮,是震惊中外的蒋介石处死兵役署长程泽润案。    
    军政部兵役署,主管全国役政,包括新兵(壮丁)的征集、补充、训练。兵役署中将署长程泽润,还兼任中央训练团兵役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央训练团团长是蒋中正,教育长是王东原中将)。    
    程泽润(1894~1945),字沛民,四川隆昌县人,1917年入北京陆军大学第5期。他和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关系很亲密,是何派“四大金刚”之一。1937年后任军政部兵役署长。    
    国民政府财政部自设有税警团,不受军政部管辖。税警团强拉壮丁补充新兵。1944年夏,财政部税警团一个连队经过重庆,临时驻扎在市区民国路(建国后改为五一路)一家老式大院内,这里是接收新兵的转运站。    
    1944年夏季的一天,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儿子戴安国路过此处,忽听到院内传出打骂哭泣声。进院里一看,一位军官(该连排长)正凶横地打骂一个新兵,那新兵跪在地上哭嚎。其他壮丁挤在天井里,有的还绳索捆绑,其状甚惨!    
    戴安国与蒋纬国像弟兄一般亲近,就赶紧驱车到南岸找蒋纬国谈此事。蒋纬国便将此事禀告其父,说:“阿爸,这样的壮丁怎么能打仗?”    
    蒋听了说:“我要亲自去看看!”    
    当时蒋介石的心情不太好。而蒋与何应钦虽是留日同学,但自“西安事变”以来,蒋、何之间就有了裂痕,何应钦又是军政部部长,蒋可能因之而重视此事……蒋氏父子从南岸驱车进入市区,到那个大院,看到院内乱七八糟,那个军官还在斥骂“新兵”。    
    蒋走走看看,见到横躺在地上正呻吟的壮丁后,气冲冲地问:“谁在负责?谁在负责?”没有人敢答声。蒋介石说:“马上给我把兵役署长找来!”    
    立刻,两位侍卫官坐着吉普车直奔夫子池兵役署。署长程泽润不在办公室,侍从人员又找到署长公馆。原来,这天是程泽润“双喜临门”:一是50大寿,二是新公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