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川人大抗战-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急需的飞机、坦克、武器,部分用来慰劳前方将士,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献金运动,不仅各界民众踊跃参加,各地方当局也积极赞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侵华日军倾其全力发动湘桂战役,连陷衡阳、长沙、桂林、柳州、南宁,并曾一度攻占贵州独山,陪都重庆为之震动。日本人企图瓦解中国后方民心,以战迫降。而四川人民却以献金救国运动作为回答,无异筑起了一道精神长城!这对于稳定抗战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次献金救国运动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在经济上的意义,这是中外战争史上少有的动人事例。


第五部分 抗战主要的物资支撑第17章 “献金运动”催人泪下(3)

    大后方对抗战的贡献难以尽述    
    工商业艰苦生产支援抗战    
    重庆成了“陪都”,四川民众的历史责任骤然重如泰山!    
    当抗战炮声一爆发,中国立即陷于严重经济混乱中。1937年8月,国民政府实施战时调整,首先实行大量沿海工厂内迁、稳定金融等应急措施。大批爱国的工商业者、科学家和实业家、工人,千百万各界不愿作亡国顺民的同胞,北越秦岭巴山、西溯长江三峡,不顾道路漫漫坎坷,开始了历史上少有的大迁徙,来到四川。1940年秋,国民政府设立“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加速大后方开发。    
    四川成了抗战时期全国工农业、文化、商业、金融、贸易、交通的中心,成了抗战财源和物资的主要基地,抗战有了坚实的基础。重庆,也从战前一省辖市跃升为战时首都,成为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齐名的国际名城!    
    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军队的军火四分之三都要从国外进口。抗战爆发后,口岸全部被日军封锁。于是重庆等地就成为支撑抗战的唯一的军火供应基地。    
    1938年2月7日,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奉令组建“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主持汉阳钢铁厂等国防前线大型军工厂内迁再建工作。5月21日;勘定在离城10公里长江南岸的大渡口河滩,征用土地3336亩,组建了大后方最大规模的冶金、军工企业。大批钢铁机械专家恪尽职守,迅速建厂投产,彻底改变了四川钢铁冶金工业的空白历史。    
    大后方生产环境极为恶劣,工人们为争取抗战胜利,忍饥受冻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流血流汗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各兵工厂1938年至1945年生产各种枪弹85414万发,各种步枪293364支,轻机关枪11733挺……大量枪支、地雷、子弹、炮弹以及钢管、钢板由此运往前线,支撑着艰难的前方战局。    
    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人,到胡厥文办的生产军火的重庆合作五金厂慰问。周恩来慨然题词:“供给前方的生产,是国防工业第一要义。”    
    重庆民营工业也蓬勃发展。到1940年6月,迁入四川的民营企业已达250家。以重庆为中心,建成了包括矿业、发电、冶金、机器制造、化工、日用百货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为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沿长江、嘉陵江两岸与川黔、成渝公路两侧,众多工厂隐蔽于山岩隧洞间,每到薄暮,沿岸灯火通亮,机器轰鸣、山野震颤……难怪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称之为“中国工业史上的壮丽史诗”。    
    川江上1330名水手给国民参政会写了封热情洋溢又使人心酸的信:“我们并不顾虑工钱太少,职业无保障……正尽着最大的努力”,“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下工作,不管死或活,如果说我们是在为微薄的工资而苟延残喘,实在不如说是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 道出了后方民众的心声。


第五部分 抗战主要的物资支撑第17章 “献金运动”催人泪下(4)

    血汗浸泡成的“特种工程”    
    八年抗战岁月漫漫,整个中国的钱粮支撑,主要靠“陪都”所在地的四川这个“大后方”来负担。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以八年抗战总计,国家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    
    像一头奶牛经连年挤压,奶汁接近榨干,最后挤出的已近似鲜血了!四川民众对抗战的贡献,实在难以尽述。要知道: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饿线上。就在这种困苦艰难的情况下,四川百姓们仍加紧耕种、生产,支援前方。抗战军队的军火枪械,穿的军衣等,当时主要是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继夜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川江上那些上身甚至全身赤裸的贫穷船工,吼着悲壮的川江号子,积极运输部队、军粮、难民和军需、民用物资……    
    此外,仅在1935年至1940年间,仅修建川陕、成渝等公路征用民工即达250万人次。    
    从1943年12月起,国民政府决定赶修“特种工程”——先后在全川建设空军基地33处(包括新建和扩建新津、邛崃、彭山、广汉等地四个轰炸机场,成都、温江、德阳、重庆、梁山等地五个驱逐机场),以便美国飞机直接从成都附近机场起飞轰炸日本本土。    
    这些工程时间紧迫、工程量大,都是民工们用血汗筑成。曾管理修建温江黄田坝机场的黄维德先生回忆:“应征民工抗日情绪甚高,不少是自愿要求参加的,工人你追我赶,工效很高……我去工地时听见黄龙溪来的两个女民工边挖边摆龙门阵,一个说:‘我家男人当壮丁走了,保上没有喊我,是我自己要来的’。一个说:‘修机场是从天上打日本,让日本人也跑跑警报!大家多出一把力,早点把日本人打跑!’”    
    修抗日机场是全民动员。诗人流沙河先生讲:他当年才13岁,也身着土黄布的童子军装,脚穿草鞋,腰悬搪瓷饭碗,和同学们高唱《中国童子军歌》,雄赳赳地走到“民工如蚁”的广汉机场劳动……据统计:抗战时全川被征调的民工不下300万人。    
    当时民工的生活条件极差,加之有些地方官员腐败,克扣食米,不顾民工死活。本书作者“文革”年代当知青,下乡就在邛崃县桑园机场附近,常听老农民摆当年修机场的旧龙门阵:吃饭是盐水泡菜下糙米饭杂粗糠,如同喂猪,又不卫生,常患痢泻;寒冬腊月,民工衣单被薄,只得挤偎御寒。工棚内虮虱成堆,人人长“干疮子”(疥疮),奇痒乱抓而血痕遍体……轻病转重又无药可医,死了如无亲属领尸,工程处就近挖坑掩埋如死狗……    
    就是这些衣衫褴褛忍饥受冻的民工们,流血流汗,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的工具,在半年时间里就修建好了各个机场!1944年6月16日,第一批B29轰炸机群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飞到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弹,八幡霎时变成火海……这是从中国第一次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土,是日本人做梦也没预料到的!    
    喜讯传来,中国民众抢买号外,举国振奋!轰炸日本成功的第二天,蒋介石致电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向传义等人:    
    “去冬以来,发动50余万之同胞,修筑多数机场,祁寒赶工、风雨无间。不仅应征作工之同胞,昼夜辛劳,况瘁无比,即民间财力之所耗费、土地之被征划,其贡献之巨,盖亦不可数计。而各县同胞,皆能深明大义,勇于报效,卒使此项空前伟大之军事建设工程,仅以简单之人力,均于最短期间——如限完成。此举对我共同作战,固有重要意义;而盟国人士,亦相率致其赞誉。故我四川同胞,不惟在抗战史上克尽其国民之天职,无愧为贯彻胜利之基础;即在全世界反侵略战争之阵容中,亦具有卓越光荣之贡献!”    
    四川省主席张群在特种工程完成的慰劳会上说:“溶合中国数十万民工的劳力与血汗,创造出这一个伟大的奇迹!”    
    到这年底止,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的B29飞机对日本本土及其占领地共计投下炸弹3623吨,令日本法西斯胆寒。这对日本最后无条件投降,也是一个重要转机……    
    大后方民众的血泪汗水不会白流,最后胜利即将来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