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63-蒋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时间是蒋介石和蒋纬国的“蜜月期”,等到蒋经国归来,蒋纬国的位置开始淡化,他逐渐成为蒋氏王朝一个似有似无的影子。    
    蒋介石本来有这样一个想法:其百年之后,蒋经国子承父业,继任总统,蒋纬国以上将“监国”,一个主政,一个主军,这才是双保险。但随着时局的变化,二人的性格和在政坛的“表现”,蒋介石最初的想法改变了。在蒋介石看来,一山不容二虎,不能双峰并峙,否则会引起兄弟阋墙;同时蒋经国经过逆境,性格坚毅内敛,为人处事颇有乃父之风,而蒋纬国半生平坦,性格外露,缺乏锻炼。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蒋经国真正是自己的嫡亲儿子,蒋纬国在血缘关系上还差那么一点。自古以来便是“嫡长子继承制”,深受儒家正统封建文化影响的蒋介石对此更是心领神会,牢记在心,所以才会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做出选择。    
    尤其是来到台湾后,他更是全面培养栽培蒋经国,其太子和接班人地位已经是昭然若揭了,而蒋纬国的发展只被限制在军界。即使这样,1961年,蒋纬国到了45岁才被晋升为陆军中将,仅在少将军衔上就干了12年,而蒋经国早在1950年41岁之时就已经是三星二级上将了,其待遇真可谓是天渊之别,判若云泥了。    
    而1964年的新竹湖口装甲兵第一师发生副司令赵志华将军的哗变事件,更是给蒋纬国的发展戴上了紧箍咒。    
    所谓“湖口兵变”,实际上是一场兵谏,发生于1964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国防部”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少将衔)在湖口装甲基地,召集“装甲第一师”军官训话。赵副司令激情满怀,力斥“政府”和军界官员贪污无能,生活腐化。他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号召全体部队跟他一起,开到台北去,“清除蒋总裁身边的坏人”。    
    训话完毕,赵志华当即询问他的部下们:“谁敢跟我去?”赵志华见台下鸦雀无声,就随手掏出腰间的手枪,对空连开两枪,大声重复道:“谁敢跟我一起去?”但很快就被周围的特工人员一拥而上,押进了司令部。    
    这个惊心动魄的消息,立刻惊动了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蒋经国。他当即命令湖口以北的陆军、装甲兵、桃园、台中机场的空军机群进入战备状态,层层戒严,严阵以待。一时整个台岛人心惶惶,如临大敌。    
    按当时陆军总司令刘安祺回忆录的说法,湖口事件“既不是兵谏,也不是兵变,是装甲兵副司令一时糊涂而造成的;他对蒋纬国的某项措置不满。”至于蒋纬国的对于赵志华的解释,则认为他有“精神分裂”、“很内向”、“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不很开朗”,又因想向陆军总部借三万台币买房子但公文被装甲兵司令郭东压下未往上呈报,乃铤而走险,在全师装备检查时发表讲话,号召兵变。    
    但这件事因为有了蒋纬国的插手,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蒋经国本来就对蒋纬国看不顺眼,再加上蒋纬国深受继母宋美龄的喜爱,更成为太子爷眼中的“眼中钉”。蒋介石所了解的事件经过,全由蒋纬国向其报告,而相关军官的处置,也完全采纳蒋经国的建议。于是,这次政府迁台以来第一次将领号召哗变的事件,被蒋经国视为谋反案处理,主角赵志华先判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78年保外就医,1982年去世。服刑期间,蒋纬国常去探监,照顾其家属,并为其料理后事。    
    虽然,蒋纬国不同意上级的处置方式,但在蒋经国强势主导下也毫无办法,只能沉默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他的政治前途也为此搁置浅滩,因为赵志华是蒋纬国一手提携的将领。为此,“总统”蒋介石不再信任他,认为他“不识人”,蒋纬国见父亲的次数和时间大为减少,从此一蹶不振;蒋经国更厌恶他;让这位留学德国的蒋纬国从此离开部队未曾再带兵,中将官阶整整挂了15年,终在1975年晋升上将,出任三军大学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复历任联勤总司令、“国防部”联训部主任。当蒋纬国届龄退伍后,蒋经国终决定蒋纬国出任只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    
    从此,在父兄的心里,蒋纬国成为“不堪造就之才”。一次,陆军总司令刘安祺与蒋经国一起吃饭,席上只有他们两个人。蒋经国对刘说:“纬国这个人你要好好辅导,他做人做事不稳当。”刘安祺奉经国之命,只好硬着头皮管管这些家务事。刘为此专门告诉蒋纬国:哪些脾气要改,哪些行为要注意,这些对扩展前途实在很有利。而蒋纬国自装甲兵司令部调至陆军总部之后,蒋介石亦曾向刘安祺表示:“你要好好管教纬国。”    
    此后,蒋纬国呆在中将职位上十余年再未晋升,他常幽默自嘲地说:“我是中将汤(一种治月经不调的药叫“中将汤”,在台湾很多妇女都用这种药),长年都需要!”当蒋介石去世,蒋经国继任总统后,蒋纬国幽默地说:“我这个中将汤总算高升了!”当有人问他高升何处,他说:“我原来是蒋‘总统’的儿子,现在升为了蒋‘总统’的弟弟,这难道还不算高升吗?”此语虽是玩笑,但不无凄凉之意。


第二部分 蒋家第二代私密生活影像半生潦倒终不甘(3)

    类似的关于蒋纬国的幽默之语还有很多,与蒋经国不同,他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平时为人随和,爱开玩笑。他曾因此而被一些人看成“没出息”,但就是他这种“没出息”的平民作风,使他成为蒋氏家族中最为民众所接受的人物。    
    1983年3月,蒋经国在一届“国大”七次会议上蝉联“中华民国总统”。时任国民党“三军联勤总司令”的蒋纬国代表军方表示拥护蒋经国连任。在接着召开的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上,蒋纬国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又开玩笑说,他是惟一有资格唱《哥哥爸爸真伟大》这首歌的人。    
    蒋纬国结交的朋友面很广,从企业名人到影视名流,都与他熟识友好。这种过于好动的个性,使蒋经国颇为不满。其实从这一点来看,正是其郁郁不得志的最深体现。正如某媒体所言“正是因为深感不得志,蒋纬国才只好转为娱乐自己、娱乐大众,于歌台舞榭中排忧解忿”。    
    蒋纬国和石静宜是1944年在西安的一个晚会上相识的。那时蒋纬国在胡宗南手下当连长,石静宜则在西北农学院学习。石静宜的父亲石凤翔是西北首富纺织大王。有一天,石凤翔为了招待空军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晚会,陆军出身的蒋纬国因和西北设计陆空联合作战组织有合作关系,所以亦在被邀之列。那天,石家二小姐石静宜成为石家的总招待,俩人得以相识。    
    石静宜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透着一股直率和纯真,她开朗大方,没有一丝富家小姐那种矫揉造作或故作矜持,使蒋纬国一见就喜欢上了。而蒋纬国的性格开放,待人热情,风度翩翩,也吸引了石静宜。俩人可谓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此时蒋纬国已30岁了,到了蒋委员长允许他结婚的年龄,于是俩人相恋不久,便禀告了双方家长。蒋家和石家原就有通家之好,对这门婚事双方家庭都很乐意。    
    1944年年冬,俩人在陕西王曲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长宁宫举行了婚礼,婚礼由胡宗南主持,并且借用胡宗南的招待所作新房,蒋介石没有时间前来参加婚礼,但送来了两句话:“好好治家,家和万事兴。”    
    抗战胜利之后那一段日子,蒋纬国夫妇最大的娱乐就是参加舞会。由王叔铭将军负责的空军指挥所在他们居住的破庙附近,经常举办舞会。舞会给蒋纬国夫妇带来了不少的快乐,但也带来了遗憾,石静宜因此而小产了。蒋纬国曾遗憾地回忆道:“静宜第一次小产,就是因为跳舞所致,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跳舞时发现不对,回来就流产了。”    
    此后石静宜的难产,对蒋纬国打击相当大。他把妻子生下来的死胎泡在药缸里面摆在家里,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才把死胎送回医院。而石静宜的心脏开始有毛病,身体日渐衰弱,腹部疼得要靠止痛药及安眠药才能入眠。    
    过了不到五个月,国防部应美国邀请,派陆军主要兵种的将领组团访问美国陆军相关的干部教育与部队,这个团由徐培根上将带队,装甲兵司令蒋纬国也是成员之一。访问结束,全团搭美国军机返国,中途在日本东京落地准备过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