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遍红楼-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黛玉的这首古风题为《桃花行》,以我所见当取自唐人诗意。宋长白《柳亭诗话》卷18载云: 

  刘氏鸿书,唐中宗赏桃花,赋诗应制几十余人,最后一小臣献绝句曰: 

  源水丛花无数间,丹跗红萼闲青梅。 

  从今结子三千岁,须喜仙游复摘来。 

  此诗一出群作皆废。中宗令宫女唱之,号《桃花行》。然不知作者姓名,唐诗百家皆不载。 

  这首无名小臣之作虽百家唐诗不载,但却为唐人宋之问《韵汇》所收,也算一段佳话。 

  同是《桃花行》,宫中所唱者是以花颂圣,歌舞升平的景象,而黛玉所唱则是“一把心酸泪”,凄凄惨惨一境遇不同,情必相殊! 

  2004年3月20日 

名不可尽,春月尤妙 

  名不可尽,春月尤妙 

  ——“沁芳”出典一则 

  《红楼梦》中写了一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引得读者神想往之,而研究家则在全国各地寻访这座园子的“原型”,各有所好,各有所忙。令我感兴趣的是这园中各个景点的命名,个个题得既有画龙点睛之功,又有品之不尽的韵味。例如园中一处水流,上面即有“沁芳闸”,闸上还有“沁芳桥”,远处有“沁芳亭”,近处还有“沁芳溪”。 

  不论是闸、桥,还是亭、溪,都离不开“沁芳”二字。那么,“沁芳”二字是否也有来历呢?据我手边查到的材料看,曹雪芹命名“沁芳”颇有可能取自《金銮密记》或是《云仙杂记》。《云仙杂记》卷八有云: 

  翰林有龙口渠通内苑,大雨之后必飘诸花蕊经山而出,有百种香色。名不可尽,春月尤妙。 

  将这条记载移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去十分对景对情。我们知道园中也有一条“渠”,是会芳园“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见16回)。它的名字不是“龙口渠”而是“沁芳泉溪”。这“沁芳”二字是贾宝玉取的,见之“题对额”的第17回。 

  “沁芳”二字寓意深刻,专家们有许多精彩的解读,我很佩服那眼光的独到。所谓“沁芳”,从字面上看就是将美丽花蕊放到水中,随着水的流动,水中也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但贾宝玉所说的“沁芳”二字还有多层象征意味:(1)以花喻人,喻天下女子,他们秉山川之灵秀,是水作的骨肉,有“百种香色”,“花落水流红”。(2)如同古人所咏的“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喻生命虽美,但却太短暂。(3)林黛玉《葬花词》中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令人更痛苦的是,即使花落(生命结束)你连一块净土都找不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沁芳” 

  只能在清净的水中闻到,一旦流出“墙外”,汇入污淖之中,百种香色随之淹没得无影无踪——质本洁来,但却不能“洁去”。 

  这才是悲剧中的大悲剧! 

  2004年11月15日 

泪痕点点寄相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潇湘馆意境从《潇湘神词》化出 

  潇湘馆是林黛玉在大观园内的居处。第17回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对这处园子大加赞赏,题名“有凤来仪”,喻居者为“凤”。第18回元春“赐题”为“潇湘馆”,原因是在省亲别墅之内“凤”只能是元春,他人不配称“凤”。元春“夺”名之举是否另有深意,尚待证明。但有趣的是贾宝玉“固执己见”,题诗仍用“有凤来仪”。诗曰: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显然,在宝玉的心目中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凤”,而那“凰”就是他自己——绛洞花王! 

  《红楼梦》中潇湘馆环境及其象征意义,已有不少文章作过各种各样的探讨。大家都较倾向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她们都是舜妃,可以称为“凤”,与小说中所题“有凤来仪”是相一致的。我个人始终认为潇湘馆环境的营造是作者有意从唐刘禹锡的《潇湘神词》化的,“神”者远指娥皇女英,近喻林黛玉。她也是“神”的化身。曹雪芹善于以词化境的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并不鲜见。刘禹锡的词当属“竹枝词”,但其与潇湘馆对情对景。词云: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试想潇湘馆绿竹千竿,泪滴成斑,这是黛玉以泪还前生之债,即“泪痕点点寄相思”。词中“楚客欲听瑶瑟怨”,恰与黛玉擅抚琴且发悲声相呼应。 

  唐诗宋词中写潇湘故事甚多,而咏竹佳什更是美不胜收。但刘禹锡的《潇湘神词》意境,则极似作者创作潇湘馆的前文本。不敢自信,聊备一说而已。 

  2004年8月16日 

香气袭人醉 

  香气袭人醉 

  ——“蘅芜”之香溯源 

  薛宝钗在大观园内的居处是“蘅芜苑”,小说第17回写贾政率领众人视察园子的建筑工程,兼试才题对额。其中一段是专写“蘅芜苑”内的各种“异草”的,四面群绕各式石块,“一株花木也无”。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如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作者不明写异草名字,却连用八个“或”字来描绘“异草”的婀娜多姿,令观者无不赞叹天工造化之奇。然后用“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一语点出“草”香胜过“花”香——看似平凡,实不平凡。 

  香草喻美人,屈原的《离骚》可视为“原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香草美人,凡治古典文学者都非常熟悉,无须辞费。读者从故事层面就可以明白“苑”中的美人薛宝钗满身透着甜丝香气,原来是她生活在一个“味芬气馥”的香丛之中,草香沁心透骨,弥久人也香。 

  草之香见于宋人洪芻《香谱》(见《说郛》三种),例如常见的“龙脑香”、“麝香”、“安息香”、“丁香”、“零陵香”、“荼芜香”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送“脊鸰香串”给林黛玉被拒的故事,有研究者疑“脊钨”应是“零陵”之误写,其根据就是《香谱》中有关“零陵香”的记载。在众香草之中,还有一种香名曰“蘅芜香”。《香谱》引《拾遗记》云: 

  汉武帝梦李夫授蘅芜之香,帝梦中惊起,香气犹着夜枕,历月不歇。 

  我一直疑心薛宝钗居处“蘅芜苑”,诗号“蘅芜君”,都是从这《香谱》中化出来的。 

  大观园中每一座庭院取名都有典可据,实为作者匠心经营,亦可见其知识的博洽。人如其居,居喻其人,人居一体,方显人美,正是其《红楼梦》一书魅力之所在! 

  不过,深究细研之后,我想作者如此着意地写薛宝钗之“香”(还有服“冷香丸”故事),应当还有另外一层隐喻之意。其一,佛经大辞典有云,梵语“健达”译曰“香”。所谓“健达”者正是薛宝钗形象及人格写照。其二,佛国名有“香国”者,“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大观园是“香国”,而蘅芜苑则是“香国”中的真正“香国”,即所云“苑园皆香,其食香气”也。其三,“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此则与宝玉结局是披上大红猩猩斗篷离家出走相一致,“香”也是一条千里伏线。 

  在现实的生活中,香气袭人醉绝非是作者的故意杜撰。但在我的经验中,即使蘅芜之香有“历月不歇”之功效,却总有香消味散之时,这是世闻万物的共同规律—— 

  香如此,人也如此,概莫例外! 

  2004年12月18日 

探春读过《孟子》 

  探春读过《孟子》 

  ——“自杀自灭”一说 

  探春是《红楼梦》中所写的有才干又有抱负的女强人。她年龄不大又是庶出,但她并不像惜春那样绕着是非走。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气度、眼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大快人心! 

  小说写到抄家队伍来到三小姐住处,探春喝令秉烛而待,气势就非同一般。然后晓之以大义,说道: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