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堪告慰于老友者唯有一点,即贱躯顽健远过于从前,因为敌人飞机时常来昆明扰乱,有时早七点多就来扫射,弟因此不得不黎明即起,一听警报声,飞跑到郊外山上,直到下午警报解除才回寓。因为早起,多见日光空气,天天相当运动,都是最有益于卫生,所以身体很好。弟常说,〃敌机空袭颇有益于昆明人之健康〃,并非故作豪语,真是实在情形。
  这当然只是一种无奈的自我排解而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具有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动辄炮火连天的状况下,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刘文典不得不经常变换住所,四处搬家,从早期的一丘田五号到龙翔街七十二楼,最后不得已又搬到了位于滇池之滨的官渡西庄。
  官渡是个古镇,原是滇池边的一个渔村,后来经人整治,逐渐成为风景名胜宝地,拥有大量带有浓郁佛教、儒家文化色彩的建筑。走进官渡,便可见〃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湖面上鸥鹭相争,湖边上芦苇成群,夕阳下湖天一色,蔚为大观。避难云南期间,刘文典一度住在官渡的孔子楼里,后来又租住在一位李姓农民的家中。
  搬到官渡西庄以后,尽管要跑很远的路程才能赶到学校上课,但每日里走出房屋,南边便有流水松竹,郁郁林木,淙淙流水,声声鸟鸣,让刘文典似乎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战乱与忧伤。独坐林下,捧一卷古籍在手,读一段文字,呷一口清茶,再极目眺望远方,真是一种难得的桃源意境:
  西庄地接板桥湾,小巷斜邻曲水间。
  不尽清流通滇海,无边爽气挹西山。
  云含蟾影松阴淡,风送蛩声苇露寒。
  稚子临门凝望久,一灯遥识阿爷还。
  月明风轻、小桥流水、天伦之乐,在刘文典的笔下,浑然融为一体,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只可惜,这种惬意与放松永远是短暂的。作为一位自始至终牵挂家国命运的传统文人,刘文典根本无法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他时刻惦念的依然是天下苍生的疾苦:
  绕屋松篁曲径深,幽居差幸得芳林。
  浮沉浊世如鸥鸟,穿凿残编似蠹蟫。
  极目关河余战骨,侧身天地竟无心。
  寒宵振管知何益,永念群生一涕零。
  〃宁可被炸死也不缺课〃
  在刘文典看来,希望在于年轻人。
  官渡距离昆明城十几公里,一般要坐火车去。从家里到火车站要走半个小时,下了火车后到学校还有五公里的路程,也是走。有时候,走在路上,突然遇到防空警报,赶紧先找个地方躲一躲,等稍微安稳些后再继续赶路。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几年间,刘文典没有因为日军侵袭而落下一节课:〃国难当头,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与在北平时期一样,刘文典〃战斗热情〃不减,依然保持着高工作量,一人独开各类课程近十门,包括〃《庄子》选读〃,〃《文选》选读〃,〃温飞卿、李商隐诗歌〃,〃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元遗山研究〃,〃吴梅村研究〃等。其中,不少课程是到了西南联大以后才新开的。
  〃元遗山研究〃、〃吴梅村研究〃是刘文典与时任系主任罗常培先生(联大同学私下称呼他为〃长官〃)闲聊时半开玩笑应承下来的。抗战期间,资料很不好找,连《梅村家藏稿》等必备书籍都没有,但刘文典满不在乎,他笑着说:〃这两位诗人的诗,尤其是吴梅村的诗,老实说,比我高不了几分。〃言下之意,开这样的课程,不过是小菜一碟。

  第43节:千里走联大(9)

  话是这样讲,轮到刘文典真正上〃吴梅村研究〃时,却是十分认真。据他的学生王彦铭写文章回忆,有一天晚上,也许是由于上课通知出得过于仓促,到课的人并不多,稀稀拉拉坐着十几个人,偌大的教室显得空荡荡的。但刘文典毫不在意,在教室桌旁的一把〃火腿椅〃(木椅,右侧有状若整只火腿的扶手,供笔记书写之用)上坐下来,照例先是点燃一支卷烟,深深吸上一口,然后操着那并不标准的安徽普通话开了腔:〃今天我们只讲梅诗中的两句:'攒青叠翠几何般,玉镜修眉十二环。'〃王彦铭回忆说:〃刘先生娓娓而谈,香烟袅袅,把我们引进诗情画意中去了。〃
  下课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门外的公路上杳无人迹,不但没有汽车,连缓缓驶过的木轮牛车的〃吱哑〃声也没有了。四周一片寂静,路旁的蓝桉树孤寂地站着,微风过处,欠伸着腰体,树叶沙沙发响。月光清亮,照得公路的碎石路面仿佛用水洗过一般。王彦铭等同学热情地护送刘文典回到住处,刘文典显得很感动,兴致勃勃地吟诵道: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十多年后,那天晚上的情景已成往事。但王彦铭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月光下,刘文典高声吟诵李白诗句的每一个细节,〃他那安徽腔普通话,微微摇曳,有时还带点颤音〃。
  刘文典皓月之下讲《月赋》,也经常被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当做传奇故事争相流传,津津乐道。西南联大的教授授课方式非常自由,一般来说,教授们喜欢怎么教、教什么,从来没有其他人会过问。刘文典一向狂放不羁,上起课来更是与众不同,假设一堂课是四十五分钟,他顶多正课讲三十多分钟,余下的时间就是天马行空,无所不谈,臧否人物占其大半。
  有一次,刘文典给学生上《文选》课,刚讲了半小时,突然就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评价一番呢,没想到却听到他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上。〃这下,学生们就更搞不懂刘文典的葫芦里卖什么药了,但他并不急于解释,收拾收拾教具,在学生们疑惑眼神的注视下,扬长而去。
  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刘文典通知选修《文选》课的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中,说要在那里开课。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夹着教具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正值月满之期,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
  一轮皓月当空,学生们在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静听刘文典坐在中间大讲《月赋》,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一个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化境。刘文典的一位学生后来写文章说,〃那是距离人类登陆月球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大家想象中的月宫是何等的美丽,所以老先生当着一轮皓月大讲《月赋》,讲解的精辟和如此别开生面而风趣的讲学,此情此景在笔者一生中还是第一次经历到〃6 。
  在众多西南联大学生的笔下,刘文典均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鲲西在《清华园感旧录》里多处写到刘文典,并专门写有一节《夜访刘叔雅先生》,记录狂人刘文典对待学生的平易近人:〃我们进屋后,刘先生正在卧榻吸烟,刘夫人也在榻的另一边。一间极小的房子,我们侧坐榻旁,这正是极不寻常的情景,以见刘先生对学生怎样不拘礼节。〃

  第44节:千里走联大(10)

  对于这一点,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文学院历史系的黄清亦有同感,他在《联大生活散记》里写道:〃西南联合大学因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拥有许多名教授,如华罗庚、郑天挺、闻一多、刘文典、金岳霖、朱自清等。据传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点怪癖气,其中尤以刘文典的传说最多,但是我所见过而且谈过话的许多教授,包括刘文典先生在内,似乎都是平易近人,一点权威架子也没有。刘先生因为和我叔父朱问东同是烟客,因而两人常在一起吸食,吸罢就聊天,我也参加聊,觉得他的确渊博而无自满的表现。〃
  而在西南联大毕业生何兆武的《上学记》里,刘文典的形象则更为丰满:〃我听说刘文典是清朝末年同盟会的,和孙中山一起在日本搞过革命,非常老资格,而且完全是旧文人放浪形骸的习气,一身破长衫上油迹斑斑,扣子有的扣,有的不扣,一副邋遢的样子……西南联大的时候,刘先生大概是年纪最大的,而且派头大,几乎大部分时间都不来上课。比如有一年教温李诗,讲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是门很偏僻的课,可是他十堂课总有七八堂都不来。偶尔高兴了来上一堂,讲的时候随便骂人,然后下次课他又不来了。按说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