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透过细节看清朝(精编)-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这个结论是如何作出的呢?林则徐到了广东,与英国人打过一些交道之后,还是了解了不少情报的。从史料上看,当时林则徐至少雇了四名翻译为他翻译英文书报,林本人也很重视这些情报,把情报整理编辑成册,以供随时阅读参考。在对西方世界了解极其模糊的大清朝,作为一名天朝的封疆大吏,钦差大臣,能做到这些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然而可惜的是,即使是了解情报最多、最详细的林则徐,对于即将爆发的战争也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相反,他从他了解的情报中倒得出了英国人不敢开战,只是虚张声势,企图进行军事讹诈的结论。首先,林则徐从情报中已经大概了解了英国的地理位置、国家大小、军队和舰船数量等等情况,但是林则徐没有亲眼见识过英军强大的近代军事力量,仅从这些字面数字的比较上,很容易就得出了英国远远比不上大清朝强大的结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他看来英国距离大清达六万里之远,如果英国人劳师远征,主客之势,众寡之数实在过于悬殊。其次,从情报中林则徐了解到英国是以贸易为立国之本的,对华茶叶贸易利益尤大。因此他又认为,即使断绝了英国鸦片贸易的利益,仅仅为了正当的贸易能够继续进行,英国也要慎重考虑,不会轻易开启战端。对于这一点应当注意的是,林则徐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他认为英国开战必败的基础上的,他并没有想到如果英国获得了战争胜利,正当生意和鸦片生意都将获得巨大利益。

  在他看来,天朝在战争中会失败是不可想象的。再次,他注意到了情报中介绍的一些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声音,并且对英国女王要求商人们遵守中国法律的规定格外重视,甚至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都有所谈及。据此他认为,鸦片贸易不过是一些不法商人勾结英国驻印度等地的地方官员所做的非法勾当,并非英国的官方意思。而他根本就无法想象,英国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导致了上述情况的产生,而这些情报所反映的事实并不影响英国议会和政府做出对华用兵的决策。最后,他还分析过在华的英国鸦片商人的背景,认为这些人都是一些散商,并无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他还提醒道光帝说,义律此人常年在华,对大清的局势颇为了解,算得上是个中国通,他听说有“边衅”之论,就借此讹诈,希望道光帝不要上当。在给其密友广东巡抚怡良的信中,林甚至对义律的强硬态度表示出无法理解,认为“然替义律设想,总无出路,不知因何尚不回头”?这就是在电影中忧国忧民一脸正气的林则徐!然而他已经是在当时的大清朝对英国最了解的一个人了!就在这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清朝遭遇了鸦片战争。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1)




  面对科技比自己发达很多倍的外星人,人类简直不堪一击。但是最终凭借着孤胆英雄的神勇,人类最终还是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保护住了自己的家园。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情节。

  可惜,电影里的美好终究是一种虚幻,现实是残酷的。大清朝的将士们再英勇,也无力扭转整个战局。

  战争的整个过程颇为复杂,难以一一详述,在此只选择几处重点谈谈,以助于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形。正式的战争始于1840年7月5日的定海之战,然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开始动用武力。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局势愈演愈烈,双方围绕着英国商人具结保证不再走私鸦片、英国水手将中国村民殴伤致死和续缴新近到来的鸦片等问题先后发生多次外交对抗。1839年9月4日,义律到九龙要求中国官员供应食物,被拒绝后下令开炮,此为双方对抗诉诸武力之始。

  由此至战争正式打响,共九个多月时间里,据林则徐的奏折中称广东沿海共发生战事七起,但由于当时作为天朝官员的林则徐并没有近代外交知识,他是把清军扣查鸦片船等并非两国交战的事件也算了进去,再加上还有误烧西班牙商船的事情发生,所以所谓的七起战事实际上仅有两起是中英双方国家武力的对抗,一次是9月4日的九龙之战,一次是11月3日的穿鼻之战。九龙之战时,英国远征军还在从地球另一边长途跋涉到中国的路上,此时义律手下正式军舰仅有印度总督应其邀请派来的窝拉疑号一艘,其余均为装载了火炮的商船。当日义律和窝拉疑号舰长士密率三艘小船到九龙索要食物,未达到目的后士密下令开炮,双方交火后英方增援,但窝拉疑号因为风停无法靠近参战,英方增援船只均为火力不济的商船;清军则是以海岸炮台为依托,水师三艘师船作战,将士奋勇,最后双方可以说未分胜负。然而战后双方的报告却很有意思。双方对于过程叙述并无多少不同,关键在于战果,林则徐称清军战死两人,受伤四人,水师师船轻微受损,而击翻英船一艘,击毙英人至少十七名;而英方的战后纪录中并无清军损失记载,但称己方几乎没有损失,仅几人受伤。而穿鼻之战,双方的报告更是大相径庭,不仅战果不同,连事情起因经过也各执一词:林则徐称1839年11月3日,英国某商船遵守自己的命令具结保证,于是要进入虎门进行正常贸易活动,但英舰予以阻挠,水师提督关天培前往查看,结果英方率先开炮。英方则称,义律和士密二人听说林则徐就具结一事发出最后通牒,于是率英舰两艘准备前往递交信件要求林收回成命,由于逆风,抵达穿鼻炮台,遂准备通过当时在炮台的水师提督关天培递交信件。但是关天培不接受信件,反又提出要求英方交出殴伤村民致死的凶手,并率29艘师船逼近。士密认为清军将威胁到自己身后的英国商船,而且军人的荣誉也不允许他在敌人逼近的时候退却,于是率先开战。

  关于经过和结果,林则徐称清军炮火多次击中窝拉疑号,致使其“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并且提到提督关天培的时候好像说书的一样,把关天培说成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猛将,仿佛林自己也亲身参战,亲眼所见一般;而英方则称自己在两艘战舰在清军水师师船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倾泻了毁灭性的炮火”,而对提督关天培,英方则表示了足够的敬意,但是称其虽然英勇,却不堪一击。如同世界上所有的战争一样,双方的战报永远都有差别。从日后大清朝官员的欺上瞒下,虚报战功,甚至把惨败说成大胜的情况来看,林则徐的战报恐怕也有掺假成分,只是不知道这些夸大其词是林则徐还是关天培所为。与后来的战争相比,此两次战役仅仅是一个小小序曲,意义不大,争论双方战报差别也无必要。然而关键在于,这两次战役之后,正式的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立刻改变了原来的作战策略。这样一来,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林则徐与英军交手,虽然未获全胜,但是也绝对没有处于下风。就连林则徐本人也误以为,是他的制敌方略成功了,英军无隙可乘,才转而北上。后来的正统史书,包括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都是这么说的。对于当时不相信天朝会输给蛮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因为据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天朝的军队会如此不堪一击…没有坚持使用林则徐。也难怪,绝望中的人最容易产生迷信和幻想。这也造就了后来对林则徐的夸大宣传,以至于后世林则徐几乎成为神一样的人物。




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2)




  然而实际上是巴麦尊的命令使林则徐逃过一劫,他命令英军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并且说“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其实巴麦尊也犯了错误,他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认为出海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所以决定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但是实际上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大清对沿海封锁根本毫无反应,大清朝自己还闭关锁国呢。所以说这场战争双方就根本没打到一块去。战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虽然英军的封锁对大清国的经济没起到什么作用,但大清沿海各处接连失守还是不可避免。

  1840年7月5日,定海县失守。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战事不断升级,吴淞、虎门、厦门、镇海,大清朝沿海火烧连营一般烽烟四起,而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全是清军完败。1841年10月10日的镇海之战,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