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释】甚:极端,过分。奢:奢侈。泰:过度,过分。
古圣王所以成德布施,皆不外则天而行之,顺应民意而不妄为,辅其自然而不过分。《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吴澄说:〃凡过盛必衰,衰则亡之渐也。惟不使之过盛,则可以不衰,而又何有于亡?甚也,奢也,泰也,极盛之时也。去甚者欲其常如微之时,去奢者欲其常如俭之时,去泰者欲其常如约之时,能不过盛,则可以使天下不亡矣。〃
【漫谈】对于现代人而言,自由是只受法律制约、而不因违背某人或若干人的专断意志而受到某种方式的虐待、拘禁、逮捕或处死的权利,它是每个人表达意见、选择并从事某一职业、随意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是不必经过许可、不必说明动机或事由而迁徙的权利。它是每个人与其他人合作的权利。最后,它也是每个人通过选举全部或部分官员,对政府的行政行使某些影响的权利。所以,民主就是人民在不受任何“圣贤”的规矩下共作其主;自由就是在不违害集体或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自己任其所好而自行其由。故而他们能摆脱一统思想的束缚、固有观点的僵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阶层、民族的偏见;只把传统视为一种习得的知识,把现存的事实视为可以创新和改进的有用学习材料;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理性在实践中去探索事物的原因,去获得结果。
当身分不平等时,会出现一些显得非常有见识、非常有学问、非常有能力的个人,而同时也会出现一大批盲从者。因此,生活在等级制度时代的人,自然要以某个人的高超理性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南,同时会不太愿意承认群众是永远正确的。在平等的时代,情形就与此相反。随着公民们日益平等,使人人都盲目相信某人的倾向,将会减弱。民主化使得各种偶像和世俗权威,已逐渐被平等人权和参与扩大的主张所消解。于是,相信群众的趋势将会增强,并逐渐变成社会众人的观点。
在民主国家,公众的意见不仅是个人理性的唯一向导,而且拥有比在任何其他国家都大的无限权力。在民主时代,由于彼此都相同,所以谁也不必信赖他人。但是,这种相同性却能使人人对于公众的判断怀有几乎无限的信任,认为政治法令就是能让多数对社会实行绝对统治的法律。这种认识上的平等将会出现有两个趋势:一个是使每个人的精神趋向新的思想;另一个是使人容易不去思想,而是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在被舆论和风潮牵着鼻子走。使舆论原来就对每个人的精神发生的影响更为加深。而舆论的功利性又常常诱使一些政治家去提出那些最能为他们带来选票的诉求,而这些诉求往往带有种族主义、宗教教义和民族主义的色彩,往往带有迎合潮流的、华丽而浅薄的、急功近利的偏见。这些诉求会导致国家的动荡,为害社会的全局。可以预言,人民对舆论的信赖,将使之成为一种类似以多数为先知的宗教;而政客对舆论的娇惯、利用和操纵,又更会刺激一些情绪和行为走向极端,使之更接近于一种病态。一步错了就很容易又红又专地重蹈所谓〃雅典的民主主义杀死了苏格拉底〃的愚民政治的覆辙。 
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非全都令人欢欣鼓舞。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在各种群众领袖挟民意而行独裁时,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没有比能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因为它可以
假借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形成的道义力量,坚定地、迅速地和顽固地去实现独夫的意志。
所以,意识的自由在打碎过分妨碍个人理性发展的各种强权意识之后,怎样才能避免被舆论所左右?群体成为了政治的主角之后,怎样才能不被偏激、轻率和歹人以及极端主义者所操纵?这些都是摆在民主政治面前新的课题。


意译

 欲要治理天下而主观施为,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
 天下万物各有其神妙的自然本性,不能主观妄为,不能强行控制。
 主观妄为将会遭败,强行控制将会失去。
 因此,圣人不主观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控制,所以不会失去。
 世间的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凉;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安定,有的危殆。
 因此圣人戒除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原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注释】学:是指外饰尚为之学。
为学日益,是说从事外饰尚为之学的人,贪施欲为的投机心智、行为日愈增益。为道日损,是说遵循本然之道的人,贪施欲为的投机心智、行为日愈消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扬,故假饰伪装日益;为己者,学习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因心以会道,故把假饰伪装日益损去。
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说:“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认为“为道”的目的在于“尽性”。他说:“性在物谓之理”,就是说人与物皆有天赋的属性,在人则称为人之性,在物则称为物之理。人性与物理皆出于天,其理相同,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是不能背离人的天赋本性,还必须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道理。
【漫谈】领导不仅是作决定和下命令,而且在作出决定之前要倾听各种意见,这才是社会领导者应有的工作方式。要敞开大门和敞开思想,容忍他人的观点,并与大多数人的观点思想尽量取得和谐,要懂得作为国人所共有的社会准则要比任何分歧更重要。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注释】我们应该探讨、效法和顺应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所以,为道者随着对〃道〃理解的加深,他们脱离事物自性必然的主观尚为行动就会日益消损,消损又消损,以致最后达到完全消除了主观妄为。
范应元说:〃人心本虚,私欲窒之,则难复其初。渐去之,又去之,以至于无为,则仍虚矣。〃郑板桥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繁冗删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漫谈】“无为”并非是“不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不越性分”。而从主观方面来说,就是不要有主动兴事造作的意愿,其行为不出于一己之嗜欲、私利,而是因百姓之思而思,因民之利而利之,因民之患而去之。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虽有思有为,却不是出自圣人的主观意志,因此实际上可谓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学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因此,他大力宣传“无为之有益”。
在历史上,将无为理解成“固执地不为”者虽是少数,但是,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者,则始终大有人在。许多人就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的。“具体到政治上来说,必然会有官员要贪污腐败、为非作歹。对于这些自发的“恶”,如果也“因其自然”,那就是助纣为虐了。北宋《老子》注家在鼓吹“因其自然”的思想时,极少注意到其消极影响。只有苏辙在谈到“因万物之自然”时,在后面明确地提出,要“除其害”。
宋徽宗喜爱无为之道,但他却对“无为”和“因其自然”产生了误解。在《御解道德真经》中,老子的“无为”就被解释成了消极地顺应自然,不废一物,不立一物,完全放弃所为。据他的看法,无为就是“因其固然,付之自尔”;认为就象季节的更替一样,都是不需要人力作用,自己就可以完成。他误认为,只要他做到“因其自然”,就是一个好皇帝,而他所“因”的“自然”(即大臣们的各种行为)是好是坏,完全不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