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人法相-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祖见到夫子之后,没有多言,他将自己的马匹再度让给夫子,又令手下让出九匹军马,给夫子的弟子骑乘。

    当时,据说高祖下马三拜,然后告别了夫子,进入了帝都。

    那之后十年,两人再未相遇。

    十年之后,夫子与高祖再度相遇,那时,夫子最喜爱的弟子刚刚死在了寒冬之中,高祖的三万军队也是在与西楚霸王的决战之中所剩无几。

    他们在大山下的一所破庙之中相遇,二者都是穷困不已。

    这一次,高祖依然为夫子让出马匹,并将自己所剩不多的军粮拿出了一部分给夫子。

    但是,夫子这一次却是没有骑马远去,他说:“陛下当为天下共主。”

    夫子抱拳一拜,带领弟子成为了高祖的幕僚。

    那之后,大汉建立,威名远播,绵延三百余年。

第15章 院试(上)之二() 
然而,夫子却在大汉统一九州的前一天就已经与世长辞,没能看到高祖驾临九州。

    夫子确立了大汉朝堂的政务处理机构,并在各地尝试兴办学堂,今天的五所书院,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接连成立的。不仅如此,夫子更是使得原本蒙昧的底层百姓开化,中原诸国也是越加繁华。

    邢羽略一斟酌,然后挥毫落笔,“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

    他下笔如龙,将心中对夫子的赞美尽数写下。

    “夫子,真乃神人也。”邢羽微微一叹。

    他放下笔,揉了揉手腕,心里开始思考该如何评价道祖。

    道祖所处的时代要早于夫子,大秦一统天下的时候,道祖已然归隐,据说,夫子青年时曾向道祖问道,那是记载中道祖最后一次出现在可以考究的史书中。

    问道之后,夫子开始了游学,道祖则是彻底消失在了史册之中。

    道祖,毫无疑问是一名修仙者,但是他的实力却令人无法确定。史官们对于修炼的等级划分相当模糊,他们认为道祖或许是中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修仙者之一。

    大秦鼎盛之时,西方曾有修真者来到大秦挑衅,但是他们恰好遇上了西行出关的道祖。

    那些修真者实力强大,据说曾大败帝国边境禁军,他们更是放言,要挑战大秦铁骑。

    但西行的道祖却不希望他们进入大秦,后人只见那天大漠深处雷鸣震耳,青光弥漫,最终,只有一名身穿青袍的老者骑牛西去,他后方云烟弥漫,民众膜拜。

    道祖在史册中的记载远少于夫子,他出现最多的地方是野史以及仙人传记。道祖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将修道的真意推广开来,他西行离开之后,《道经》在中原各地的修炼之人手中广为流传,脱离凡境的修炼者也是越来越多。

    但是,道祖之所以被追封为道教的祖师,以及他能够成为仙人传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邢羽这些年来常读圣贤书,对于道教以及道祖的了解却是不多。

    道教是大魏的国教,先帝以及当今圣上多次赴长安郊外玄都观麻衣清修,太祖当年更是多次受到道士们的帮助死里逃生。

    因此,在大魏立国后,道教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先帝继位后更是册封道教为国教。

    然而除此之外,邢羽却是很少知道关于道祖的事情。除了道祖西行,他所知道的只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故事。

    那些故事甚至不可能真正的发生过,许多故事极可能是发生在道祖的门徒或是一些道士身上的。

    比如手杖化桥,返老还童,行云布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母,无名,万物之始。”

    邢羽点了点头,信笔挥毫。他觉得,夫子对整个中原百姓来说更为重要,道祖虽然名气大,但是他对中原百姓的贡献却是不如夫子。

    他就这样写下了自己的评价。

    书院毕竟是儒学院,虽然如今也开设道学,但是学子们对于道祖的了解,还是太少。

    何方茹此时正好悄然来到了邢羽身边,她看到了邢羽所写的答卷后,不由微微摇了摇头。

第16章 院试(中)() 
何方茹成为朱思诚弟子已经七年了,七年以来,她监考过四次白鹿洞书院的院试,遇上过许多心怀抱负的学子。

    白鹿洞书院的宗旨是有教无类,这正是夫子当年所推崇的。

    但是教习们授课却是崇尚道祖的随性而为,他们在授课时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传授不同侧重点的知识,但授课的方式却是率性为之。

    比如邢干,邢干教授的是《德艺》,讲的乃是君子六德,但他却从未给学子们讲过德艺上的文章,而一直是通过身体力行来启发学子们。

    在她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比刻板的讲述圣贤文章更加贴近夫子讲学的要求。讲学不仅仅是要让学子们明白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看到邢羽所写,何方茹顿时明白,邢羽虽然看的圣贤文章极多,懂得的道理也是不少,但是他对于人生百态的理解还是浅显。

    夫子乃是入世,道祖却是出世,这是完全不同的处世方法。

    白鹿洞的学子们既出世,又入世。

    他们现在,虽然有着一腔热血,但现在还没有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也不会踏上战场,他们会去往一个比沙场更加凶险的战场,那就是朝堂。

    出世虽然意味着远离人间烟火,但却并不是与世隔绝。道祖当年,对于中原百姓的贡献远超夫子。只是他离世早,方才不为后人了解。

    何方茹微微摇头,继续向前走去,偶尔瞄一眼其他学子的答卷。

    先贤书院一共三十六名学子,今天来参加考试的却只有三十四人。另外两名学子,开学之后便一直没有抵达书院报道。

    最近,传来消息,说是两人渡江时遇上风浪,已然西去。

    窗外微风习习,朱思诚院长站在门前,微微仰头,目视天际云烟。

    他眉头紧皱,眼中略有迷茫,这令何方茹十分惊讶。

    她了解自己的恩师,知道他从未对自己面对的事情迷茫过。她想起那些传言,不知道有几分真实。

    太子宇文哲是逝去独孤皇后的长子,然而太子懦弱无能,没有主见,在朝野上的评价并不高。

    独孤皇后育有四子,分别是太子宇文哲,四王宇文庆,九王宇文元昊,十五王宇文神举。

    独孤皇后去世之前,圣上始终未能确立太子的人选,皇后临终时劝说光帝立嗣,皇后去世之后,光帝下诏,册立长子宇文哲为太子,并先后将其他诸子分封在天下各地。

    今年春初,光帝命令太子监国,重组东宫。多位忠心老臣被光帝召见,光帝想要组建一个自己信任的班子为太子处理政务,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能够震慑朝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嫡长子,使他能够配得上天下共主的位置。

    朱思诚据说被光帝提议,任职太子太师,但是正式的诏书却是还未下达。

    一些老臣皆是委婉的拒绝了光帝的建议,没有出任东宫的职位。

    何方茹犹豫了一下,还是下定决心询问。她生于江南,如果朱思诚决意成为太子太师的话,她便不能每年夏天都回到江南居住了。

    除此之外,如果朱思诚任职太子太师的话,他们便算是彻底在朝堂上选了边,那些摇摆不定的臣子,一定会对此作出反应。

    虽然太子早已被册立,但是朝堂之上一直是一片平和。几乎所有的臣子都没有明显的体现出自己支持太子,支持其他皇子的朝臣也是极少。

    何方茹微微皱了皱眉,然后迈步走出学堂。她悄然来到朱思诚身后,使了个万福。

    “师尊。”

    朱思诚转过身来,微微一笑,在看到何方茹脸上的惆怅之后,他不由温声问道:“茹儿,有心事?”

    何方茹点了点头,“师尊,您真的要去担任太子太师么?”

    朱思诚闻言一愣,然后微微叹了口气,“茹儿何出此言?”

    何方茹微微颦眉,然后说道:“朝野上下都在传,国子监内也早已有了流言。”

    朱思诚摇了摇头,“流言应当止于智者。”

    何方茹摇了摇头,“茹儿只是女流,如果不是恩师教养,茹儿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给书院的学子们讲学。”

    朱思诚微微点头,“茹儿,陛下的旨意不能违背,我已经请求陛下,宽限我三个月的时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