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大亨-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板,想要点什么?我这里有很多旧书、旧报刊,也有不少其他的资料。”老板很热情,别的摊位都围了好几个人甚至是十好几个人,他这里冷冷清清的,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他说什么也得要抓住啊。

    杨靖蹲了下来,借助着昏暗的灯光打量了一下这个摊位上的东西。

    这个摊位果然以旧书旧报刊为主,只不过无论是旧报刊还是旧书,大都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

    那些旧报刊大都是解放前后的报刊,虽说年头不少了,但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藏价值。至于那些旧书,也大都是民国时期的旧书,而且保存的也不算很好。

    怪不得这个摊子上没有人,只要稍微懂点行的,就绝对不会在这个摊位上浪费时间。

    杨靖微微地摇了摇头,正打算离开呢,视线忽然被摊位一角的一摞书稿给吸引住了。

    “这是。。。。。。”杨靖的心脏随着这一眼不由自主的快跳了两下,随即杨靖就拿起了摆在最上面的一本显得很古旧的刊物。

    拿起这本略显老旧但却保存的相当不错的刊物一看,杨靖就被这本刊物上的那四个字给惊了一下。

    这竟然是一本《新青年》的创刊号《青年杂志》!

    这本杂志的封面通体呈淡黄色,封面正面上方有一个黑框,里面最上方用法语写的la…jeunesse,这个单词在法语中就是“青年”的意思。在这行法文单词的下面,则印着一排端坐的青年人;这个黑框下面,从右到左依次是竖版排列、红色字体的“青年雑誌”,一个已经看不清模样的某人的头像,最左边则是竖版排列的第一卷第一號六个字;而在封面的最下面则是这本刊物的出版社——沪海群益书社。

    “我靠,这竟然是《新青年》的创刊号!”杨靖真的惊讶了。

    《新青年》杂志是我国上个世纪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眼前这本杂志,杨靖敢确认,如果自己没看错的话,这就是一本《新青年》的创刊号,也就是《青年杂志》!

    《新青年》虽然算不上什么古籍善本,但却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对华夏的青年组织来讲,更是拥有着其他书刊难以企及的高度。其珍贵程度绝对不在那些古籍善本之下。

    可就是这么一本珍贵至极的刊物,又怎么会出现在这种地摊中?难道这种刊物不应该是出现在各大图书馆或者是博物馆中吗?

    难以置信的杨靖悍然启动了鉴定技能,在这样珍贵的刊物面前,浪费那点能量不算什么。

    果然,圣戒给出的答案告诉杨靖,这确实是1915年9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创刊号。

    圣戒给出了答案之后,杨靖都觉得自己拿这本刊物的手有点发抖了,结果眼睛再一看那一摞书刊,他差点就把手里这本《新青年》给扔了。

    原来在这本《新青年》的下面,还有一本《新青年》,而且看那模样,显然这本刊物也是非常有年头的了。

    杨靖不信邪的往下扒拉了一下,结果映入眼帘的全都是《新青年》,而且从第一卷的第二号一直到第二卷的第一号,也就是改版为《新青年》的那本杂志,一本不差,往下还有《新青年》,不过刊号已经换成了第三卷、第四卷。。。。。。

    “我靠!这老板忒牛比了!竟然收藏了一整套的《新青年》杂志!”杨靖激动的差点叫了出来。

第一八三章 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 
如果换成是穿越之前的2017年,那么《新青年》杂志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套杂志的意义不在于它拥有多长的创刊历史,而在于这套刊物在当年存在的意义。

    正如胡适先生评价《新青年》所说的那样:它是曾经影响中国历史行程的少数报刊之一。

    没错,这套刊物尽管只发行了十一年,导致了新文化运动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让《新青年》在后世一直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套报刊在抨击两千多年的****的宗法专制社会,推动华夏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后世,各大图书馆或者博物馆中还是有不少的《新青年》刊物保存下来的,但要说完整的保留了一整套11卷,共6期《新青年》,貌似杨靖知道的就那么极有限的几个人。当然,或许有的藏家手中还保留有一整套的《新青年》,但既然没有公之于众,那就足以证明这套刊物的珍贵之处了。

    其实这套刊物到底值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是这套刊物的历史地位太重要了。

    说个毫不夸张的话,这套刊物在后世的存在意义,绝对远远超过了那五页宋蜀刻!

    这可是华夏新文化运动和思想的启蒙刊物啊,你说重要不重要?

    陈独绣、李大召、曲秋白、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茅盾、高一涵。。。。。。无数耳熟能详甚至是如雷贯耳的名人,都在这套刊物中留下过笔墨,就连太祖爷当年也写了不少的文章发表在这份刊物上!

    你说这套刊物厉不厉害?你说这套刊物重不重要?

    “so,这套《新青年》必须要拿下!”杨靖心中默默地想道。

    虽然有了这个决定,可杨靖还是有些不明白这么珍贵的刊物怎么会出现在这种地方?而且还是一摞一摞出现的,就好像是原本珍藏这套刊物的博物馆或者图书馆因为搬家而清理出来的呢。

    “嗯?博物馆搬家?”想到这里,杨靖的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段记忆。

    杨靖曾经看过一段堪称神话故事一般的文献资料,说的就是有关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潘家园,曾经疯狂的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珍贵文献资料、古旧书籍、珍贵手稿的现象。

    这段资料是来自于燕京的著名收藏家王锦昌先生,他在一本回忆录中曾经写到过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淘那些珍贵的手稿、文献资料的事情。

    据王先生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杨靖现在穿越的这个年代,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忽然之间就出现了很多珍贵的名人手稿、文献资料、刊物、古旧书籍。有一次王先生从潘家园买下一大麻袋信札资料,在往汽车上装时,看车师傅很为纳闷,就说这一麻“破烂”才能卖多少钱,而你今天停车费就十块钱啊!回到单位,新换的门卫看他穿戴不整,手里又提个破麻袋,说什么都不让进院。后来出来个同事解释说是单位的领导,门卫惊讶万分,嘀咕道“那他咋捡破烂儿?”

    其实别人哪儿懂啊,这“破烂”里蕴藏着深深的文化和历史。

    捡了20多年的“破烂”,王锦昌成了名符其实的“财主”。如今他拥有太祖爷、周总理、陈/云、李/先/念等政治名人手迹,而像陆/定/一、周/扬等文化名人的手稿更是数不胜数。他收藏的“重中之重”是现代革命史的资料,拥有1000多件革命文物,譬如大量的中华苏维埃、华夏工农红军时期的苏区文件、早期党报、党刊,有红军家信、军政的信函等。

    “很多人收藏明清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值钱,一拍卖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但我觉得收藏我党的历史很有意义。”这是王先生亲口曾经说过的话。

    而事实上,在文化拾荒者的这个圈子里,王先生还算不上是“boss”级别的大能,真正的大能是大名鼎鼎的赵庆伟赵先生。

    在潘家园、在燕京,甚至在全华夏,一提起赵庆伟这个名字,只要是搞手稿、刊物、文献资料收藏的人士,都会竖起一根大拇哥来夸赞这位文化拾荒者圈子里的传奇人物。

    这位赵先生收藏绝招是在燕京各大废品站和清洁工中发展“线人”。他最为得意的董其昌册页就是通过线人得来的。据说有一线人发现一户人家处理的旧书比较值钱,赵先生感觉这不是普通人家,叮嘱线人时刻留意,一张纸片也不能漏掉。这家人搬家时,线人帮他买下这家所有废品。当赵庆伟看到废品中那本黄花梨木作封面的册页时眼睛都直了,竟然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稿真迹,价值逾百万元。

    其实这只是赵先生搞文化拾荒事业中的一个趣事,赵先生搞了将近三十年的文化拾荒,光是通过这个行当,他就收藏了上千万页的各种珍贵手稿,其中不乏有鲁迅、茅盾等著名学者的手稿。

    在文化拾荒者这个圈子里,这位赵先生就是最顶级的大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