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大亨-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成之初,明成祖曾经考虑将之付梓,也就是雕版印行,但因工费浩繁而罢,唯聘书手抄录了一部,被称为“永乐正本”。

    而眼前这五口箱子中的《永乐大典》,不用说,自然就是明成祖朱棣老大下令手工抄录的《永乐大典》正本了!

    明正统十四年,也就是449年,金陵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所幸正本已全部移藏燕京,未逢此劫。

    而到了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557年的4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差点被毁。受此虚惊,嘉靖皇帝决定组织人力抄写一本副本。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但经深入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52年,嘉靖皇帝召选书写、绘画生员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于隆庆元年四月完工,被称为“嘉靖副本”。

    正本后来不知所踪,有人说《永乐大典》的正本在万历年间就毁于大火,也有人说是《永乐大典》正本随着明神宗万历皇帝殉葬了。结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定陵打开之后,里面却没有发现《永乐大典》正本的踪影。

    很显然,《永乐大典》正本并没有随着万历皇帝殉葬。

    但正本确实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流传到清代的时候,一开始也是不受重视,一直到雍乾年间,《永乐大典》的嘉靖副本才被重视起来,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更是借鉴了很多《永乐大典》副本的内容。

    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副本也流失了很多。

    后来在晚清时代,列强侵略华夏,嘉靖副本更是被列强劫掠而去,一直到现代,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也仅仅只存留有八百多卷。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都已经是稀世珍宝了,更别说眼前这些已经消失了几百年之久的正本了!

    这些正本要是拿回到原时空,绝对可以引发一场惊涛骇浪的!

    只是让杨靖觉得有些可惜的是,这五口大箱子中仅仅只装了六千册共计一万四千六百八十八卷。占了《永乐大典》正本一半多一点的数量。

    不过虽然有些遗憾这里的《永乐大典》不全,但能够得到这么多的《永乐大典》,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正本,这已经是老天爷开眼了!

    就是不清楚这原本在明末清初之际就已经不知所踪的《永乐大典》正本为何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是永历帝朱由榔带过来的?

    要说也只有这个理由来解释这大半套《永乐大典》正本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了。其他的理由根本就没有办法解释这一点,而且还有诸如众多的金银珠宝、珍贵字画来佐证这一点。在明末清初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将这么多珍贵的东西集中在一起,错非也就是皇家有这个能力。

    只是圣戒虽然神奇,但也只能简单的鉴定出某一件东西的详细出处,至于这件东西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圣戒也是没有这个功能。

    看着这五口大箱子,杨靖呆呆的发了一会儿愣,最终这才哈哈大笑了两声,左手摸上了这些箱子,瞬间,这五口大箱子就在原地消失不见,进入到了升级后的储存空间。

    结果当杨靖把所有的箱子都收进了储存空间之后,却发现在地上还有一个不大的紫黑色小木箱。

    直觉让杨靖在看到这个小木箱的时候就是心头一喜,赶忙上前几步,一把就抱起了这个小箱子。

    箱子非常重,竟然也是小叶紫檀打造的,个头虽然不大,但抱在怀里却是沉甸甸的。

    小盒子上同样有一把小铜锁锁着,但这把小铜锁早就已经锈烂了,杨靖毫不费力的就打开了这个小盒子。

    里面同样有油纸做包裹物,揭开油纸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方银质直纽印,从个头上来看,显然是明朝百官印中等级最高的三台印,也就是一品官才能使用的直纽印。

    杨靖拿起这方直纽印,看着底部的印文,心中豁然一惊,同时也是豁然开朗。因为这方印的印文赫然是“黔国公印”四个字。

    不用说,这肯定是明朝的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留下的。

    想想沐天波先是和李定国共同抗击孙可望,打的孙可望狼狈不堪,最后又护驾进入到缅甸,最终魂断缅甸瓦城,绝对的一代忠臣。再看看这二十多口大箱子中的宝藏,杨靖就不难猜出这些宝藏到底是谁安放在这里的。

    除了沐天波之外,别人恐怕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以及魄力。

    如果要是别人把这些宝贝藏在这里,或许杨靖还会怀疑那个人的目的。但唯独沐天波和李定国二人是绝对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

    沐天波最终为了保护朱由榔而魂断缅甸,与缅甸的士兵力战到死。而李定国在得知永历帝最终被吴三桂杀死之后,也是抑郁成疾,仅仅坚持了一年就追随永历帝而去,死时年仅42岁。。。

    这两位大将可以说南明最后的忠诚大臣了,其忠心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些宝藏如果真是沐天波藏在这里的,那么必然就有他的目的。

    果然,在这方大印的下面,杨靖发现了一封信,小心翼翼的打开之后,里面的内容让杨靖再次动容。

    宁宇吾弟:

    若见此信,想必你已经接到为兄的信。兄在阿瓦竹城遥祝你能借助这笔军资再展雄风,将鞑子击溃于云滇,还我云滇朗朗乾坤,我主陛下也可回归云滇。

    这笔军资是为兄多方筹措起来的,其中的《永乐大典》正本为先帝礼宗陛下所有,乃神宗陛下所赐。后恭礼宗陛下因病崩于梧州,吾皇昭宗陛下就一直珍藏这些书。

    还有那些本朝、前朝的名人字画,亦为神宗陛下赐予先帝礼宗陛下,后一直同《永乐大典》一起被昭宗陛下携带至此。

    金银珠宝,乃为兄在昭宗陛下大驾抵达昆明之后,开始筹措的。永历九年,弟护送大驾抵达昆明之后,为兄就深感鞑子势大,于是在三年的时间内拼命筹措军资,这二十万两黄金以及一百万两白银正是为兄三年间筹措的所有军资。

    永历十三年,为兄护驾进入到缅国并于闰正月二十九抵达蛮莫之后,深感缅国国主对陛下的提防之心,故曾恳求陛下分兵以求稳妥,陛下也赞同为兄的建议,但奈何太后王氏不赞同,此法只得搁浅。

    不过为兄说动陛下,将这些年来筹措的军资给你留下,以图东山再起,陛下答应,并将多年珍藏的《永乐大典》以及诸多字画珠宝全都交由为兄。

    为兄在蛮莫等待缅国国主迎驾期间,从当地土人嘴中得知蛮莫附近有一孤山,山中有洞,非常适合藏宝,于是为兄在伴随大驾到达缅国都城阿瓦城之后,就交由心腹将这批藏在蛮莫城郊的军资全部藏入此山洞,并将山洞原入口彻底封死,重新开辟新入口。想必你在为兄交给你的那封信中已经知晓了。

    这三年来,陛下在阿瓦城很不好过,为兄期待着你能好好的利用这笔军资打击鞑子,争取早日迎接吾皇陛下大驾回归!

    为兄在此祝弟在战场上大杀四方,击退鞑子!

    兄:沐天波

    永历十五年正月于阿瓦竹城

    这封迟来了四百多年的信,解释了这些宝藏的真实来源。。。。。。

    ps:鞠躬感谢“冰镇八度”、“书友20702055555”各自00的打赏。

第三二一章 目瞪口呆() 
看完了这封信,杨靖心中微微有了一些苦涩,得到这批重宝的喜悦也被这封信的沉重冲淡了很多。

    要说起沐天波和李定国这哥儿俩来,真的是一对悲剧兄弟。

    李定国是明末造反派的扛把子张献忠老大的养子,成年后就能征善战,打的明军是鬼哭狼嚎。不过,当张献忠出兵拒清军,并在西充凤凰山不幸中箭身亡之后,李定国果断的投靠了南明,成为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手下的头号大将。

    而沐天波就更不用说了,人家是世袭黔国公,祖上更是明朝的开国名将沐英,其身份和地位自然要比出身草莽的李定国高不知道多少倍。

    不过李定国在投靠南明朝廷之后,打的叛变的孙可望以及清军狼狈不堪,很是受到永历皇帝的器重,渐渐地成为了南明朝廷的武官之首,渐渐地和作为南明朝廷文臣之首的沐天波成为了好兄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