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大亨-第7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这个皇帝更奇葩,因为人家的专业技术是木匠,华夏历史史上唯一的一位木匠皇帝,皇帝只不过是兼职,可能兼职也不能算的上。

    天启皇帝他爹从小不受待见,所以他也跟着遭殃,从小就木讷,也不读书,大字不识几个。不过人家命好,经过“移宫案”后被拥立为皇帝。

    在他当皇帝的时候,魏忠贤本是街头的一个小混混,因善钻营,进宫当太监;而容氏是皇帝的乳母,自然感情深厚,这时候宦官魏忠贤和祸害容氏蛇鼠一窝,经常联合一起迫害东林党。木匠皇帝也不上朝,魏忠贤也专挑皇帝做木工的时候去汇报情况,皇帝就一句话:你看着办吧。木匠皇帝就这么慢慢地把大明朝往死路上送。

    反正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崇祯帝,明朝的皇帝几乎就没有一个正常的。

    朱瞻基只不过是喜欢玩蛐蛐,还算是不错的呢。

    当然,朱瞻基不光是喜欢玩蛐蛐,他还有一个极大的爱好,那就是喜欢赏玩香炉,毕竟在他骨子里也是一个文人,文人嘛,要是没有点风雅的爱好,那还能叫文人吗?

    朱瞻基当皇太孙的时候,他爷爷对他很严格,所以他即便是很喜欢赏玩香炉,也不敢大肆去做,因为他很清楚,一旦这事儿要是被他皇爷爷朱棣知道了,肯定会给他定一个玩物丧志的罪名。

    朱棣过世之后,朱瞻基他爹也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然后等他登基之后,这天下可就没有人再能管着他的人了。所以,朱瞻基刚上台没多久,被压抑了许久的冲动终于彻底爆发了。

    朱瞻基一上台,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也就是现在的泰国进口了三万九千斤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

    可宣德皇帝是什么人啊,人家是天子,不仅财大气粗,而且精品意识超强。于是宣德皇帝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也就是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

    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批风磨铜共铸造出三千余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

    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以及前来朝贡的属国使节。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这第一批铸造出来的宣德炉是如此的精美,所以引发了很多人的觊觎。哪怕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依然有人想要继续仿造宣德炉。

    这其中,当时负责监造第一批宣德炉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宣德炉。不过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除了宣德朝当代的仿造之外,在明中期正德年间也有仿造,明末清初以及清朝还有清末民初,也均有大量的仿造品出现。

    所以,到了现代,市面上不乏有明朝仿造的宣德炉,也有很多清朝甚至是民国时期的仿造品,但真正的宣德三年出品的宣德炉却是一件难寻。

    目前在市面上,根本就见不到真正的宣德三年出品的宣德炉,很多人甚至都说,真正的宣德三年的宣德炉已经没有了!

    原本杨靖也是这么认为的,真正的宣德炉早就已经没有了,现在市面上以及博物馆的藏品全都是仿制品。可偏偏,眼前出现了这两个古朴大气的宣德炉,这是怎么回事?

    宣德三年的宣德炉没有标准器型,眼前这两个宣德炉同样样式不一样。

    其中一个铜炉为圆形、敞口,有底座,两侧有两个素龙耳,样式很是清奇。不过杨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个铜香炉的样式,这正是宣德炉中世存数量最少的蚰龙耳火炉。

    这种蚰龙耳火炉通常都是专门为皇帝书房之用,可以单独放在一个香几上,也可以放在文案正西五尺处,或是条案上、亮柜上,六寸以上的大器则可以放在厅、室、殿等处。

    像这个蚰龙耳火炉,直径超过了二十厘米,也就是六寸以上,显然是可以放在书房之外的香炉。

    至于另外一个铜香炉的器型则非常的朴素,三腿、扁圆肚,虽然看起来器型很朴素,但其线条却是极为优雅。

    杨靖也认出了这件铜香炉的样式,正是存世量仅次于蚰龙耳火炉的鬲炉。

    这两件铜香炉虽然样式都极为罕见,但风磨铜的颜色极正,而且包浆很圆润,底部也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楷书款,一看就不像是后世仿的。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杨靖还是用圣戒鉴定了一下,结果果然不出意外,这两个铜香炉正是公元1428年,也就是宣德三年铸造的宣德炉!

第七五七章 记载() 
两个正宗宣炉的发现,让杨靖恨不能抱着这口大铁箱子亲一口。

    这口箱子中盛放的宝贝真的是太让人惊喜了,用惊喜的无以加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整个大铁箱子中一共就放了十一件宝贝,但这十一件宝贝都绝对是国宝级的存在,尤其是那个柴窑天青釉水仙花瓶以及这两个宣炉,要是拿出去的话,绝对会在考古界引发轰动的!

    这种寻宝的结果简直就是比天上掉馅饼来的还要让人欢喜。

    微微平复了一下心情,杨靖打算看看这口箱子中还有宝贝吗,结果扒拉了一顿,里面确实是没有宝贝了,但却让他找出来一个被油布和棉布层层包裹了好几层的小包袱。

    这个包袱被保护的这么严密,而且还和这十一件国之重宝放在一起,显然这个包袱里面也是相当了不得的东西。

    结果当杨靖打开这个包袱之后才发现,这个包袱里面除了写满了字的纸张之外就是一些写满了字的丝绢。

    杨靖也搞不清楚这些写满字的纸张和丝绢到底记载着什么,不过随便拿起一幅丝绢来一看,他立刻就搞清楚了这些东西到底是干嘛的。

    “。。。。。。泰族人日益猖獗,我吴哥朝面临的局面越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塔玛农陛下派遣大臣遮玛干作为使节前往大明上国觐见,同时恳求上国皇帝陛下出兵帮助我吴哥王朝。。。。。。上国洪武皇帝陛下对于遮玛干的觐见非常满意,赏赐了大量的手抄佛经以及佛像和精美的瓷器。。。。。。遮玛干返回之后,塔玛农陛下对于洪武皇帝陛下赏赐的佛像和瓷器非常喜爱,把洪武皇帝陛下的圣喻以及两个元青花罐供奉在了皇宫之内。。。。。。”

    这张丝绢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上面记载的是那些手抄佛经以及一些金佛像还有那两个青花大罐供奉了起来。

    丝绢上写的那些东西的意思大体就是这个样子,不过这张丝绢上的字体都是汉字楷书,但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杨靖只能大体的翻译成这个意思。

    杨靖知道早吴哥王朝,尤其是吴哥王朝后期,有很多汉人在吴哥王朝内任职。记载这些事情的官员,应该就是汉人,否则这张丝绢上也不会用汉字记载这些事情。

    而从时间上来推断的话,这张丝绢上记载的东西很符合当时的情况。

    吴哥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就是塔玛农国王,他在位整整二十年,从1373年到1393年。而在那个时期,泰族人,也就是泰国素可泰王朝兴起,他们不断进犯吴哥王朝,多次打败吴哥王朝。最终在明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吴哥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塔玛农在憋屈中驾崩,他临死之前也没有等来大明上国的援军。

    不过说来也正常,大明刚刚统一才二十多年,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且朱元璋就算是用兵,也不会去中南半岛这种烟瘴横生的鬼地方去帮助吴哥人,北边元蒙余孽才是朱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