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盖世唐皇-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一个陇西李家的弟子在射术方面还过得去,又同时掌握有这三门秘法。那么此人在单对单的步战时,基本都不会败了。

    哪怕是高一两个等级的武者,也很有可能被他活生生的射杀。追又追不上,逃又逃不掉,而以‘幻变箭’的诡异,只需对手一不小心,就要遭遇灭顶之灾。

    李世民这是专为宇文成都准备,他暂时没把握正面胜过此人,只有仰仗自身的‘血战’长弓,让这家伙知难而退。

    战场之上,双方本就是不择手段,所以他丝毫都不觉羞愧。有一身凌驾于对方之上的箭术,为什么不用?

    就好似宇文成都与他动手,绝不会主动放弃自身在力量上的优势一般。

    而为了强化自己在箭术上威力,李世民不但又多花了数万贯银钱,以及将近半个月的时间,用于改亮自己‘百衲甲’;更以重金请到一位卫尉寺的高明匠师出手,将自己那张‘血战’长弓上的魔纹,完全更换。

    ——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使墨甲以及血战弓身具的战技,更能与自己的身法与箭术匹配。

    这也的确大大增强了他战力,仅就射术而言,至少可再原本的基础上提升三成。尤其是速度一项,增幅最大。

    李世民可以确保他与宇文成都二人,哪怕是都穿着墨甲搏杀,后者也绝对追不上自己。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接下来的十几天,这个有着‘挑战狂人’之称的家伙,居然都没有任何动静。

    倒是这洛阳城内的乱局,已经逐渐平稳了下来。大约二十天前,也就在汤化龙与他那次谈话之后不久,绣衣卫联手河南郡衙,左右侯卫布置了一次行动,在洛阳城东围杀了三百名多名反贼。

    这场围剿,使得这洛阳城内的局面,迅速好转。自那天之后,城中各坊都全数平静下来,夜间也再没见火光。这使得洛滨,积善,尚善三坊,以及宅邸位于皇城内的诸多王公大臣,都齐齐松了口气。

    可惜此战中,绣衣卫活口不多。所有三百多名反贼都是死士,只有其中十七人,被成功擒拿。

    之后绣衣卫与御史,司隶二台,又往洛阳城外,连续派出了大量骑队,连续抓捕了数百人入狱。

    李世民原本对绣衣卫的审讯成果颇为期待,可随后却发现,司马连城他们擒拿的,都是一些的小鱼小虾,要么是在江湖上小又薄名的人士,要么就是地方上的土豪。整个搜捕的过程,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连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都没有。

    而此时整个洛阳城内,又谣言四起。有人说这场洛阳之乱的幕后主使,正是独孤氏,也有人说这是宇文家不敢,想要在天子东征之时,把杨家掀翻。便连武功李氏,也没有逃过,有人说他们与楚国公家勾结,也有人说他们眷恋救主,想要帮宇文家恢复江山。

    这些谣言,其实与几个月前皇后车驾遇袭时的传言,没有太多区别。只是更多的世家,更多豪门被扯入其中。所有关中关西的顶尖将门,无一幸免。

    李世民也不由为此叹息不已,心想怪不得天子要迁都洛阳。朝中的勋贵世家与天家相疑至此,试问天子又岂能不惧?

    而就在这次围剿的二十天后,皇后却让人送来了一些东西。共有七枚‘上清天元丹’,还有一件名为‘虎金刚’的帅阶墨甲。

    ‘上清天元丹’是由皇室御供的道观上清宫炼制,能够小幅度的提升真元与灵力,还可助人恢复伤势,是一种万用灵药。

    至于那‘虎金刚’——皇后显然对他将‘额山虎’交给释罗刹使用一事,还是有些不满的。所以才特意将此甲赐下,用于替换。

    而这尊‘虎金刚’,虽然名气不如额山虎,整体战力也稍稍逊色,可却更适合佛门之人。

    至少释罗刹本人,是欣喜居多。

第一百六十九章 窦氏之怒() 
李世民当天在宫中,就将第一颗‘上清天元丹’服用了。

    自从进入过一次天人合一的状态之后,他的武道境界,就已远远凌驾于自己真元修为之上。

    所以他现在,只嫌自己的真元量不够,没法将自身在各种神功秘法上的造诣,完整展现。

    而上清宫炼制的上清天元丹,又是出了名的中正平和,绝不愁后患。尤其这七颗丹药,是出自宫中供品,就更值得信任。

    至于皇后赐下的那尊‘虎金刚’,也被他交给了释罗刹。不过李世民并未让这位大和尚,第一时间将‘额山虎’交回。

    无论悟性再怎么强悍的武者,在更换墨甲之后,都需一定的适应期。所以在释罗刹完全掌握‘虎金刚’之前,那尊‘额山虎’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完整战力。

    而随着这些皇后的赏赐到来,这宫内的诸多同僚看他的目光,就都变得异样起来。有人更添敬崇,有些羡嫉有加,有人阿谀奉承,也有人刻意疏离。

    便连长孙顺德,公孙武达这几个与李世民谙熟的,在他面前,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李世民对此是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问题是,他自己虽明白这些东西,是皇后在酬对他建言献策之功,可别人却不清楚。只会认为这是皇后对他爱重有加,才会屡有重赏赐下。

    偏偏他自己,还不能解释,辜负了皇后与汤别驾的回护之恩。

    不过李世民也没太在意此事,只因他的婚期,已经越来越近了。而唐国府在消停了数天之后就又开始了忙碌,府中四处都在清理庭院,张灯结彩,披红戴绿,以迎候新娘。这让李世民既是期待,又觉情怯。

    期待自是因自己即将抱得佳人归,而情怯也同样因不久之后的婚事。他不知自己与观音婢婚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又担心自己,是否能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所以李世民现在情绪复杂,又有些焦虑。

    可就在距离他婚期半个月的时候,李世民再次接到了一份诏旨。

    “与礼部员外郎李奉节一并前往太陵巡视?”

    李世民眼中,现出了几分疑惑之色:“可末将只是一个小小的千牛备身,这只怕不太合适?”

    这次是皇后御旨,让他与一位礼部员外郎前往咸阳,作为钦差代天子巡视太陵。

    只因不久之后,就是先帝忌辰。按照礼制,天子每年都需在这个时节派遣至亲,或者亲自前往太陵扫墓祭祖。

    今年天子出征在外,皇后又需坐镇洛阳,故而只能由礼部尚书与齐王杨暕代劳。可在这二位前往之前,还需有人作为前哨,看看太陵那边的准备工作如何,太陵的各处建筑与风水是否有损,平日是不是扫洒得当,周围又是否安泰等等。

    可据李世民所知,往年可没有让一个六品武官,前往太陵巡视的例子。

    “皇后殿下,其实也是无可奈何。”

    那位传旨的太监,是一位姓侯的掌案太监,同样是皇后身边的得用之人,此时在李世民的面前,却是满脸堆笑:“往年的惯例,本该是由一位备身府的直斋或者虎贲郎将,与一位礼部员外郎一并前往!可如今天子亲征在外,宫中近日以来,又是变故不断,得用的人手本就不多。所以皇后殿下在杨大人面前,亲口点了李仪同的姓名。”

    李世民闻言,剑眉不禁一挑。知道这位口中的杨大人,应该就是礼部尚书杨玄感。

    这次他如前往太陵,就是为这位打前哨。

    而那位侯掌案说到此处,又善解人意道:“其实皇后殿下,也知李仪同大婚在即,此命的有些不近人情。可太陵距洛阳不远,紧赶一些,十天左右就可来回。还请仪同大人,勉为其难。需知如今禁军与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卫,除了董纯将军等寥寥数人,也就只有殿下你,能够让她放心了——”

    李世民满心不情愿,却只能无奈的朝这位侯掌案一礼,接下了诏书。

    此时他也别无选择,难道还能抗命不成?若是皇后的私命也就罢了,他还有恳请这位殿下收回成命的余地。可既是有诏书下达,那就是已经过尚书台议论用印的明旨,哪里还可能收回。

    而等到他返回唐国府时,知道此事的窦氏,却是面色铁青,气到几乎吃不下饭。

    “朝廷内外,难道就没有人了?一定要让二郎你过去不可?不行,我得去找窦夫人说道说道,非得让皇后他收回成命不可!哪里有让新郎官,还千里迢迢去为人办事的道理!”

    她说的窦夫人,是指窦威之妻。这位同样出身兰陵萧氏,是萧皇后的亲姐,也是窦府这几年荣宠不衰之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