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首长-第17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了,谈正事。”陈云良笑着说道:“昨天刘总跟我说的时候,也给我发了一些资料,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像这样的地区规划,你们省里的社科院、凤湖大学都能够做,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呢?”

    “陈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捧场的话我就不说了。”包飞扬笑了笑:“海州是沿海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海州港也是沿海地区几个重要的深水港,海州还是陆桥的桥头堡,应当说海州在官方的表述上,一直是一个重要节点,但是海州的经济一直都不温不火。”

    “海州的问题在于,各方面都比较均衡,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而周边的竞争对手又很多,在垂直体系当中,爬不上去,在水平结构当中,也缺少有份量的部类。”

    “陈教授也谈到了一体化,海州的发展就必须要放到一体化的背景中考虑,如果从垂直体系的角度来看的话,沪城无疑是华东沿海地区居于上层的,然后是江南的苏城、之江的杭城、宁城等,再之后则是凤湖,我们省内的徐城、通城等,作为三四线的城市,海州要甘于做制造装配基地,但是也要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也想要跟沪城有更好的对接。”

    陈云良点了点头,改革开放这些年,真正钻在象牙塔不跟外面接触的学者越来越少,陈云良研究的是城市和产业规划,自然少不了要和政府与官员接触,他很快明白包飞扬话里的意思:海州临港开发区的规划希望放在更大的格局下考虑,也是要拜托凤湖、徐城、通城等城市对海州的压制和影响,如果这个规划还放在省里来做的话,还是很难跳出原有的格局。

    “我明白了。”陈云良点头说道:“小包你是我见过的官员当中,不多的具有学术眼界的,不过你知道我手上的课题很多,有些课题的工作主要还是我的学生去做,就算是这样,你也要给我一个选择海州的理由。”

    包飞扬点了点头,显然课题经费不会是陈云良考虑最多的,开发区也给不出多少经费。

    包飞扬说道:“刚刚上课的时候听了陈教授对于城市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的划分,我觉得很受启发。从全局来看,沪城是一个金字塔顶端的城市,它向周围辐射的能量足以影响一大片。但我们也要看到,沪城能够有这样的地位和表现,也与它的经济腹地关系很大,双方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比粤城、燕京,沪城最大的优势也在于腹地,这个腹地就是大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江经济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更多的沿海城市在崛起,未来内地经济也会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形成新的核心城市,沪城要如何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力?”

    “以海州为例,海州有一个陆桥概念,沿这条铁路向西,有一个中原经济圈,继续向西,就是晋中经济圈,再向西就是传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然后就是中亚地区。现在这些地方的经济影响力有限,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作为雁行阵的后雁,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

    陈云良抬头看了包飞扬一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改革开放之初强调的是沿海开放和发展,后来推广到沿江、沿边、几个经济圈,内陆地区的发展在学界和政界已经引起重视,但是真正站在这个格局上看问题的人还很少,开始考虑如何在这个格局下重构自身发展规划的就更少了。陈云良没想到包飞扬会提到这个问题。

    包飞扬说道:“海州有陆桥,是桥头堡,按理说应该发挥比较大的影响力,但实际上海州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为什么?因为海州不是沪城,本身的实力不够,而在这条通道上,有一个一个的节点将影响力分散过去。比如徐城、比如中天,而他们的经济能量并没有仅仅沿着路桥进行传递,像中天向北可以经石城连通燕京,走津海出海,也可以向南到江州,沿大江而下;当然,也能从海州出海,这就要看哪一边的影响力更大。”

    秦雪眨了眨眼睛,她有些不明白包飞扬扯的这些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包飞扬继续道:“沪城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国内的根一定要扎得深,沪城现在强调的是大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一体化,不过这还不够,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些城市本身也要向外转移产能,进行产业升级,而像这种同心圆式的扩散,也并不能够让沪城的根扎得更深,比如我刚刚提到的,大陆桥一路向西这条线上的城市,沪城的影响就会比较少。”

    秦雪这时候才明白包飞扬想要说的是什么,最后还是落在沪城上,他是看准了他们就算做了很多课题,但沪城的课题无疑还是重中之重,毕竟当前国内比这个课题更大的城市规划项目也没有。

    陈云良也笑了笑:“小包你的意思,是要让海州成为沪城对外发散的一个节点,通过你们去影响大陆桥这一条线上的城市和经济带?”

第九百四十三章 方合资() 
“包飞扬同志,现在常委们正在讨论你的问题,你是不是先将手机拿开?”陈玉清敲了敲桌子,面色严肃地说道。

    包飞扬没有理会陈玉清的发飙,向薛绍华和陈玉清扬了扬手中的手机说道:“薛书记、陈市长,还有在座的各位领导,我想大家汇报一个好消息,方夏陶瓷集团那边已经跟一家有意收购船厂的公司谈好合作意向,对方一个星期内将会到海州进行实地考察。”

    “太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更具体的消息?”薛绍华马上喜形于色地大声说道。

    “暂时还没有,应该方夏陶瓷集团的涂总现在正在和谈判方在一起,不方便打电话,不过应该很快会有更确切的消息传回来。”包飞扬看了看手机说道。

    看着在眼前晃动的手机,陈玉清脸色变得黑青,她刚刚训斥了包飞扬不要看手机,现在看来,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那我们就等电话来了再说。”薛绍华点了点头,目光从几个常委的脸上扫过去:“好了,现在我想大家对飞扬同志的话应该没有什么怀疑了,外商一周内要来我们海州市来考察,时间很紧,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为说服外商投资海州增加一些筹码。这方面飞扬同志也跟我提过,今天他就在这里,我看还是让他自己来说,然后我们大家再讨论一下具体应该怎么做。”

    “是不是等电话来了,知道具体的情况以后再讨论?”陈玉清说道,即使到现在,她心中还是不太愿意相信包飞扬的话是真的。

    陈玉清的话音刚落,包飞扬的手机就响了,他拿起来一看。马上说道:“薛书记,是韩国那边的电话,应该是方夏纸业公司的涂小明涂总打过来的。”

    这下不仅仅是陈玉清,连韩起文的脸色也黑了起来。

    “你快接电话。”薛绍华说道。

    包飞扬点了点头,连忙接通电话:“明哥,情况怎么样?”

    “一切顺利。山水公司本来就有计划到咱们国内投资,我们在与他们沟通以后,他们非常愿意合作,毕竟要完成对大东造船的收购,山水集团需要承担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大东造船的破产本身就是一个教训,现在我们既然有合作意向,山水几套当然愿意我们加入进来,以降低他们到我们国内投资的成本。”涂小明在电话里简单介绍了情况。

    山水公司本来就计划在国内进行投资。不过他们原本属意的并不是海州,也不可能是海州,而是造船工业基础相对比较好的通城,尤其是通城靠近沪城,对于新造船公司利用沪城的资源和产业配套非常有利,也有利于新新造船公司开发沪城的市场。

    包飞扬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所以他让方圆天下咨询公司针对这种情况,量身度做了一套专门的方案。除了海州方面要表现出打造造船产业的决心,将山水公司投资的船厂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外。还让塔克石油公司出面,与山水公司达成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包括优先向合资船厂提供油轮订单、双方共同合作在海州进行投资兴建合资公司等等。

    山水公司为了收购大东船厂,资金上的压力非常大,虽然说在华夏地区建船厂可以降低成本,但投资压力也比较大。能够能有合资伙伴分担资金压力自然是最好的。而且山水公司也了解,塔克石油公司作为总部设在美国的新兴能源公司,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现在塔克石油公司已经顺利地打入了华夏市场,对华夏国内也比较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