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首长-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小伙子望着包飞扬说道,“怎么了?”

    “那么你有没有听你父母说过,中江省以前有一句很有名的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呢?”

    “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小伙子怔了一下,摇头说道,“我没有听说过。”

    “嗯,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包飞扬点了点头,“当时我们年龄都很小,那段曰子又太艰苦了,有很多老人都不愿意回忆那段苦曰子,也就很少和自己的孩子们说起。”

    “飞扬,我听说过,我父亲当时就对我说起过那段曰子。”孟爽在一旁插言道,“当时几乎是顿顿红薯,他胃里整天都泛着酸水。以至于到现在红薯成为他最讨厌的食物,甚至我妈如果在菜市场不小心买了红薯回来,他都会当场翻脸的!”

    “说起这个,你爸爸和我爸爸倒是很像,他也很讨厌吃红薯!”小伙子听孟爽这么一说,顿时想起来了,连忙附和道。

    包飞扬点了点头,又说道:“别看我们中江省现在是产粮大省,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粮食调出去支援其他缺粮省份。可是在八十年代之前呢,中江省可是有名的缺粮大省,粮食不能自给,即使每年中央想方设法从其他省份给中江省调入大批粮食,中江省的粮食缺口依旧很大,连老百姓的温饱也无法解决,以至于大多数百姓都要靠红薯来充饥,这才有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民谣。”

    “不是吧?”上铺的小伙子还是不敢相信。

    “怎么不是?”包飞扬说道,“前一段时间天源市搞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我顺便也查阅了一下中江省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自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初,中江省就是严重的缺粮省份,当时的粮食总产量仅有一百四十亿斤,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也就是华夏科技大学打算迁址到中江省的时候,中江省的粮食产量也才刚刚突破两百亿斤,听着数量似乎不少,但是被中江省当时六千多万人口一平均,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再加上粮食加工成面粉、大米等实际供应的口粮时的损耗,人均占有水平更是可怜。那个时候中江省领导最大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从省外筹集粮食调入省内,以维持六千多万中江省人民的最低口粮要求。可以想见,这个时候,忽然间迁移来一所重点大学,一万多名师生的口粮和副食品的供应,会给中江省造成多大的压力。”

    小伙子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是难得没有立即出言反驳包飞扬。

    “咱们来算一笔细账,”包飞扬看出了小伙子心里的想法,说道:“一万多名师生,加上教职工的家属,一共按照一万五千人来算吧。按照当时的供应标准,一个人一个月大约是三十斤口粮,这算下来一年就需要中江省额外筹集五百四十万斤口粮。而当时呢,一斤口粮能够换五斤红薯,一个农村人口,一天也就是一斤红薯加一些野菜树叶之类的就可以勉强过火。如果能够把这五百四十多万斤的主粮指标省下来,那么至少可以让中江省多养活七八万人。再加上需要给这一万五千多人每人每月的油票、肉票、蛋票、布票之类的各种票证,换成粗粮,至少还能多养活一两万人。这么算起来,拒绝了华夏科技大学迁到中江省,中江省至少可以解决十万农民的吃饭问题……”

    说到这里,包飞扬望着那个小伙子,“这还是大致的估算。实际上在加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的其他费用,比如教学楼、宿舍楼、家属楼等等的建设,下来的能够养活的人口远不止于此。如果换做你当时是中江省的领导,你是愿意拒绝华夏科技大学的迁入,把省出来的口粮来解决本省人民的吃饭问题,还是宁肯愿意中江省十多万人饿肚子,也要坚决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呢?”

    小伙子讷讷地,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真让他选择的话,他肯定是打算让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至于说十多万农民饿肚子,那关他什么事情?只要他不饿就好了!可是当着孟爽和包飞扬,他实在是不好说出心中的答案。毕竟,这样的选择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包飞扬也知道小伙子不一定赞同他的观点,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的是,他让那个小伙子知道,柳建功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么目光短浅的领导。

    “所以呢,我认为柳建功当初的选择根本不是目光短浅,”包飞扬说道道:“相反,他是完全站在中江省人民的立场上出发的。我认为,只有像他这样设身处地为自己治下的老百姓的生计去考虑,而不是昧着良心不顾治下老百姓的死活去捞政绩、老名声的领导才是真正的好领导!他对中江省人民来说不是罪人,相反,他是我们中江省人民的大功臣。正是因为他明智的选择,中江省虽然少了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但是中江省至少多保证了十万多百姓不忍饥挨饿——甚至,不至于被饿死……”(。)

第二百四十五章 两位省委一把手() 
老者站在车厢的过道上,双手按着车窗边的矮几望着车窗外漫天飞舞的大雪,内心唏嘘不已。

    二十三年了啊!整整二十三年了!

    自从他当初做出了那个决定之后,到现在整整二十三年了。这二十三年来,只要是有中江人存在的地方,提起当初他拒绝华夏科技大学迁移到中江的决定,几乎都是骂声一片!什么柳建功目光短浅不重视教育了,什么柳建功小农思维小家子气了,什么柳建功没有责任没有担当没有魄力了——这些评价还都算是温和一点的。至于那么态度激烈的人,就直接骂他是中江省教育的罪人,是中江省人民的罪人,甚至一开口就问候他老娘的,也不再少数!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当初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那个决定的,没有人理解他做出这个决定,又让保证了多少万中江人的口粮,又救活了多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

    接收不接收华夏科技大学,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教育问题,可是谁又知道,在当初他看来,这却是生存的问题呢?中江省固然是需要一所重点大学,可是在他柳建功看来,中江省当时更需要的是粮食,哪怕是他这个中江省的一把手多弄来半斤粮食,都可能多救活一个吃糠咽菜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困山区的百姓啊!

    教育权和生存权,哪个更?

    当然是生存权!作为中江省的一把手,柳建功首先要保证自己治下的六千多万中江百姓都生存下来,然后才能在去谈教育,去谈发展,去奢谈其他啊!

    只是可惜,人们都是健忘的。随着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渐行渐远,人们似乎忘记了那段可怕的曰子,中江人更多的是记住了他柳建功拒绝了华夏科技大学迁移到中江,而完全忘记了,他拒绝了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出来的又让多少中江人多分到一口粮食,从而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

    这些年来,柳建功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的场合,都能听到中江人对他的骂声,耳朵也早已经听出茧子来了。他柳建功是中江省教育的罪人,似乎也已经是板上钉钉,成为中江省人的共识了。可是柳建功没有想到,就是在今天,就是在和他同一间软卧包间里,他竟然能够听到有人替他鸣不平,把他当年做出那个至关的决定的苦衷说出来,而且还是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

    这么多年从一边倒的骂声中走过来,柳建功本来以为自己的养气功夫已经修炼的到了荣辱不惊的火候,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当他听到那个小伙子的话传到他的耳中的时候,竟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如果不是他及时站了起来仰起头了,恐怕那两行老泪已经夺眶而出了吧?

    在柳建功身后,包飞扬那清亮的声音依旧不断从包间内飘出来,传入他的耳中:“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柳建功都是咱们中江省的大功臣,是咱们中江省最优秀的省委一把手之一!如果让我来给咱们中江省任职一把手的领导位次的话,柳建功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够排到第一位,但是排在前三位则毫无问题。只有像他这样,完全不顾及个人名声和政绩,把全省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领导,才是真正优秀的、值得我们中江人去尊敬的好领导……”

    列车并没有受大雪多少影响,到达西京的时间,只比时刻表晚点了大约半个小时。包飞扬这个时候并不知道,对面这位气度不凡的老者就是当初中江省的一把手柳建功。看柳建功安坐在铺位上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