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一会,林年同看着许可证下面鲜红的文化部大印,问道:“沈总这次回内地,还去了北京?”

    “是啊,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沈冲从口袋里翻出一张照片,示意给众人看,半唱半说道:“我爱北京**,**上太阳升。怎么样,帅不帅?”

    照片是宝丽来相机拍的,沈冲背对**,单手握拳,神气十足。

    三人都挺有兴趣,轮流看了一番,罗维明最后看,他用手指弹着照片,说道:“沈老板,你说去黄山拍戏,一转眼,又去了北京,看来在内地有奇遇啊。”

    “因缘际会而已。”沈冲不欲深谈,轻描淡写的应了一句,然后拿回照片,说道:“好了,谈正事吧,把杂志社的情况都说说。”

    罗维明先汇报,他详细说了一下《电影时代》的近况。

    在《疯劫》最火的时候,只有《电影时代》采访到了许鞍华,用她做封面,在香港销量成功突破6万,一战成名,虽然中间几期略有起伏,但很快就维持住了6万的底线,开始朝7万迈进,除此之外,海外的订阅客户,也超过了一万大关。

    邵氏电影风光不再,此消彼长之下,《电影时代》虽然销量还不如《南国电影》,但势头凶猛,已经有香港最流行最权威电影杂志的美誉。

    销量高了,名气大了,来做广告的商家也多了,《电影时代》已经可以维持收支平衡了,不再需要沈冲继续大规模输血。

    而《电影时代》台湾版,创刊号也出来了,不过还没打开局面,才卖了一千多册,只在小圈子里流行。

    沈冲对台湾版并不上心,只是特殊时期聚拢人才的工具罢了,日后肯定要和香港总社合并的,能不能盈利,完全不在乎。

    林年同汇报《第一电影评论》,则让沈冲很是惊喜了一番。

    《第一电影评论》免费邮寄创刊号打知名度的策略起了作用,第二期销量超过了一万册,其中香港之外占了六成。

    而第三期,用黑泽明做封面,销量翻了一番都不止,直接飙升到3万多本。

    第三期沈冲还指手画脚了一番,而第四期从策划到发行,他都在内地,完全任由林年同发挥。

    林年同也玩了个大招,他居然请动了邵氏两大王牌李翰祥和张彻,把他们俩凑一块做专访,然后拍了一张面对面,充满“王牌对王牌”味道的照片做封面。

    李翰祥是邵氏六十年代的头牌,《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席卷整个东南亚,风头无限。

    张彻是邵氏七十年代的老大,《独臂刀》,《马永贞》,《刺马》等,都是邵氏经典,影响深远,开辟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时代。

    李翰祥以柔美著称,张彻以阳刚闻名,两人名气大,又都是说一不二的大佬脾气,加上门生弟子众多,是电影界公认的两大宗师。

    两人当年不合,天天在报纸上打笔仗,斗的不亦乐乎,闹的满城风雨,现在他们两人都老了,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杂志用这两人做封面,不仅极具纪念意义,而且噱头十足,所以发行还没几天,光香港本埠就卖了两万多本,超越第三期的销量,指日可待。

    “销量是没有问题的。”林年同汇报完了之后,说道:“但是高质量的稿子仍然不够,杂志每一期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我们编辑写的,这不利于杂志的内容多样化。”

    “是啊。”沈冲拿钢笔轻轻敲着笔记本,皱着眉头说道:“我也很头疼这个问题,约的稿子总是跳票,投来的稿子水平又参差不齐,不符合杂志的要求。”

    “阿冲。”陈柏生说道:“我有个想法,可能有用,不过得花钱。”

    罗维明打个哈哈,说道;“沈老板还缺钱吗?”

    “陈大哥你说来看看。”沈冲也笑,说道:“钱不是问题。”

    “我觉得稿子少,主要还是信息太封闭,缺乏交流,杂志社可以办个国际影评人节嘛,用这个名目,把各地的影评人凑一块,做个研讨会,互相沟通沟通,如此一来,不仅方便约稿,还能扩大杂志的影响力。”

    “这个方法不错。”林年同赞同道:“而且可以出个会刊。”

    “确实不错。”沈冲放下钢笔,说道:“这事就让陈大哥负责筹备吧。”

    ————————————————————

    注1:1979年,中国内地观影人次293亿。

    注2:1979年,美元兑人民币1。55,对港币4。6。

    注3:这是1979年,列孚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映画》杂志可以进内地销售的通知。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二卷 第二章拆分() 
《电影时代》可以进内地销售,虽然是重大利好,不过操作起来,还是挺复杂的,得早作准备。

    杂志目前是传统的竖排繁体字排版,内地习惯的是横排简体字,想要销量上去,必须得专门制作内地版,而香港能印刷简体字的工厂,基本不存在,要么拿样刊去内地印刷,要么自己开印刷厂,不管哪一种,都是麻烦事。

    沈冲办电影杂志的终极目的,是掌握影响电影行业的舆论工具,不过在现阶段,其主要的功能,是聚拢人才,而当前内地机制极为僵化,出个门都要介绍信,人才完全流动不起来,杂志销售到内地,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内地电影人有一个了解香港电影的窗口。

    所以沈冲跟着伟人,从黄山一路跑到北京,都没提把杂志卖到内地的话题,只是争取到了采访内地电影厂的机会。

    通过采访,他才可以方便的接触内地的各色电影人才,为日后做准备。

    沈冲计划从内地挖记者,或者招聘像罗孚这样从内地来香港的人做记者,总之要熟悉内地的人,改革开放之初,局势复杂,一切都要小心,避免踩地雷。

    而东方魅力电影公司方面,倒是波澜不惊。

    《疯劫》成功突破千万票房大关,最终收了1053万,本来只在百老汇一家戏院,上映两周,票房顶天也就50多万,而沈冲的营销套餐,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硬生生的把电影票价拔高了一倍,所以最终收了80多万。

    许鞍华一直躲在日本,沈冲又去了内地,《疯劫》如一场台风,呼啸而过,现在时过境迁,只留下一个传奇的数字,让人惊叹。

    王晶不愧是快手高产导演,初次做导演,一个多月就把电影拍好了,沈冲回来的时候,这部名叫《追女仔》的电影,已经在等邵氏排档期了。

    王晶是邵氏的在岗编剧,老爸是著名导演,又是tvb的金牌监制,和邵氏关系匪浅,邵氏也从《疯劫》里尝到了甜头,自然非常愿意继续和东方魅力合作。

    虽然是公司的第二部电影,但沈冲去没怎么放在心上,经过《疯劫》的洗礼,曾励珍和江之强都不是新手了,一个负责制片,一个负责发行,又有邵氏成熟的院线支持,正好可以锻炼锻炼。

    王晶更不需要去刻意关注——他有个好爹,自己也有才华,又能放低身段讨好观众,在香港商业化的环境里,可谓如鱼得水,只要有点机会就能灿烂,完全不需要沈冲去扶持。

    至于余允抗《凶榜》和翁维铨的《行规》,沈冲打算亲自和他们谈过之后,再决定如何拍摄,这两部电影,无论质量还是创新力度,都非常值得期待。

    高质量的电影,越多越好,否则明年创办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时候,《疯劫》岂不是太寂寞?况且一家独大,对一个初创的电影奖项来说,绝非好事。

    把杂志社和电影公司两个月积累下来的事务处理完之后,沈冲立刻放开手脚,去整合其他资源。

    他在内地的经历之奇,处境之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番经历,对未来的影响如何,沈冲自己也没底,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先把自身的盘子做起来,做大做强,日后机缘来了,能抢的蛋糕就大。

    先把矩阵科技投资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剥离魔方业务,交给新成立的“开元玩具有限公司”经营,然后以李开元的名义,去内地投资建厂,如此这般,方才不会影响沈冲对台湾的电影攻略计划。

    再把自己持有的“软件艺术开发公司”和“动视游戏制作公司”股份,都注入矩阵科技控股公司,方便统一管理。

    在进内地之前,沈冲就对visicalc的发行做了安排,又是预售,又是体验版,又是广告宣传,正式发行的时候,有连锁店支撑,备货充足,所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