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身战兵-第7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撼山易,撼沈家军难。

    这样的说法,也已传到南方。

    民间不乏一些说书艺人,添油加醋讲述沈浩带领沈家军如何连战连捷,如何大破魔帅宗翰的十万铁骑,如何被奸臣嫉妒、构陷,被逼造反。

    冒出这么大胆的说书先生,说明昏君奸臣已寒了天下人心。

    江面上,十多艘沈家军的船,围住三艘官船,火铳兵举着火铳,瞄准官船上的兵丁、差役。

    沈浩飞身一跃,落在载着秦远山的那艘官船之上,船上的兵丁、差役,吓得哆哆嗦嗦,不知所措。

    “不想死,就把秦大人请出来。”

    沈浩立于船头,睥睨数十兵丁、差役,一名差役赶忙奔入船舱,很快,秦远山被王桐带出来。

    “将军饶命!”

    王桐扑通跪下,磕头求饶,其他兵丁差役有样学样,也全跪了。

    “食君之禄,拿朝廷饷银,却给逆贼下跪,正是你们这样的懦夫,陷大周于危难之中。”秦远山怒斥向沈浩下跪的人。

    “秦大人”沈浩苦笑拱手。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金殿辱君,等于辱我父,我与你势不两立。”秦远山怒视行礼的沈浩。

    “秦大人,如今的朝廷,如今的圣上,配不上您的忠直,跟我走吧。”沈浩仍想说服秦远山。

    没有秦远山,就没有江心洲的一切,更没有沈家军,沈浩知恩图报,实在不忍心秦远山赴京受难。

    “孝子不嫌母丑,忠臣不嫌君聩,我秦远山,生是大周的臣,死是大周的鬼,你若劫持我,我马上自尽。”秦远山昂首挺胸,视死如归。

    愚忠!

    沈浩差点把这词说出口,转念一想,愚忠何尝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他没资格去指责、鄙夷。

    “大人多保重。”

    沈浩了解秦远山的性情,深知多说无益,深深望一眼倔强的秦远山,飞身返回自己的大船,旋即下令,为三艘官船让道。

    押送秦远山的兵丁差役这才如释重负,纷纷站起来。

    秦远山所在的官船与沈浩的船,相隔数丈,交错驶过,两人对视,沈浩深邃眸子中,依然充满敬意。

    而秦远山的眼神,有些复杂,凝视着沈浩,暗道:但愿你能救天下百姓于危难之际,让中原文明得以传承。

    “大人保重!”

    沈浩再次行礼,表达对忠臣的敬佩之情。

    雄州。

    总兵府大堂,桌椅凌乱。

    太监冯林,兵部左侍郎庞谦,如丧考妣,满面悲戚,就在刚才,有人禀报,女直蛮夷攻破西门、南门。

    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张勇,已随上千武林豪杰和上万兵丁战死在城头,此刻喊杀声越来越近。

    “咱们对不起圣上啊!”

    庞谦说着话痛哭流涕,有自责,有愧疚,也有对死亡的恐惧。

    “你是文臣,可以降,咱家是皇家的家奴,没法降,唯有一死。”冯林深吸一口气,缓缓站直。

    这时,数十军将冲入大堂,为首之人急道:“庞大人,冯公公,张帅战死前命末将保护二位大人突围,赶紧走,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已是戴罪之身,有何颜面再逃,咱家不走,咱家要让天下人知道,内侍不全是贪生怕死之辈!”

    冯林说完,咬牙,一掌拍碎圈椅旁的实木茶桌,展现从未有过的霸气,令数十军将微微一愣。

    这位冯太监,是黄裳的徒弟,身手高绝,只是一直陪伴柴熙瑞左右,没机会施展,也不想锋芒太露,以至于没几个人知道他会武功。

    “随咱家杀敌!”

    冯林大步往外走。

    军将们瞅瞅冯林,又瞅瞅庞谦,不知如何是好。

    “你们随冯公公去吧。”庞谦摆摆手,言外之意,他也不会走,数十军将点头,随冯林而去。

    待人们离开,庞谦把椅子搬到门口,踩着椅子,踮起脚尖,把自己的腰带挂在门梁上,然后打了个死结,将头伸了进去,闭眼,双脚使劲儿,踩翻椅子。

第八百二十六章 议迁都() 
第八百二十六章议迁都

    万寿十七年,九月初五,雄州城破。

    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张勇战死,监军太监冯林,率百余军将杀数百女直兵,力竭自刎,兵部左侍郎庞谦吊死于雄州总兵府大堂门梁之上。

    无论三人生前,背负多少骂名,死后,没人再戳他们的脊梁骨,他们用最壮烈的死法,挽回了名节,也会被载入史册。

    是非功过,留待后人品评。

    汴京,又陷入全面戒严的状态,女直铁骑再度南下的传言,驱使无数难民或向南逃,或往京城里挤。

    负责城防的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候光,不得不在九门设置重兵,以防民乱,只准青壮和运粮车队进城。

    顶盔掼甲的候光站在城头上,望着护城河外黑压压的难民,心想:若女直蛮夷再度南下,这些人有多少能苟活下去?

    “圣上派人请大人去延福宫议事。”一家将登城禀报。

    “哦”候光哦了一声,转身顺着马道下城墙,一路上,他神情凝重,定国公重伤,禁军统领樊刚重伤,守城之责全压在他身上,压力山大。

    延福宫大殿。

    柴熙瑞与群臣的朝议已持续一个时辰。

    “圣上,女直蛮夷,如狼似虎,再多的金银,也喂不饱他们,依微臣之见,应尽早调动各军,在汴水南岸排开阵势,威慑女直蛮夷,使其不敢轻易渡河。”兵部右侍郎田文贵道出御敌之策。

    “女直人只是攻下雄州,据汴京千里之遥,朕若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此前议和的成果,真就打水漂了。”

    柴熙瑞仍对之前的议和心存幻想,再者,他也没打算死守汴京,因为他想迁都,远离险地。

    奈何朝议进行快一个时辰,竟没人提到迁都,搞得柴熙瑞心浮气躁,根本听不进其他意见。

    柴熙瑞一个劲儿给国舅刘义使眼色,昨夜,他召刘义进宫,面授机宜,就是要让刘义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提议迁都。

    武安侯刘义额头渗出豆大汗珠,众文武之所以不提迁都,是承受不起骂名,因为迁都等于逃跑。

    再者,汴京百万人口,集中着大周最多的权贵与财富,象征大周的繁荣昌盛,一旦丢掉,人心尽失。

    可柴熙瑞一再以眼神逼迫,刘义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道:“如今汴京,已成四战之地,不宜久守。”

    “国舅的意思是?”柴熙瑞迫不及待接话。

    “迁都”刘义把心一横,说出这俩字。

    众文武顿时炸了锅似的,议论起来,有人当即大喊:“不可!”

    “为何不可?”柴熙瑞强压怒火,转脸盯着从文官队列中站出来的这位老臣。

    “汴京乃天下中枢,一旦迁都,人心必将崩坏,也意味着中原之地尽失,只有鼠目寸光的奸佞之辈,才会鼓动圣上迁都。”执掌督察院的老臣说着话瞪一眼国舅刘义。

    紧接着,十多个文官站出来,大骂刘义。

    刘义暗暗叫苦,替皇帝背锅,又不能解释啥,唯有默默承受。

    “迁都,确实行不通,西京,距西贼太近,逆贼沈浩又虎视东京建邺府,眼下,唯有坚守汴京,鼓舞天下人心,奋勇抵御外辱。”内阁首辅刘文泰也站出来,一旦迁都,他对皇帝的影响,将降到最低。

    西京,在西军的势力范围内,若迁都西京,王家人的话,可能比他这内阁首辅的话,更好使。

    至于东京,且不说沈浩这个威胁,秦远山门生故旧多在东南各省,自成一党,他这内阁首辅还怎么当?

    刘文泰此刻依然在计算自己的得失,他的党羽、门生,纷纷出列,慷慨激昂发言,反对迁都。

    柴熙瑞恨的牙根痒痒,可文武大臣都反对迁都,他也没辙,毕竟迁都需要这些大臣的配合,不是他想走,就能走。

    “都别吵吵了,朕累了,今天就议到这儿吧。”柴熙瑞不待群臣有什么反应,起身,狠狠甩了下宽大的袖子,黑着脸走了。

    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候光,刚迈进延福宫正门,就被太监告知,朝议已经结束,可以回去了。

    候光遥望延福宫主殿,摇摇头,叹了口气,转身离去。

    大江北岸。

    半个月时间,聚集几十万难民。

    江防水师严控民船,不准片板下江,以防流民过江,扰乱建邺府,大周地方官,都各扫门前雪。

    自己管辖的地界不乱就,其他地方,天塌下来,也无关紧要,大江北岸数十万人的死活,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