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绸岭之北-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地区,沿岸人烟密集,商贸繁荣,管辖皖南五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府)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芜湖米市的真正兴起应归功于三个人:时任湖广总督的李瀚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以及时任芜湖关道的张荫桓。早在同治年间张荫桓就结识了李鸿章的哥哥广东督粮道李瀚章。李瀚章点拨张荫桓,由张出面以繁荣芜湖商埠为由,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南迁至芜湖。当时李鸿章不主张政府强迁,而倾向于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最终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于是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公关推介,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由芜湖运来到上海仍按照镇江运到上海的运费计算。此诺一出果然引动广潮米帮争相道芜湖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江宁、烟台灯米帮共20多家。一时四大米帮纷聚芜湖,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芜湖米市横空出世。光绪八年(1884年),李鸿章正式奏请清廷将当时的镇江粮食市场,从镇江七浩口移到芜湖。

    李鸿章儿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了源德裕砻坊;在青弋江南岸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的儿子李仲浩则毫不示弱,陆续在芜湖开设了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后来又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本人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由于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鸿章李瀚章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芜湖米市的兴起使租稻转化为商品粮,由此米市给李鸿章李瀚章家族带来巨大商机和巨额利润,成为最大受益者。

    芜湖米市沿着青弋江长河两岸铺展开,自南关至浮桥的南岸米市尤其繁荣。而从富民桥南口东到芜湖海关监督署,粮仓林立,加上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重要的街道——库子街,地址就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在江口北岸的横街则有一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

    在众多米商中,四丰米行是当时芜湖最大的稻米批发商和销售商。四丰米行由太平府商人俞培生创办,总店设在芜湖,在省内安庆、三河,省外九江、汉口、沙市、江宁、苏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均陆续开设分店。可以说四丰米行几乎垄断了江南米市半壁江山。四丰米行的掌柜刘同江也是粮商出身,早年在镇江、沙市都曾做过行商。

    曹新民来到四丰米行芜湖总店,掌柜刘同江亲自出来相迎。这刘同江身材不高,年龄将近四十来岁,身材微微发福,满脸堆笑,一边将曹新民往后堂引,一边道:“曹掌柜可有些日子没来鄙店了!今日过来不知有何见教?”

    曹新民道:“我前些时间,去了苏杭一趟,考察了一下市面行情,今日特过来与刘掌柜请教!顺便也结一下往来账款!”

    说话间,两人已到后堂坐下。刘同江笑道:“曹掌柜年轻有为啊,下一步是准备往苏杭扩建茶庄吧?”

    曹新民道:“不瞒刘掌柜,小侄确有此意!还望您多多指点!”

    刘同江道:“曹掌柜你客气了!要说稻米生意,我还勉强能说上三六九等,而茶叶这一行,我却是门外汉!”

    曹新民道:“谁不知您纵横商海将近三十年,汉口、镇江、沙市都曾做过掌柜,自古茶粮不分家,对于异地扩店,必有高见!”

    刘同江有点纳闷,今天这曹新民怎么突然就过来要跟自己套套生意经呢?平日里虽然自己看这年轻人颇有闯劲,对他当年在汪家做掌柜时的为人做事也都有所耳闻,应该说,多他颇为看重。今日既然他特意过来讨教,当下也不好再三谦虚,忙将自己多年来闯码头和市面的经验扼要说了个大概,尤其是对于异地扩店他深有体会:”至于异地扩张,从商家而言,最忌三件事情,一是忌不能准确掌握当地市场行情和买家个性,盲目照搬既有模式,易致水土不服;二是忌资金融通不足,一旦遭遇当地同行挤压时,应变不力,易致被动挨打;三是忌人事仓促,采购、行销乃至库存诸多环节缺少贯通,顾此失彼,易致四分五裂。“

    曹新民抱拳深施一礼,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掌柜之言切中要害,实乃目前商业扩店之要务也!我曹新民今天斗胆说一句冒犯的话,若蒙上天眷顾,能赐予我曹新民像先生这样的高才,我何愁碧云茶庄不能做大?!”

    刘同江连忙回礼,道:“曹掌柜见笑了!我已是年将半百之人,将来的商界必是曹掌柜这样青年才俊的天下!”

    曹新民道:“碧云茶庄自创办以来,多蒙四丰和您的关照,今后还望继续多多帮衬!”

    刘同江道:“那是自然!”

    曹新民起身欲离开之际,随意端详了一下后堂的摆设道:“刘掌柜,我如没有记错的话,您也不是芜湖本地人,老家是——”

    刘同江道:“我祖籍扬州,自我父亲一辈,便已四海行商,居无定所,直到四丰米行再芜湖创立,我才举家定居此地!”

    曹新民停下脚步,道“哦,是啊,当此乱世,你我行商之人,确实有愧于家人啊!冒昧问一句,不知刘掌柜身边儿女们是否都已成材?”

    刘同江笑了,“我膝下仅有一女,名叫刘苏馨,年幼无知,心比天高,年已十八了却仍是待字闺中!”

    曹新民道:“虎父手下无弱女,刘掌柜千金必定冰雪聪明、天资过人,他日若有机会,新民定当拜会!”

    刘同江道:“你我不必客气,若不嫌弃,他日请曹掌柜到鄙宅一叙,顺便尝一尝小女的厨艺!”

    曹新民忙道“多谢刘掌柜,新民定当前来!”说罢,曹新民辞谢出来,走到大街上,不觉神清气爽,心情无比苏畅!那日三瑞堂遇见的女子必是刘同江女儿刘苏馨无疑了。想起隔日去刘府赴宴,能见到刘苏馨,他不免有些心猿意马了!

第三十五章 大小姐(求收藏!)() 
曹新民从四丰米行出来,沿着南岸的库子街往回走。迎面差点撞上一个人。这人头戴了一顶鸭舌帽,上身穿西式灰格子上衣,下身穿着紧身皮裤,皮肤白皙,一双眼睛特别大,一看就是一个俊俏少爷。

    曹新民抬头一看,不免暗暗叫苦。这“少爷”不是别人,乃是汪家大小姐汪秀容。这汪秀容早先就读于上海文纪女塾,后转到汇文书院。这两家西方教会学校都是由西方著名传教士创办,学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应俱全,采用西方开放民主的教学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虽然主观上是借助教育来打开中国传教的市场,但客观上确实大大推进了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体系的革命,尤其是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女子不能进私塾的旧习,对女权主义和女性解放意义深远。汪秀容作为汪家大小姐,不到十岁就被汪四海送进文纪女塾,先后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转到汇文书院读完大学,今年九月份毕业后进了上海汇丰洋行。汪秀容从小任性,平时喜欢穿男儿装,活脱脱一个假小子。

    这次在街上撞见曹新民,汪秀容不禁喜上眉梢,一把拽住曹新民的衣袖道:“曹新民啊曹新民,我说好几个月不见你,你都躲到哪里去了?”

    曹新民避开她咄咄逼人的目光,小声说:“大小姐不要这样,街上人多嘴杂……”

    汪秀容扑哧一笑,道:“干什么呀,哟,你曹大掌柜脸都红了?本小姐又不是吃人的老虎!”

    曹新民讨饶道:“大小姐,我现在早已经不是四海的掌柜了,您还找我干什么呀?”

    汪秀容一听急了,俊脸一板,:“什么,你不在四海干了,怎么没一个人告诉过我呀!好你个曹新民呀,你可真行!真够朋友!”

    曹新民忙解释:“那会儿你还在上海读书呢!”

    汪秀容瞪了曹新民一眼:“读书怎么啦,就不能写信给我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呢?是嫌薪水不够高吗?还是受了我爹的气呀!”

    曹新民一边挣脱汪秀容的拉拽,一边说:“都不是,我只是想换换环境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