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工匠心-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试希弦卓桑椅扌敕鬯椋芍苯咏胩韵础!

    “传统淘洗方法是在山坡上挖好水槽,并在较平缓的地势中开挖三个淘冼池。池底及四壁均用砖或石块砌成,池与池之间以沟槽相连,并设闸板开关。”

    “高岭土采集后,利用溪水将其冲下,沙石和粗料杂质沉入槽底,被高度约为槽深一半的闸板挡住,而细土则化成泥浆通过闸板上部流入淘洗池。”

    “待各池中的高岭土成为稠泥后取出晾晒至一定程度,再制成规格一致的砖形不子,每块约两公斤,即可进入坯坊配制原料。”

    鲁善工看完不由感叹道:“没想到瓷石加工也如此复杂严格,如同大浪淘沙,去伪存真!”

    唐明点头微笑道:“景德镇瓷器之所以胎质细腻釉色莹润,素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正是与我们当地所产优质原料和严谨工艺密不可分。”

    “走,咱们去窑厂看看。”

    三人下山,来到唐家老窑口,见到不少窑工在干活,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工人看见唐明进来,纷纷打招呼,然后继续手里工作。唐明带着两人来到院子角落,有两个工人在处理泥料,鲁善工好奇看起来。

    一个窑工站在大坑里,赤脚踩在泥料上,用力下压,一步一个脚印,从边缘往中心沿圆弧移动,真有点步步生莲的感觉。

    “菊花芯,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

    丁老笑道:“拉坯之前需先将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第一步就是踩泥,俗称踩莲花墩。讲究每踩完一层,加一层,三层用铲子拍打。”

    “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气泡排出,并使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下一步就是揉泥,你看那边。”唐明接过话头,指指旁边的几个工人,都坐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青石板上,俗称码头。

    凳子前低后高,便于用力,凳面上垫一块白布,工人骑坐在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直到达标。

    “别的地方手法类似揉面,泥形呈旋涡状。另一种形似羊头,俗称卷羊头,我们这里工人大都采用这种方式,效率更高。”

    鲁善工仔细看着工人的一举一动,记在心中,难得有机会偷师,艺不压身,多学点没错。

    三人来到屋里,七八个工匠在拉坯,确定中心,将揉好的陶泥轻摔在转盘中心,双手旋转拍打陶泥,使之成锥形。启动拉坯机使转盘低速逆时针旋转,用手沾水润滑泥锥表面起润滑作用。

    双肘固定在腿上,保持端正稳定,加快拉坯机转速,右手侧压泥团,左手稳定泥团,同时将泥团向转盘中心推压。

    左手掌根部从泥锥下部外缘向泥团中心施力,同时向上提动。右手用并拢的四指至手掌与左手相对向泥团中心施力,同时向上提动。

    双手施力均匀,提升速度与转盘转动速度吻合;泥锥拔高后,用双手拇指按住泥柱顶端,整平柱顶。

    唐明边巡视边解释道:“拉坯需要先测量原件大小,再根据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规律,仔细计算出坯的大小。在拉坯成型的过程中,这一比率的计算是在原件数据基础上加20%左右。”

    “现在即便是景德镇学院导师和学生的作品,与过去工匠设计的图样相比仍有不小距离。过去工匠会根据勾线、分水等工序来细分工种,每个人只专注完成自己所负责部分,长年累月练习,在细节把握自然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第62章 火头军() 
“还有款识,也是门学问。”

    唐明从货架上拿起一个青花梅瓶,翻开底款,展示道:“款识书写到位与否?对于高仿瓷的成败极为关键。”

    “比如樊家井、老鸦滩附近的普通写款师傅,行情是每个款识二十元。而罗家坞的高仿写款师傅则可以拿到一个字五十元的报酬。”

    “也就是说,请高仿写款师完成一个类似“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款识,需要花费三百元。千万不要小看这笔花费,这仅仅只是烧窑之前每件瓷器的成本,而每次柴窑最终能烧制成功、模仿到位的精品不会超过5%!”

    “如果以每20件烧成功件来计算,相当于每件烧制成功的高仿瓷背后需要花费高达六千元的款识费用,这是一笔惊人的开支。”

    “这是您老的烧窑笔记?”

    鲁善工从桌上拿起一本笔记,慢慢打开,里面记满各种信息。

    首日晚上8点,开始摆放匣钵。首日晚上0点,开始封窑门。

    首日晚上点20分,开始点燃第一把火。

    首日晚上点50分,封堵点火口,只留下上方的送柴口。

    次日凌晨8点,开始烧还原焰,送柴口需要保证松柴填满状态。

    次日中午2点,取第一个照子进行观察。窑火需要烧一夜一天,整整24个小时后,再冷却一夜,保证所烧瓷器充分还原后才能开窑取匣钵。

    窑工将燃烧的火柴放入点火口,即将点燃这个装满了匣钵的柴窑。

    次日中午,柴窑烧到还原焰时,窑门上的眼睛发出通红的光,下面的送柴口中松柴呈填满状态……

    “哎,没办法,小型柴窑烧一次需要70担松柴,大型柴窑则需要几百担松柴。而松柴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在提倡护林环保的今天已经越来越难买到。”

    唐明摇摇头,无奈道:“在工序简化的今天,烧一次传统柴窑仍需要至少六个不同工序的艺人,分别完成坯入匣钵、放匣钵入窑、封闭窑门、点火控温、比试照子、冷却出窑等工序。”

    “若按照过去烧柴窑最传统的划分,每一次烧柴窑都需要有把桩师傅、驮坯工、加表工、收兜脚、小伙手、三夫半、二夫半、一夫半、打杂工、推窑弄等等工种,这在今天已经很难细分。”

    丁老接话道:“其中经验丰富,通晓各种烧窑技术的把桩师傅,俗称火头,才是柴窑能否烧制成功的最关键人物,现在眼前站的可是景德镇硕果仅存的几个老火头之一!”

    “干了一辈子,没有其他手艺,不值一提!”唐明摆摆手,自谦道:“从十几岁开始跟随老师傅学习烧窑。柴窑有八个脚位,上三脚是架表、驮坯和把桩;下三脚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间有小烩手和收兜脚。”

    “我是从最低的一夫半做起,烧柴窑是个特殊工种,既要懂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说得透就是个重体力活。”

    “把桩师傅是柴窑团队的技术核心,就像部队的元帅一样。90年把桩师傅一月拿93元工资,最低等级的一伕半只能拿7元。”

    唐明笑道:当年老师傅给我说,这个活,大聪明的人做不了,太笨的人也做不了。因为太苦,中途很多人选择放弃,只有我坚持下来。”

    “把桩是教不出来的,就像不可能教人当将军。毫不夸张的说,00个烧窑的人,能出一个把桩就不错了。”

    “按照景德镇柴窑的传统规矩,厂子里的领导可以解雇把桩师傅,却不能单独辞掉里面的工人。把桩就像餐厅的大厨,老板不能单独把白案、红案给解雇,有事都得先找大厨。”

    唐明想起什么,笑道:“我们这里流行一句土话:过的年好,不如建窑建得好,烧窑烧得好。”

    “如果窑烧得不好,烧塌半边是常有的事,我见过整个报废的窑也有,前面温度高,后面温度不够,里面瓷器全部报废。”

    丁老点头道:“因为柴窑的温度不平衡,温差大。前部温度达到000摄氏度时,后部才300摄氏度。这就要求窑工掌握好烧窑的快慢,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所有颜色釉就是利用不同的窑位和不同的气氛烧制出来的,一切全靠把桩师傅的经验。”

    “把桩就是要文武双全,首先得要有体力,能把几十斤的东西举起来,并把它们轻轻地码好,这就叫武功。”

    “其次要有眼力和判断力,精准辨别温度,合理安排窑位。单凭肉眼,必须能判断窑内所有细微变化,这点老唐比现代高科技都准!”

    唐明哈哈大笑,摆摆手道:“行话叫一满二烧三熄火!短短七个字就能概括烧窑技艺的三个方面。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

    “在长达两天的烧窑时间里,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柴烧炼,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只凭用眼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