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工匠心-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艺,就是希望让世人知道,小小毛笔,大有乾坤。”

    “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王师傅,在戴月轩工作23年,湖笔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享受政府津贴。”

    笔坊面积狭长,前后列着2张桌子,工匠七八人,守着水盆,南北对坐。到处是列兵状的一排排毛,一只黄鼠狼的标本放在柜子上。

    戴鹏飞指着五十出头的匠人,介绍道:“当年进入戴月轩学徒,六年后离开,自己开餐馆,两个月赔干净,再回戴月轩,手中毛笔似是有了生命。我们都开玩笑说:你这辈子注定就是个制笔的。”

    “你看见窗台上四五个半斤装的大茶叶罐没?喝茶几乎是所有工匠的爱好。旁边放着几块红砖头,可以吸水,用来晾笔头。”

    “整个工坊没有电扇空调,夏天最难熬,没办法毛怕吹,特别是进黄鼠狼尾的时候,那骚味……”

    所有人哄堂大笑,戴鹏飞继续道:“大家别看鲁师傅年轻,也是咱们手艺人,家传瓷器修复,堪称一绝。”

    “手艺这东西全靠日积月累,咱们戴月轩的师傅们,不是我老戴大言不惭,一撮羊毛放在眼前,就知道是羊身上哪个部位!”

    “一条狼尾握在手里,马上能说出是何地产的,是冬天杀的还是秋天宰的,是公的还是母的。”

    王师傅听完鲁善工想找当家笔,笑道:“齐白石的当家笔,外界盛传是羊毫?其实是用羊毫加猪鬃,不仅含水量大,一笔之后,笔头能迅速回到原位。”

    鲁善工点头笑道:“还请王师傅多多费心,按照白石老人当年帮我定制几支。”

    纳毫入管,含墨足饱。鹿柱羊被,谓之苍毫。

    毛锥古制,形如笋状。锋短而粗,落纸娇娆。

    颖毫原料,品类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马鹿獾狼、各具优效。狐狸鼠须,力透纸表。

    偶集鸡毛,名士挥扫。人须茅草,异制点缭。

第114章 公鸡中的战斗机() 
    离开戴月轩,预定一套当家笔,按照齐白石当年私人定制标准,鲁善工回到家,现在纸笔基本搞定,第三项:墨!

    齐白石选墨讲究,十分苛刻,不注重墨的名气、年代的久远和价格的贵贱,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使用效果来选择。

    他曾说过:墨都是由烟黑所制,只要墨的烟子细、胶轻,就可用。

    常用徽墨的龙翔风舞,油烟墨,这种墨在当时并不是什么上等墨。一般不用新墨,而是将墨存放五至十年再用。

    新墨胶大,用之光浮而不黑,略陈则胶性轻,好用。凡是以什么宋、明及清初之陈墨为宝者,都是好事者。

    为防止墨开裂,他常常亲手在墨的外表涂上一层大漆,保护墨色不失,陈化如新。

    “曹素功!”

    “紫玉光!”

    鲁善工仰天长叹,现在终于明白修复极品的步步惊心是什么感觉!

    通常情况齐白石用的都是精品徽墨,在市场上也算高价货,虽然老人生活节俭,但对艺术丝毫不吝啬。

    特别是这张松石苍鹰图,因为尺幅巨大,题材特殊,赠与之人身份高贵,所以任何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纸不用说,荣宝斋珍藏,百年造纸曹家的白鹿宣。墨也是千挑万选,最后居然用的是清宫廷御用,曹素功的紫玉光!

    曹素功,徽州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业。

    最初借用名家吴叔大的墨模和墨名,并开店营业,以后墨质和工艺造型日渐精良,名声亦渐远扬,在社会上层影响很大,被誉为天下之墨推徽州,徽州之墨推曹氏。

    子孙世守其业,绵延300余年,著有《墨林》2卷,辑录珍品墨和墨客题咏。康熙南巡金陵,曹素功以墨进,帝赐紫玉光三字,名满天下。

    后自创天琛、千秋光、天瑞及豹囊丛赏等名墨,子孙相传,历经十几代,绵延300多年至今。

    文房四宝两大世家,一是造纸曹家,二就是制墨曹家,二曹名扬天下。

    “哎,没办法,还得去求人!”

    鲁善工摇摇头,刚拜访完荣宝斋和戴月轩,纸和笔算是搞定,现在又要出门,不过这回是老熟人,打电话给纪华诚,直奔纪家。

    “你要找紫玉光?”

    纪华诚给鲁善工倒上茶,吃惊道:“难度很大,据我所知京城圈里还真没有人手里有!”

    “不会吧?”鲁善工放下茶杯,不解道:“天子脚下居然找不到一块墨?”

    “你太小看御用贡墨喽!”

    纪华诚从柜子里拿出几张照片,展示道:“这是我年轻时候出国偶然在拍卖行见到的一套曹素功的紫玉光墨,该墨一式10锭,长方条形。”

    “每锭长5。8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重13克。墨面上镌刻白岳一景,分别是天柱峰、五老峰、罗汉峰、香炉峰、万寿山、紫玉屏、玉屏峰,剑峰、狮子峰、沉香洞。”

    “当时被一个匿名大藏家电话委托竞拍走,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整套紫玉光!”

    “这……”鲁善工深吸口气,居然连纪家都找不到紫玉光?那……

    纪华诚沉思片刻道:“不过也不好说,如果是全套墨锭难度很大,可要是零墨,说不定还有点线索。”

    鲁善工灵机一动,脱口道:“您的意思是去徽州曹家?”

    “不错,曹家制墨工艺传承至今,历经三百多年不衰,必有精妙之处。现在的掌门人曹德辉是我的多年好友,如果是他,应该有办法。”

    鲁善工点点头,看来真要下江南一次,给纪华诚满上茶,笑道:“墨我就不难为您老,可这砚台,总要让晚辈开开眼界吧?”

    “哈哈哈,就知道你无事不登三宝殿,好,等着!”

    纪华诚开怀大笑,站起身,往藏宝柜里拿好东西。鲁善工嘿嘿一笑,开玩笑,纪家先祖是谁?

    大学士纪晓岚,别的不说,收藏砚台绝对是发烧友级别,九十九砚斋名满天下。

    “乾隆御制白玉籽料云龙纹文房用具八件套?”

    鲁善工第一眼看见最上面的玉器,眼前这套白玉籽料文房晶莹剔透,有笔山,镇纸一对,砚台,印章,臂搁,水呈,笔杆一共八件。云龙纹浅浮雕,阳文篆刻乾隆御制,霸气十足!

    “不愧是皇室御制,就连盒子都是上好的紫檀,可惜少了一个铜扣。”

    “漆盒有乾隆乙未年重装的落款,装饰双龙戏珠纹饰,上好的锦绣。墨为葵花形,通体漆黑如玉,坚硬如铁,为防潮还加上漆皮。”

    鲁善工研究着,感叹皇家做工的精细程度,金漆刻着御墨山水清音,渊映斋珍藏。

    小心的拿起墨锭,不同形状,不同用途,巧夺天工,精美之极。

    然后打开漆盒,竟然全是砚台,足足有六方!

    “纪晓岚的半边山端砚,有铭文,此葛山蔡学士所赠也,喜而识之,不忘……”

    “虽非砚,著录于阅微草堂砚谱第三十六方,乃自用砚台……”

    拿起最后一块砚台,吃惊道:“这难道就是大名鼎鼎的紫云砚,比虽非砚更珍贵,排名第六!”

    纪华诚笑道:“正是紫云砚,先祖号称第一才子,学富五车,更是大收藏家,一生嗜砚成癖,将其书斋命名为九十九砚斋,所藏多为古砚名品。”

    “每次得到佳砚,都会约桂馥、伊秉绶等书法名家一同赏玩品评,并题诗砚上。他与时任宰相的刘墉更是志趣相投,不但诗文唱和,而且相互赠砚甚至攘夺。”

    “家传笔记中风趣地写道:城内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晚年将所藏古砚拓编成《阅微草堂砚谱》,特把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三方赐砚列于砚谱之首,对这几方砚极为珍重,铭嘱子子孙孙世宝用之。”

    “紫云砚,存世量仅为八块!宝岛翦淞阁阁主黄玄龙有块紫云,这是第二块。”

    鲁善工暗自点头,不愧是书香门第,家传深厚,早就听说纪家最擅长文房,特别是砚台,在圈里首屈一指。

    至于铁齿铜牙纪晓岚,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史书记载:年八十犹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粒谷,真奇人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吃饭,只吃肉,还是一天好几十斤的食量。别人一夜七次,纪晓岚更是日御五次。别人擅长持久战,他打的游击战。

    男女之事很有原则,采用多食多餐的策略。每天上朝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