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叱咤乐坛-第4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一个借口是保证演唱的完整性和精彩性。每一个节目都完整了都精彩了,整场演出整台晚会自然也就完整而又精彩。另一个强大的借口,是我们的现场录音水准还达不到要求。

    很有道理吧?用心良苦吧?其实这些话统统都是放屁!

    就说第一个借口吧。

    作为一名真正以演唱为生的歌手,那要多没自信才不敢上台开口真唱啊!一个唱歌的人,上台表演却不能让别人听到你的真实演唱,不觉得荒诞滑稽可笑吗?放录音来配合表演,那还用得着找歌手上台演唱吗?要这样的话,相声演员也可以放录音,舞蹈演员也可以放录像,这样是最保险不过的了。

    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违背了、逆转了、压抑了歌手的职责和他们的天性。说到底,某些人就是害怕舞台上出现哪怕一丁点儿的失误,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这是其中的一种原因。

    再说一点,对于真正的好歌手来说,他们的现场演唱往往会比原声更加出色。而且他们的每一次演唱,都会因为歌手当时的心情起伏、嗓音状态、乐队情况(伴奏情况)、音响好坏、观众反馈等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各种不同的演唱特色。这是cd原声中不可能拥有的东西,也是现场演唱最能打动人心的特质之一。

    歌星的现场演唱会为什么受欢迎?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cd录制得再好那也是“死“的,演唱会上哪怕出现一些小小的问题,但是演唱本身那是“活“的。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口型演出就是一种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措施,保护的不是那些真正的好歌手,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参加演出参加节目的那些背景深厚、或是勇于奉献的演员们。他们没有能力真唱,又想参加演出参加节目博取知名度,那么对口型就是最好的办法。

    再说说技术问题。

    如果说70、80年代,华夏的现场录音技术的确不太过关,不得已只能在晚会上使用对口型的演出方式,那是情有可原。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这样的技术限制早已不复存在。

    那么从技术角度来讲,对口型假唱的存在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字……懒!

    两个字……傲骄!

    三个字……不自信!

    这几个字谁都看的懂,就不再继续解释下去了,免得收都收不住。

    所以只要这些原因还存在着,对口型假唱这种让人诟病让人不齿的“演唱“方式,就会一直保持,直到今天仍然极具市场。

    (。)

第三百九十九章 三个节目() 
开幕式演出从晚上七点半开始,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节目,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过后才最终结束。叶梓他们回到宾馆的时候,时间已经接近了零点。

    这场演出很棒很出色。

    整场演出下来,将近二十个节目中除了极个别的节目有些滥竽充数的嫌疑,其它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这里面,给叶梓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节目有三个。

    第一个节目是三个小演员表演的杂技。

    来自粤省士兵杂技团的三个小演员,为观众们表演的是《钻筒》。舞台中间放了一张大圆桌,一个直径只有三十几公分的圆筒放在上面。三个小演员最大的八岁,最小的才三岁多一点,他们要在音乐背景衬托下,从这只圆筒当中钻进钻出。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小孩子的身体够软,虽然圆筒的直径很小,有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小朋友努努力也能钻得过去。但是这个节目的难点有几个。一是要掐着点儿钻进钻出,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叶梓在侧幕仔细的观看这个节目,基本上每个小演员钻筒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十秒。编导将小演员的动作跟音乐的节拍合在一起,而且为他们设计了很多幽默滑稽的动作,让整个演出不是单纯的那种技巧表演。

    还有一个难点,是在圆筒上进行的杂技表演,有一位小演员甚至在竖立的圆筒上面玩起了体操上著名的托马斯全旋。这样的技巧难度,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小朋友,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会的。

    这个节目既有难度,又有技巧,同时还风趣幽默,音乐的配合也相当出色。博得了在场观众热烈掌声的支持。

    这是士兵杂技团的保留节目之一。三年前,这个节目曾在第一届维罗纳国际少儿杂技比赛当中荣获金奖。

    第二个给叶梓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是云省当地的一位民歌手演唱的《弥渡山歌》。

    弥渡地区位于云省高原西部,自古就是“六诏咽喉”,也是闻名华夏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弥渡山歌》就是一首花灯名曲。叶梓他们在香江三地歌手大赛上曾经演唱的那首《小河淌水》。便是出自弥渡,这首优美的民歌在国际乐坛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绣荷包》、《山对山来崖对崖》这些名曲同样也都是出自弥渡地区。

    说到民歌,那就顺便吐槽一句。

    民歌是华夏民族的瑰宝,但是说实话,华夏的民歌教育越到后面就越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用西洋美声的方法来练习华夏的民歌演唱,还美其名曰“洋为中用”,真想吐他们一脸唾沫!这样的教育方法搞得很多民歌手学的都是洋不洋中不中,不知道唱的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能行吗?

    有人会说民歌也要与时俱进,要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不要像以前那样土得掉渣,只知道凭着嗓子喊叫。

    再吐他们一脸唾沫!

    什么是民歌?民歌是一个民族的风情之歌,使用的是当地的方言,发声方法也是口口相传的最适合演唱这种歌曲的方法,请问怎么就“土”了?怎么就不科学了?难道世界上只有西洋美声才是唯一正确的发声方法吗?见他们的大头鬼去吧!如果这就叫“土”,那不“土”了还叫民歌吗?用美声唱法来唱应该是很“土”的民歌。出来的又是什么?

    这就是华夏民歌教育的现状。

    当然,更不用说民歌教育千人一面这种同质化现象。那就更加普遍更加严重了。以前的民歌手一开嗓子,不用看介绍就能听出是谁在演唱。同样一首《绣荷包》,黄琼芝的演唱跟李古意大姐完全就是两个味道,但是相同的是她们的演唱同样出色同样好听,一听就能分辨出来。现在呢,找几个声音和演唱特点完全不同的民歌手出来看看。能找到吗?能找到几个?

    华夏的民歌教育以后是不是能够再次从这条死胡同里走出来?

    谁也不敢保证。

    不说这些,只说这位民歌手一开嗓子,并不是那种常见的清亮高昂的嗓音,反而是那种柔媚的特点。一首《弥渡山歌》让她演唱得娇柔无限,魅力十足。一听之后就再也忘记不了这样的声音和这样的演唱。

    对了,这位民歌手同样也是现场演唱——真唱。

    别人叶梓管不了,但是他知道自己是被这样的演唱深深地陶醉了。

    这位民歌手的演唱,陶醉了叶梓,也同样陶醉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鼓励就是观众们给予的最好回报。

    第三个给叶梓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节目本身的质量只能说还不错,但是这位演员对待节目对待演出的态度,给叶梓好好的上了一课。

    节目是一首诗朗诵。朗诵者,正是云省最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纳兰清辉教授。听上去这样的安排似乎有点不靠谱?

    没错。纳兰教授是临时救场,这才会参加开幕式演出的。

    这个节目的表演者,组委会原本邀请的是一位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这位大腕答应之后,临到演出居然放了组委会的鸽子。组委会最后确定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演出当天的下午了,距离晚上的直播只剩四五个小时。

    组委会顾不上生气,赶紧联系符合要求的春城演员,可是一圈电话打下来,没有人愿意接这样的活儿。放在平时的演出,也许有人就接手了,过来混一下赚点外快,谁都乐意。但是开幕式演出是现场直播,诗朗诵又不是什么容易出彩的节目,节目组提出的要求又非常高,所以大家都是能推就推,一圈电话打下来,救场演员一个都没找到。

    其实这样也好解决,放到平时的演出这个节目就放弃掉好了。但问题是这首诗是由云省著名诗人一默先生特意为本届国际旅游节所写,经过了省领导的一致首肯。

    换句话说,这个节目一定要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