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到一九八零-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以后的好莱坞,就把香江的动作设计学得相当到位,新世纪后的好莱坞动作片就明显比以前好看了许多。当然,香江学人家的就更多了,借鉴来借鉴去。也谈不上谁赚谁亏。

    不过要学可以,你怎么也要付出点代价。李学初可不想东方梦工厂平白给人当免费老师,扶持竞争对手。好歹人家好莱坞复制香江动作元素也是交了学费的。

    人家蓝翔教个挖掘机拖拉机都要几万块学费呢,你大子不交几个就要我免费陪你玩?想得太美了吧。

    德国电影长期以来在国际都没什么存在感。不说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了,就算在欧洲,整体上也被法国意大利几国压得死死的。本土影院长期放映的都是国外电影。

    和国内受困于政治不同,人家对电影业还是挺支持的。国家的补贴不少,自己也算财大气粗。按理说应该不难发展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八十年代的西德是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明星。西德自二战几年后就开始强势崛起,最近更把原先的欧洲第一经济体英国比得相形见绌,经济老大地位已经有些名不副实了。受经济崛起影响,西德各行各业基本都享受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妥妥的欧洲第一号财主,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西德的院线规模虽然还是比不上英国,但因为经济给力,腰包却比他们鼓。可惜的是,在欧洲传统三强里面,最有钱的西德反而是最弱的一个,不说和法国的差距了,就连与积弱已久的英国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

    手握大量马克的德国人当然不会甘心现在这种和财力严重不匹配的地位,早在七八十年代,德国业内早就开始尝试改变这种现状了,不但说服政府大力扶持国内影视,也不谓余力地鼓励影视业人士进入好莱坞,想将人家的商业电影模式复制出个迷你版搬回家来。

    可惜人家好莱坞可不是活雷锋,依据着更具吸引力的待遇、开放的态度和压倒性的规模优势,像磁石般吸收了德国乃至全欧洲的大量优秀人才。苦心栽培的人才到了美国后,通常都不愿意再回来了,反而进一步拉大了美欧之间的差距。

    乌发现在就深受其苦。作为德国电影业一大豪强,乌发也没少资助国内优秀人才进入好莱坞,可惜几年下来,乌发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好像在做肉包子打狗的蠢事。和好莱坞一搭线,原本就不算繁荣的德国电影被好莱坞吸收地更加人才凋零了。

    事情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结局几乎是可以预料的。全欧洲的电影人几乎对好莱坞的拉拢毫无抵抗力,除了少数死硬份子,好莱坞几乎没有拉不走的人才,而欧洲发行商也将逐渐沦为好莱坞几大巨头的附庸,生存都得靠他们赏饭吃。

    这种局面对一些小国来说也没什么,反正只要有钱赚就行了,或许这样以来,钱还能赚得更轻松些。但对英法德三国,这种事情真的很难接受。

    梦工厂的突然崛起似乎给了乌发不小的启发。作为一家两年前才进入欧洲视线的东方电影公司,梦工厂的成功令人艳羡,似乎也给乌发指明了一条新路。作为东方公司,梦工厂没有好莱坞那样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他们合作也相对的少了不少顾虑。

    去好莱坞的人才会一去不回,不过去香江就没这个顾虑了,乌发打死都不相信他们能在那里站稳脚跟,毕竟那是亚洲人的地头,规模又不大,可以预见,派过去的人大多都会回来,香江顶多留住那么几十号人顶天了。

    这才是真正合格的合作对手,香江电影制作成本低,相应的代价就不会很大,而对方也确实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一**的派人过去,再一**的回来,把人家的优点学个十足,以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构建一套新体系了。

    至于徒弟教会了以后老师还用得着用不着,这个再说吧,到时候自然会热情洋溢地感谢人家一下的,反正又不要钱不是?

    可惜算盘打得好,不曾想开局第一步就下得不顺利,这里似乎能成为一个好学校,可惜,‘学费’比原先设想的贵了许多。

    “该死的家伙,这样的要求亏他提的出来。”身边没了别人,席勒先生也没必要再维持绅士风度了。

    自己的公司钱多归钱多,可那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平白要承担两千多万香江币的财政负担,还没见一点效益,换任何一家公司都是接受不能。复制一个地区的成功因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真那么好做,好莱坞早就没饭吃了。

    一次两次的亏损不算什么,反正乌发有钱。可要把人家的优点学个十足,少说合作个十来部电影是少不了的,每次都被宰上一笔的话,如何受得了?

    一个人发了一通脾气后,人熊也慢慢平静了下来,不管怎样,事情还是要做的。

    “看来人家已经猜出了我们的意图了,那干脆还是直接开诚布公的说出来好了,看看到时候他会开出什么价码。”

    所有公司都免不了会有些小动作,哪怕是关系良好的合作伙伴,不过大多数事情还是摆在明面上解决掉的。

    侥幸心理一去,席勒先生开始积极地和本土联系起来,这样的事或许还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说比较好,在商业上,能谈的事情还是很多的,说白了还是价钱问题。(我的越到一九八零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一百四十一章 德国人的聚会() 
双方开诚布公后,事情反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了。

    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李学初也不想和乌发公司闹掰。虽然在八十年代的电影圈,发行为王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得罪几家发行巨头还是大多数电影制作公司不敢轻易尝试的事。

    更重要的是,李学初还是记得德国的电影到了后期依然没多少进展,真正有了些起色的时代还得放在新世纪以后,离现在还有近二十年呢,似乎值得担忧的事情并不多。

    德国公司花钱不算小气,也早有了向别人学习的心思,严谨务实的德国佬还是比较善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的。他们的理想老师是好莱坞,为此也花了不少心思,可惜学到后来,学生被老师拐走了,好莱坞的德国名导也不少了,可他们是服务于好莱坞各大公司,少有人在成功后还会跑回国内。

    搞到最后,德国的电影商们也开始放弃了国内,把大量资金往北美扔,再把一部部好莱坞大片往家里发行。直到政府的扶持条件越来越优厚,才终于重新‘激发’了商人们的本土情节,算是保住了国内电影的一些元气。

    这种没多少威胁的伙伴,当然是李学初最想维持关系的。

    最后的谈判结束,乌发好歹是安插了几个剧组人员入场,包括了副导演、主摄影师等人在内。这方面李学初也乐见其成。毕竟香江电影人现在真没多少大片制作的经验,硬要挤进来的乌发无形中解决了东方梦工厂的燃眉之急。你想学我?最后还不知道谁占便宜多些呢。

    除此之外,电影里也增添了不少白人面孔。相应的电影剧情也需要重新改编一下,把构架增大一些,换后世的说法,这叫‘国际范’。没办法,市场在人家手上,当然有讨好的必要。

    构架增大了,预算也进一步增加了。预计投入达到了六千五百万,并留有一千五百万的准备金。最高八千万的制片成本。以后世的经验来看,这个记录在香江恐怕要维持个十几年了。

    在李学初的记忆里,后世号称大制作的电影都是水分满满,更多还是为了炒作故意拔高制作成本。实际没有这么多。而且在成本预算里,资金的大部分还是做了明星的片酬,投在特效和大场面上的资金寥寥无几。

    后世很多号称投资数亿的‘大片’,在前期的宣传上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最后一经面世,顿时令观众大失所望。特效渣,大场面几乎没有,甚至很多电影连剧情都粗制滥造,乏善可陈。

    新世纪的头十年。是众多明星骗饭吃的黄金时代,那时代的大片,称得上精品的没有几个。几乎是清一色的炒作骗钱。每部大片都有一笔‘封口费’预算,让媒体至少在放映结束前不要‘泼冷水’,好继续忽悠其他人走进影院。

    “八千万啊,要是再加上以后的宣传费用,那恐怕都要上亿了!”以目前的香江行情来说,上了八百万制作成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