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丁云桐又成立了一个军事应急小组,同样是自己担任组长,副组长分别是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曾纪泽四人。

    丁云桐目标就是以工业化领导小组来负责经济,军事应急小组负责军事。这样,事实上军机处已经被架空了,完全成为了丁云桐用来迷惑日本间谍的清谈机构。

    军事应急小组成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应对即将爆发的朝鲜动乱,丁云桐下令,将朝鲜方面的一切情报、电报、书信等,列为单独一个系统。他的动作让其他人迷惑不解:朝鲜不是一片平静,皇上却为何如临大敌一般?

    丁云桐一边发报给袁世凯,要他严密关注朝鲜时局,同时命令驻扎在山东登封府的吴兆有、张光前部,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准备好粮食、弹药、马匹、药品等,甚至要准备好轮船。

    在这几个月里,这支两个团的部队,不断研究朝鲜的地图,熟悉朝鲜的人文状况,甚至包括学习一点简单的日语。丁云桐的判断是,只要日本海军的脚气病还没解决,那就不敢大动干戈,全面开战,那么,这支部队应该足以解决问题。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命令近卫军的一个师,前往奉天驻防。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丁云桐满怀激动,等待着朝鲜方面的消息,此刻他的心情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1882年的朝鲜,就像是一个表面平静的河流,缓缓的沿着惯性的轨道流淌着,但在河底却是激流汹涌,暗潮翻滚。各种思潮南辕北辙,犬牙交错,就像是暴风雨前的瞬间宁静,但凌厉的旋风已经隐约耳闻,有政治远见的人都明白,大乱在即!

    而此时掌权的闵妃集团,仍然是醉生梦死,豪奢糜烂到了极致。

    此前高宗的生父大院君,在其执政时期,朝鲜政府的经济状况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国家财政非常充盈,仅以大院君下台的1873年为例:国库中有叶钱163万两,棉布和麻布共有3万5千匹,稻米26万石,豆类和谷类达到了4万石。。。。。。。以朝鲜此时落后的生产能力,这样的积累已经是相当不易,用朝鲜官府的话来说:"此时富力,足支十年之用!"

    但这样的财政收入,是依靠大院君政权的**、重税和通货膨胀获得的,这一点倒像极了前世的天朝,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早已不堪重负,民怨极大,小规模的起义层出不穷。

    而闵妃集团正是利用民怨,以及朝廷队大院君强硬对抗日本的担忧,终于在1873年的年底,一举夺权成功,迫使大院君退隐三溪洞山庄。

    但闵妃集团的表现却更为糟糕,"每夜曲宴淫戏,灯烛如昼,连绵不休",为了祈祷世子平安,竟在金刚山一万两千个山峰,每一个峰顶供奉清钱千两,米一石,布一匹。同时卖官鬻爵,横征暴敛,骄奢淫欲,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日本利用<江华岛条约>中的不平等条款:无关税贸易,以及日本货币可以在港口通用等,几乎垄断了朝鲜的出口,以低价大肆掠夺朝鲜的农产品和矿产,为日本国内"输血",正是由于能获得大量廉价的朝鲜稻米,使日本始终能保持国内工人的低工资。

    内外双重的压迫,已经使朝鲜的经济面临崩溃,朝廷俸禄一再拖欠,军人连生活都无法维持,边境地带的朝鲜百姓更是大批流亡。

    朝鲜大乱在即。z

第一百零七章 朝鲜乱起() 
闵妃很烂,很贪,但不傻。

    能够争权夺利,能够靠阴谋上位的人,怎么可能对政治毫无嗅觉呢?

    闵妃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为了维持统治,她不得不寻找靠山,来为自己撑腰。

    老百姓恨自己入骨;朝廷文士同情怀念大院君居多,因为大院君时期,国家俸禄还是很充裕的;两班贵族怨恨肥缺职位都被闵氏宗亲占据;民间儒生更是憎恨自己与倭寇亲近;军队愤恨拖欠粮米。

    放眼国内,竟然全是敌人。要保住统治不被动摇,只能依靠外来势力。

    中国是宗主国,闵妃极为担心中国借势会干涉朝政,因此只能依赖刚崛起的日本。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闵妃在1881年,接受了日本公使花房义质的劝告,正式成立新军"别技军"。

    所谓别技,在朝鲜语当中,意思就是"精锐"。闵妃希望依靠这支军队,来保护自己的统治。

    名义上的指挥是兵曹判书(相当于兵部尚书)闵谦镐,军队的实际指挥官是闵妃的侄子闵泳翊,教官是由日本使馆武官,日军工兵少尉掘本礼造担任,军官几乎全是忠于闵妃集团的贵族子弟。正领官为韩圣根,左副领官为尹雄烈,右副领官为金鲁莞,参领官为禹范善,营官为丁龙燮。

    整个部队,完全是日式装备,日式训练,而且待遇极为优厚,其粮米是旧军队的五倍,更重要的是从不拖欠。此时其总兵力为四百人,另有一百多名贵族子弟被送往日本陆军学校学习。

    另一方面,原有的汉城卫戍部队,京军六营(训练都监、龙虎营、武卫营、禁卫营、御营厅、总戎厅),是原先大院君时期设立的,闵妃完全无法信任,她通过一系列的缩编,最后只剩下武卫营和壮御营。其余有五千多名官兵,直接失业,成为在汉城街头流浪的乞丐。

    剩下的这两个营,更是被一再拖欠粮米,到了1882年7月,已经整整13个月,没有领到禄米了,家庭生活已经根本无法维持下去了。

    这时候,只需要一个导火索了。

    袁世凯此时表面上,倒是颇为清闲,今天到这位大臣家串串门,吟诗饮酒。明天到那个城门外逛逛,欣赏风景名胜。一副悠哉悠哉,让暗中盯视的日本间谍十分纳闷。

    但到了晚上,袁世凯却神情为之一变,一边和马建忠商量,记录白天的见闻,拜访的大臣对日本是什么态度,城外四周的地理水土又是如何,为未来的行动搜集情报。

    另一边还要不断和国内电报联系,他对皇帝可以说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身在汉城,自然知道朝鲜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皇帝远隔万里,却好像比自己还要清楚局势,明察秋毫啊。更奇妙的是,皇帝一再要求自己,紧盯汉城宣惠厅的公告。宣惠厅是朝鲜政府专门负责军需供应的衙门,皇帝要求一旦宣惠厅刊登要发放军粮的公告,马上向国内报告。对此袁世凯心里啧啧称奇。

    而丁云桐,通过袁世凯不断发回的报告,也暗暗参照前世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这一世的矛盾比前世更加的尖锐,民众的怨恨更加强烈,也就是说爆发的动乱将会来的更加凶猛。

    对此,他不得不预先作出决策。

    前世的结果非常简单,朝鲜一乱,叛军和叛民四处攻击闵妃集团,以及日本人。然后大院君借势谋划,一举夺回政权。

    接着中日两国都派兵朝鲜,中方实力更强,把大院君抓到中国去,重新扶起了闵妃集团,而日本虽然退让,但却迫使朝鲜签署<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一样的驻兵权,也有很大收获。

    那么这一世,应该如何掌控局面呢?

    丁云桐认为:大院君势力和闵妃集团,虽然都把自己的权力放在第一位,但还是有区别的。

    大院君是稍微亲华,但极为憎恨日本。而闵妃则是不亲华,也不亲日,但也没有憎恨日本。

    也就是说对于日本的态度,大院君方面更加的坚决和不妥协。

    前世李鸿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将倾向中国,憎恨日本的大院君,直接作为囚犯抓到中国关起来了,让那些亲华仇日的儒生势力大失所望。

    当然,假如顺水推舟,支持大院君政权当政,这也同样不是一个好选择。首先,因为大院君是靠底层士兵和贫民的暴动而上台,如果中国支持他,那么将来会形成一个不好的示范,等于变相鼓励这种"犯上",等到中国将来自己统治朝鲜,会不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呢?

    其次,更重要的是,大院君这次上台,并不是依靠中国的力量,那又怎能指望他对中国俯首贴耳呢?

    综合来考虑,丁云桐决定采取与前世不同的策略:

    首先,原则上仍扶持闵妃上台,软禁大院君。

    其次,不把大院君抓到中国去,而是以柔和的方式,把他送到偏僻城市,借用前世天朝用来对付刑部尚书的方法,来个"休假式治疗",并不宣布罪状,保持随时可能复出的姿态,以鞭策闵妃集团。

    最后,要跟大院君说明,等到有一天与日本开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