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戏骨-第9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一名公众人物来说,致力于慈善事业,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绝佳机会,但过去三年时间里,却没有任何消息传出,蓝礼正在西奈山医院担任志愿者。这是绝对不正常的。

    “经历了’速度与激/情5’和’爱疯了’两部作品之后,怎么可能没有人认出蓝礼来呢?如果他真的经常前往西奈山医院的话。”这是康奈尔的原话,不仅对海瑟提出了质疑,甚至对西奈山医院的相关事情也提出了拷问,箭头直指“纽约时报”。

    随后,康奈尔又提出了一个“假设”,假设“一个人的演唱会”的确是为了海瑟而召开的,这场演唱会的确具有特殊意义。

    如此假设是成立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是艺人,每一位慈善的参与者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坚守在那些需要帮助对象的身边;更多时候,是这些对象发出求救信号,慈善参与者们则积极主动地提供帮助,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人。

    所以,康奈尔认为,蓝礼和海瑟从来不认识,但得知海瑟的情况和危机,他同意了演唱会的请求,实现海瑟的梦想。这是说得通的。但问题就在于——

    “海瑟…克罗斯于东岸时间二月二十日,周一,正式下葬。但乐于助人的主人公,蓝礼…霍尔却留在了洛杉矶,与两名小朋友前往了环球影城。不仅没有出席葬礼,甚至还在肆意狂欢。那么,蓝礼和海瑟之间的联系,真的存在吗?”

    康奈尔指出,如果蓝礼和海瑟的关系真的那么紧密,以蓝礼的个性,那是绝对不会错过葬礼的。毕竟,去年三月,蓝礼因为身体健康的缘故,就连奥斯卡都缺席了,更何况仅仅只是跨界玩票的格莱美呢?

    紧接着,康奈尔表示,缺席葬礼,这不是十恶不赦的动作。但问题就在于,“一个人的演唱会”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脚,关于海瑟、关于西奈山医院、关于演唱会,蓝礼谎话连篇。现在,是时候提出疑问了:为什么?为什么要说谎呢?

    娱乐圈里类似的慈善活动数不胜数,艺人们前往医院,探望病重的孩子,带来温暖,实现愿望。后来,孩子离开人世,艺人根本没有必要出席葬礼,只需要在推特或者脸书之上表示哀悼,这就已经足够了。

    但,蓝礼却选择了声势浩大的演唱会。为什么?

    康奈尔没有做出解答,而是再次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演唱会结束之后,格莱美,年度专辑、年度新人、最佳另类专辑;公告牌专辑榜,’堂吉诃德’冠军;公告牌单曲榜,’野兽’第四名。接下来,美国演员工会奖,还有……奥斯卡。”

    不需要多余的解释,读者们就可以自行完成联想:恶意炒作,学院公关。

    之后康奈尔还补充了两个细节:

    第一,蓝礼选择了安妮和艾利克斯作为格莱美的红地毯搭档,而在此之前,蓝礼的红地毯从未选择过搭档,这两个小朋友也都得到了证实,他们是西奈山医院的病患。取代了海瑟,成为了子虚乌有的“慈善活动”的最好挡箭牌。

    第二,海瑟…克罗斯去世当晚,蓝礼先后参加了两场公关活动。一场是伍迪…艾伦,一场则是斯科特…鲁丁和布拉德…皮特。

    条理清晰、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康奈尔的这篇报道可谓是有备而来,在“纽约时报”的基础上,也在自己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将“真相”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而且,面面俱到。

    但,这还不是结束。

    在文章的后半段,康奈尔再次列举了过去一年时间里,蓝礼疑似恶意炒作、制造形象的事件。

    “速度与激/情”续集的谈判事宜,开端是蓝礼要求更高的片酬,结尾是蓝礼选择了华纳兄弟的作品,而“速度与激/情”的续集筹备暂时搁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一步动向。

    奥斯卡缺席事件,开端是“抗癌的我”的宣传,结尾是学院表示了宽宏大量、影迷表示了钦佩体谅,而“抗癌的我”的北美票房也成功破亿。

    “抗癌的我”首映事件。开端是一部没有举办盛大首映式的小成本作品,结尾却成就了蓝礼与影迷之间的温情互动,而电影票房也取得了辉煌。

    娜塔莉…波特曼事件,开端是蓝礼和娜塔莉的绯闻,结尾是娜塔莉收获奥斯卡小金人,却依旧被媒体缠身,而蓝礼则一鼓作气打响了名号。

    最后的最后,康奈尔提出了一个疑问,又或者说假设。

    从“太平洋战争”以来,关于蓝礼…霍尔身家背景的讨论就不曾中断过,却也不曾寻觅到真相过。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安排?

    如果蓝礼真的是籍籍无名的普通家庭,那么他为什么拒绝公开?而且过去两年时间里的发展轨迹还如此顺利,几乎是一路顺风顺水,没有看到太多的努力,也没有看到太多的波折,一鼓作气就登上了巅峰?

    “没有人应该忘记,去年十一月,他才刚满二十二岁而已。”

    简短有力、意味深长的结语,康奈尔为这片干货十足的报道,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然后,等待炸裂。

858 四面楚歌() 
    康奈尔…麦格雷戈是一名出色的记者吗?是。

    在整篇报道之中,康奈尔巧妙地利用了事实与评论的错位,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引导舆论、引导读者的效果。

    首先,他在标题上采用了“欺骗”这样的字眼,并且用小弗兰克…阿巴内尔用作指代,潜台词就是在谴责蓝礼的恶意炒作。如此方式,足够轰动、足够惊悚、足够震撼,牢牢抓住每一位读者的视线,吸引大量关注,并且制造了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

    其次,他在内容之中避开了发表个人观点的做法,而是罗列出一大堆事实。但事实的摆放先后顺序却十分耐人寻味,类似于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暗示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只是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已,继而让读者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判断。

    最后,他在文章的排版方面,用心地强调了格莱美以及颁奖季的影响,制造爆点;文章末尾则选择了一个具有“历史”的话题,再次唤醒人们内心的疑惑和好奇。进而整篇文章落脚于黑幕、炒作以及欺骗的核心思想,让人不由自主地猜测:这是权势滔天的结果。

    真正优秀的记者,其实和真正优秀的导演一样。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对的”“这是错的”,而是通过大量心理暗示的堆砌,引导出一个指向性的趋势,剩下的思考和反思则交给读者和观众,由他们自行发挥。

    康奈尔做到了;于是,这篇报道炸锅了。

    整篇文章看起来证据确凿、思路清晰、干货满满,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翻盘,不仅回应了“纽约时报”之前的报道,而且还更进一步展开了分析。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一记接着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在蓝礼的肩膀之上。

    正如康奈尔所说,过去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虽然蓝礼一直远离颁奖季主战场的硝烟,但关于他的讨论始终没有降温过——

    先是“爱疯了”和“抗癌的我”的票房出色表现,而后是金球奖双提名,再是伦敦电影拍摄现场的新闻,然后是奥斯卡提名,紧接着是柏林电影节,突然又杀出了演唱会,最后是格莱美。

    千禧年后历史最佳的一届格莱美。

    于是,焦点,焦点,还是焦点。

    聚集在蓝礼身上的焦点从来都不曾降温过,更何况,演唱会和格莱美的一前一后,双双创造了历史,双双书写了辉煌,短短一周时间之内,蓝礼更是一鼓作气地攀登上了一个全新高峰,再接下来的颁奖季之中,他无疑将朝着奥斯卡发起全力冲刺。

    “娱乐周刊”的这篇专题报道,就是在如此背景之下问世的。石破天惊地在整个北美市场引起了轰动,不仅仅是娱乐圈,甚至就连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都参与了进来,渐渐演变成为了一起社会事件。

    首先,专题报道发布在了“娱乐周刊”的官方,在接下来十二个小时之内,蜂拥涌入的拜访游客,从平均每小时三万,一下暴增到平均每小时三百万,“娱乐周刊”的官方服务器直接当机,足足耗费了二十三分钟才重新启动。

    尽管如此,这一篇专题报道的点击率还是在十二个小时之内突破了四千万,这也创造了非门户网站的最高访问流量;同时,专题报道的转发量更是高达七万八千多次,几乎是在半天时间里就传遍了整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