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麦-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短暂的黑暗之后,又恢复正常,那湖面平静如镜子,倒映着青山,水看起来是碧绿碧绿的,许多网箱,一些小船,还有一些垂钓者。一些背着背包的人,匆匆而过,不知在干什么。

    原来,酉水被水坝拦腰截断,每晚七点,准时放水,水库一开闸,酉水河道就活了。白天的河床是见底的,鹅卵石到处都是,偶尔有一条小溪流缓缓流过,几名洗衣妇,拿着捣衣棒,在满是石头的溪流边洗衣。

    现在找到了源头,所有的河水都有支流,所有支流汇在一起,就成了这样的浩瀚大水面。

    司机介绍说:“这酉水存在很多年了。水从哪里流来,又流到哪里去,都不知道。”

    车继续向前行驶。

    走过了小路,就上了大路,据说是省道,这省道连接县与县,连接地级市的是国道。这些道路看起来比较干净。

    再往前走,看到两处绿宝石一样的潭水,司机介绍说:“这潭水非常深,水常年不干。究竟有多深,从来没有人下去过,也无法测量。”

    这个对德志来说,倒是非常奇怪的!晓关在高处,比宣恩县城的海拔高,水往低处流,高处应当没有水,但是,这水又是从哪里而来,为什么从不干涸?

    这个谜不知谁能解释,但是,想要找到答案,恐怕很难。

    车终于到了晓关。

    晓关据说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大山深处的乡镇,二战的时候,省政府搬迁,曾经搬到晓关。

    晓关是整个恩施的荷渣的发源地,要想吃到正宗的荷渣,只有到晓关才能吃到。晓关是荷渣的发源地。

    车不会再往前走了,送到中心候车点前面一点,就是政府办公楼。说是办公楼,从外面看像是土司城,古色古香的牌楼,似乎有了很多年头了。

    德志给司机结清了车款,同样,没有车票。他们没有给票的习惯,山区的人很少外出,外出坐车先要付钱,一般都挺主动的,但是,司机忙着的时候,一般不接收车款,等到了目的地,再给车钱。若问从哪里上车,一般人都会如实回答,但是,也有不老实的。

    德志、尹懋走进乡政府牌楼,里面却是现代的三层办公小楼,因来乡政府之前,德志已经给宋淑腾主任说了,请其向晓关乡政府打个招呼,免得突然造访,他们措手不及。

    宋淑腾果然将此事告诉万局长,万局长直接跟乡党委书记讲了这个情况。

    德志、尹懋在到村里之前,需要乡政府的支持,最好派人和他们一起到村,这样,才不会被村干部怀疑。正如第一次去陌生的地方,需要当地人引荐介绍一样,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工作顺利,否则,村干很势利,将不会配合德志他们做好工作,只会推诿,不负任何责任。

    德志、尹懋进入办公室,做了自我介绍,办公室主任一看,一听,马上明白,赶紧说道:“没错,县民委已经打电话来说了,我们清楚。请问你们需要我们为你们做什么?”

    尹懋说:“谢谢你们的招待。我们要去牛场村,需要乡政府派人前往。”

    主任说:“没问题。我们请副乡长陪你们前去,只是不要花费太多时间,我们现在的任务挺重,需要人手,不要耽误他时间太长好吗?”

    德志说:“没问题。带我们见面后,副乡长就可以回来了,不会耽误你们的工作的。”

    主任说:“既然如此!中午我们略备一顿便饭,你们吃了饭再下乡好吗?”

    尹懋说:“这,这,这不好吧!”

    德志想,尹懋很虚伪。

第137章 正宗荷渣() 
德志心想尹懋的虚伪,明明心里想吃,嘴上却不承认,这个客套话,在中国这个环境下,适合成长最强后/

    正说着话,主任好像悟出了什么,赶紧起身找出两个纸杯来,放入一些茶叶,说:“不好意思,现在挺忙的,连内勤都下乡去催促村里工作了。”

    德志不好意思问是什么工作,既然这样,肯定乡政府实在没有人手,这位办公室主任倒好,一人兼几职,既负责接待工作,又负责乡政府的日常接待工作。

    德志和尹懋均接了茶杯,茶水上面,有一层飘渺的水雾,绿茶的清香扑鼻而来。

    晓关地处高处,县城在低处。这好像是所有城市相似的地方宝贝芳邻。大多数城市在低处,越大的城市,越是这样。因水往低处流,不往高处流。低处的水,养活了低处的许多人。但人多的地方,就不干净,空气和水都受到了污染。高处条件差,气候寒冷,但能喝到好水、呼吸到新鲜空气。

    副乡长此时回来了,他是参加签订协议的那位,在一起合影吃饭,多少都有点印象,他赶紧上来和德志、尹懋握手,说:“对不起,对不起,早晨接到电话,本来应该在家等你们的,但最近乡里太忙,有任务,不得不离开。还请多包涵。”

    德志心想,这位乡镇干部倒也客气,为何见不到一把手呢?不过,官巢等级,我们不够格,见不到也正常,见到副职就很不错了。

    尹懋对此可能不懂,久在乡间,难免不懂官场,这个和德志的经历有关。作为官员,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司法官员,包括首长、法官、检察官,等等都是讲职务等级的,不够级别,不在一块,不服不行。

    强勉在一块,就是不对,这是潜在的规则。

    喝着茶,是因德志、尹懋多少算是官场有一点瓜葛,这个脆弱的瓜葛,就将德志、尹懋不得不和层级政府发生了关系,做工作,和政府合作就成了德志所在机构领导认为可行的方法和方式,并且形成了这个模式,不这样做,就不行。

    副乡长盛情相邀,请德志和尹懋中午在一起吃一顿便饭,办公室主任说:“早已安排了,就在门口田家。”

    副乡长请德志和尹懋前往就餐。德志说:“多谢乡长,我们还想乡长派人下午和我们一起到村里引见引见。”

    副乡长说:“没问题。现在实在抽调不出人手了。下午我陪你们去一趟吧。”

    田家实际上是一家餐馆,在乡政府大门左侧,非常方便。

    德志很清楚,从田家门前走过去,即是可以乘坐麻木车或面包车去到牛场村。

    田家的荷渣很有名,荷渣又是晓关的一道特色菜,是晓关的标志菜,乡政府将招待客人的饭馆定在田家,有一定道理。先不说乡政府是不是和田家有什么关系,单凭荷渣的味道,就足以吸引外地慕名而来的人的青睐,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办公室主任早就定好了菜的,他们四人一进屋,老板娘即招呼他们里面坐。

    对于饭馆的布局,德志见得很多了,大同小异,只不过有的收拾干净敞亮些,有的稍逊一筹。菜以辣为主,炒菜时对厨师说少放点辣椒,厨师就少放,但做出来仍然很辣,少放辣椒是以厨师来定的,他决定辣椒的多与少,说少放实际是少放了,但厨师总觉得顾客会骂他,说吃得不过瘾,一点都不辣,厨师跟着受气。

    不想吃辣椒,尽早对点菜的幺妹(他们称呼女服务员为“幺妹”)说不放辣椒,这样才能确保所炒出的菜不辣。

    当地的饮食文化就是这样,以辣为美,不辣不成席。

    德志不清楚辣椒所含的热量有多少,但吃了辣椒,身上发热是真的。这和山地人的特殊气候有关,吃辣椒、喝包谷酒可以御寒,身上暖和了,才觉得自己能在山区生存。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火炉和辣椒,是人们家居所必须,至于包谷酒,则是山区男人的最爱。

    火炉,只有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闲置不用,过了盛夏,其它三季都要用火炉。哪怕偶尔天气还暖和,晚上仍要用火炉,这个习惯,也延续了几千年,不容易改变,影响深远。

    菜上来了,其它的菜,德志都见过,大同小异,因办公室主任交代了老板娘,少放点辣椒,故,所有的菜都不是那么辣。

    受人关注的就是荷渣,传说中的小吃,在发源地吃荷渣,再不正宗就没有正宗的了。荷渣上来后,副乡长介绍说:“这里是荷渣的诞生地。其他地方的荷渣都不能和这里的相比。请尝尝。”

    德志用汤勺舀了一勺,放在碗里,慢慢地喝,慢慢地品,的确,没有黄豆的怪味,倒是充满清香,汤里有瘦肉丁,切得很细、很小,几乎是肉末,但全是手工所切,并非从绞肉机里出来的。还有青菜叶,也是切碎了,在荷渣里,如白玉汤里点缀着绿宝石,但香气扑鼻,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