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后出墙记-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一路策马狂奔,赶到大宁城时两股已磨得血肉模糊。看到大宁城安然无恙,锦曦完好无损,怒气就涌了上来当着朱权的面责骂锦曦道:“你怎么总是不听话?又跑到战场上来?”

锦曦一呆,完全没料到朱棣这般大声,咬着嘴唇心里委屈得不行,当着朱权的面什么话也没说,扭头骑上驭剑就走。

朱棣见话说重,锦曦要气死,计上气来,“哎呀!嘶……”

朱权看到他裤子上隐隐透着血迹吓了一跳:“四哥你受伤了?”

朱棣皱着眉头冲朱权使眼色,这神情让朱权看得呆了,威严深沉的四哥什么时候有这般调皮的动作?

朱棣使劲一捏他的手,朱权才反应过来,大声冲着锦曦的背影片喊道:“燕五爷重伤,快传大夫来!”

话音刚落,锦曦已反身跃了回来,狠狠一跺脚道:“你就知道欺负我?!哪儿受伤啦?!”眼睛焦急的在朱棣身上打探着。

顾不得朱权在场,朱棣一把抱住她笑道:“我错了,是我先错,十七弟,你这嫂子性子固执,让你笑话了。”

锦曦又气又笑嗔道:“知道权弟笑话你还这样?!骑马磨的吧?”话是这样说,对朱棣飞骑前来心里漾动着感动和温暖。先前的怒气瞬间烟消云散。

朱权见燕王夫妻恩爱,心里甚是羡慕,有点黯然,勉强笑道:“四哥先歇会儿,晚点再与你说军情。”

“不必,十七弟,你干得漂亮,咱们就这样守着,锦曦,你下厨做几样菜来,我和十七弟小酌两杯。”朱棣拍着朱权的肩进了府衙。

六月,李景隆围城两月,朝中群臣不满,粮草后济不足,只好叹气而南归。

103生离死别(一)

真定与白沟河之战后,燕王势力渐渐达到辽东河北山东一带。

朝中诸人纷纷进言撤换李景隆。建文帝于是令盛庸代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任命李景隆为南京大都督。

消息传到北平,锦曦脸上终于消散了阴郁。紧随消息之后,李景隆谴从送了一盒药丸带到燕王府,亲送至朱棣手中。并附信一封:王妃乃裁云剑所选之主,此剑反噬人心血,用之一次,大病,景隆精制补气血之丸药,王爷笑纳之。

“我不要吃他送的药!”锦曦拒绝。

朱棣冷声道:”把你的右手伸出来。“

锦曦自然的往后一缩手,难道李景隆都告诉朱棣了吗?她不想失去这柄剑,这剑她可以不用,但是她却想靠着它或许能自保,或许能在乱军中救得朱棣一命。

朱棣见她这模样,便知李景隆所说是真。白衣没有找到道衍,听说裁云剑后也吃了一惊,细细将此剑的来历传说告之朱棣。

仔细验过李景隆所送的药丸,确是珍稀药材所制。朱棣一时半会没想到如何除下那柄剑,便缓和了声音道:“锦曦,你真要我伤心难过吗?”

他有点难过,自己现在征战沙场,没能去为锦曦寻药补身,甚至不知道她有裁云剑一事。锦曦心意他明白。她之所以隐瞒是不想他担心,甚至想凭这把剑陪他南征。

“我知道你恨李景隆,其实……他对你也很好的,你不肯服他的药,我已谴人为你制药,你吃吗?你就愿意让我内疚?你不肯便罢了。”

朱棣突然意兴阑珊离开。

锦曦心口酸痛,冲上去抱住他,眼泪涌出,浸透了他的后背,她哭道:“你不要生我气……”

“我生自己的气呢,傻瓜。”朱棣叹了口气,“我连自己的妻子都护不住,我还争什么天下?”

“我吃了就是了,每次服药,你,你都逼我!”朱棣难过的样子让锦曦大恸,又非争得一口气似的指责朱棣。

伸手抹去她脸上的泪痕,朱棣目光温柔得似要滴出水来:“咱俩谁逼谁呢?谁不知燕王妃专横跋扈,是府中一景呢?”

“我在世人眼中可是贤德淑良,品貌端庄。”

“大言不惭!”朱棣嗤笑,搂过锦曦正色道,“等战事平定,我定亲自为你寻成形人参,猎辽东黑熊取鲜熊胆配药。”

锦曦妖憨笑道:“我看啊,等你胜过盛庸铁铉再说吧,此二人能守济南三月,真的不是吹的。”

“李景隆也是高手,只是运气差了一点罢了。”

“说不定那二个运气好呢?”

锦曦半开玩笑的话竟然成真。

建文二年九月,朱允炆以盛庸为征虏大将军,再举北伐。

十月,朱棣获悉盛军北进,燕军南下进逼德州,诱盛军出击,城外大败盛军,其后沿运河而南,连克临清、馆陶、大名、济宁等地。

盛庸、铁铉率大军抄袭燕军后路,抢占东昌,扎下大营,插断了朱棣北归之路。

这是朱棣自起兵靖难以来遭遇的最强悍的抵挡。

东昌城外,燕军大营内众将愁容满面。

“东昌要塞被扼,拿不下东昌便无法南进,与盛军在东昌胶着于我军不利,诸位有何高见?”朱棣静静地问道。

帐中大将张信道:“王爷,他们守着东昌我们强攻不下,拖久了粮草补给不上,东昌如同喉中之刺,我军实力又不如他们,硬碰硬划不来,纵然胜利也是惨烈。”

是啊,征战两年多,势力大增,但在河北鲁西胶着太久,燕军攻克城池后又疲于攻打下一处地方,休养的时候太少。且每每以少胜多都捏着一把汗。朝廷的大军动辄五十万,六十万。燕军发展至今,只有三十多万人,靠得以谋略取胜,速战速决。

朱棣想到这些,凤目中露出隐忧。

“如果能渡过运河呢?”锦曦突然想出了这个法子,渡过运河绕开东昌。粮草可由德州送来,便不惧盛庸扼住东昌,断了北归之路。

“哪有那么多渡船能供大军渡河?况且战事一来,两岸河工早已停止摆渡,再说了,盛庸铁铉能眼睁睁看着我们渡河而去?”

锦曦嘿嘿笑了:“王爷,咱们建浮桥。分兵拖住他们。”

浮桥?朱棣呵呵笑了起来,这主意甚好,浮桥轻便三日可达运河对岸,只要舍得抛弃锚重,就绝无问题。

“从今晚起在营中秘建竹排,同时密切注意盛军举动,我要人马不动声色渡过运河!”朱棣决定舍弃锚重,轻装渡河。

他知道此举同样危险,同样会有损伤,相较强攻东昌或被盛庸拖死,这个算是伤害最轻的一种。

当晚,燕军军营内秘建竹排。三日后白天照常不动,夜晚队伍便分批连排成桥暗渡运河。

三十万大军有条不紊的行动,连续八夜渡河没被盛军觉察。

时近冬日,河水冰冷刺骨,奉令托起竹桥的军士兵偶有被水冻僵,来不及撤换便被水冲走,这日,终于有三具尸体冲至下游被发现,飞马报到盛军大营。

十二月二十五日,盛军发起了攻击,此时燕军还有五万余人做为后卫没有撤离。

朱棣和锦曦便在其中,三十万大军与五万人马,力量悬殊。

张信见燕王执意断后,王妃拒不先撤离也不肯走,都留下来稳定军心。他长刀挥动大喊道:“王爷,张信断后,你们先走!”带领人马迎战。

“能撤多少就是多少?”朱棣银枪一摆,凤目飘起杀戮。

从盛军攻击起,他就不肯走。朱棣身先士卒是燕军长期以少胜多,士兵气旺盛的原因之一,可是锦曦却着急。

看到朱棣还是不肯走的模样,她急了,恶狠狠地说:“没有了张信,你还在,你若没了,这战也就不用打了,难道还指望高熙他们?你才是军中的主心骨。!”

朱棣望了望前方如蝗虫一般扑来的盛军,身边燕军都殷殷看着他,都希望他能脱险离开。朱棣心里一热,目光缓缓从将士兵身上扫过,他们都是陪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那种不舍油然而生。锦曦说的不无道理,他明白,此时不是他想留下来的问题,是不能让燕军无主!他神色肃然,抱拳对张信说:“将军请多保重!”

张信虎目含泪,回礼说:“王爷保重!”

朱棣拉转马头,再不回望,策马奔下河堤,燕卫十七骑护着朱棣和锦曦紧随其后。

这是朱棣最狼狈的一战,三十万大军像石碾一般碾过张信和他的五万人马,白甲燕军顷刻间便湮灭在盛军之中。紧紧咬在朱棣身后。

箭如雨下,河堤上的士兵越来越少,无一人后退半步。

“上桥!”锦曦冲朱棣大吼,反身削开射来的箭。

墨影踏上竹排的时候,扛连竹排的士兵已经撑不住了,竹排在身后节节断裂飘向下游。

马不能停下,停下竹排便受不起重力。

墨影神骏载着朱棣飞速通过浮桥跃上岸去。“锦曦,我们过来了!”

朱棣高兴地喊道,却没有听到回音,他吓得心脏为之一窒,回头一看,燕卫十七只有四人浑身浴血站在他身旁,纷纷红了眼睛望向对岸,没有锦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