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夜与昼-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就是李向南?”听完黄平平的介绍,他风趣地转向李向南,“久仰大名,一个新闻人物。来来来,你们各就各位,坐下。”他指点着,让黄平平和李向南坐下。    
    客厅宽敞明亮,落地大窗,几盆万年青、仙人掌在阳光下绿得发亮。    
    “他一直想能看看您,和您谈谈,今天我把他给您领来了。”黄平平说着,自己打开糖盒挑拣着,“上次来还有酒心巧克力呢,这次怎么没了?”    
    靳一峰笑了:“你又没告诉我,让伯伯给你留着。”    
    “要靠你自觉想到,要不,还需要什么知己知彼、富有预见啊。”    
    靳一峰快乐地仰头哈哈笑了。


下卷:第三部分小姑娘会有如此心计

    看着黄平平说话时娇嗔的神态,看着她一边吃糖一边极轻地哼着歌曲,脚在下面小孩儿一样踏摆着,李向南心中止不住笑了。黄平平很善于和人交往,她在这儿自自然然地就扮演了一个让老头儿喜欢的小姑娘的角色。他想到她在路上告诫他的“策略”了。这位老练的领导干部靳一峰,绝不会想到他喜欢的小姑娘会有如此心计吧?    
    “李向南,你刚从古陵回来?”靳一峰在写字台旁的转椅上坐下,问道。    
    “是。”李向南连忙答道。靳一峰居然知道他在古陵县,这让他有那么点儿受宠若惊。    
    “那座古木塔现在怎么样,保护得好吗?”    
    “您去过古陵县?”李向南稍稍夸大了一些自己的惊喜。    
    “老区嘛,1942年春天我路过一次,1958年我又去过一次。”    
    “靳伯伯1958年在全国农村跑了一大圈,写过一份调查报告,反对浮夸风和大冒进,第二年就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黄平平在一旁介绍道。    
    “实际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不提这了,老提这段历史,以为光荣,就太可悲了。”靳一峰摆了下手,打断黄平平的话,还是含笑看着李向南:“你清楚这座塔的历史吗?”    
    “它……是北宋时期建的。”李向南只能这样简单回答。一瞬间,他有些后悔不曾更详细地了解古陵木塔的情况,看来,这位首长考察一个基层干部有着独特的角度,他可能喜欢那些有多方面兴趣、修养的年轻人。要说自己的知识是比较广泛的,但去古陵的这段时间,他完全忙于政治斗争、经济改革,恰恰没有来得及更多地了解历史和风俗。    
    “具体是哪一年啊?”靳一峰继续问道。    
    “不清楚。”    
    “你是古陵县的父母官,对这可应该清楚啊,这是你们县的骄傲嘛。”靳一峰说。    
    “靳伯伯,您还记得是哪年吗?”黄平平显得很有兴趣地问道。只有她才清楚这位靳伯伯的兴致在哪儿。    
    “这座塔是辽清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62年建的,在中国现存的木佛塔中,除了山西应县木塔就是它最古了。应县木塔是辽清宁二年建的,它比应县木塔晚建六年。”    
    “靳伯伯,您这记性真是绝了。”黄平平惊叹道。    
    李向南这才醒悟过来,明白靳一峰那勃勃的兴致是怎么回事。自己真是笨蛋。“靳伯伯,隔这么多年,您还记得这么清楚啊。”他也为时不晚地表示由衷的惊叹了。    
    靳一峰笑了,坐着转椅来回转了转,又问:“你知道古陵木佛塔的高度吗?”    
    “不知道。”李向南摇了摇头,显得极感兴趣地看着靳一峰,“您是不是还记得?”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古陵木塔的高度应该是六十二米七十。”    
    “靳伯伯,您记性这么好?”李向南的惊叹既有策略的夸张,也有真实的成分。    
    “感兴趣、注意,就能记住呀。”靳一峰的兴致更高了,他点着烟,往椅子上靠了靠,“你们知道塔是从哪儿来的吗?不知道?塔来源于印度。印度最初建塔是为了埋葬佛舍利的。什么叫佛舍利?平平不知道?……向南说的对,佛舍利就是释迦牟尼死后尸体火化,结成的各种珠子。这也是一种传说了。你们看《封神榜》、《西游记》,里面不是常出现舍利吗?一种宝物。最初的塔就是为埋葬舍利的。后来,逐步就发展为佛教纪念性的建筑了,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你们对中国的塔注意考察过吗?”    
    “没有。”    
    “塔是各式各样的,有各种分类。就好像人一样,你可以按肤色分,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也可以按地理分,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还可以按民族分,哪种分法都有意义。塔也一样,按建筑材料分,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铜塔,还有金的,银的,玉的,对不对?按外形分,有方的,六角的,八角的,十二角的,古陵木塔就是八角的。分类方法很多。不过,比较科学的划分——嗯,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科学——应该说是比较最有意义的划分,是按结构形式来划分。可以分这样几大类,第一类,就是楼阁式塔。像应县木塔,还有杭州六和塔,河北定县料敌塔,都是属于这一类。这都是中国风格的塔。尼泊尔、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中国化了,和儒教等融到一起了,他们的塔传入中国也中国化了。这种楼阁式塔,就是印度塔和中国高层楼阁的建筑形式杂交结合起来了,杂交优势嘛。”    
    靳一峰仰身笑着,谈兴愈高。    
    “第二类,可以说是密檐塔,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西安的小雁塔就是这种。平平没注意小雁塔和大雁塔有什么区别?太不一样了。还有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东北辽阳白塔,对了,北京天宁寺塔就是属于这一类。这下你们明白了吧?这种塔第一层特别高,第二层往上,各层间距很短,檐挨檐,很密,所以叫密檐塔。    
    “第三类,俗称喇嘛塔,一说你们就都知道了:北京白塔寺的白塔,北海的白塔,山西五台的白塔,就是这一类。这不是中国化的,进口原装的(幽默地笑了)。


下卷:第三部分这些老三届政治意识太重

    “往下,还有一类,金刚宝座塔,一个宝座上五座塔。像北京真觉寺,碧云寺,还有西黄寺,都有这种塔。再有一类,叫亭阁式塔。这又是中国化的了,是印度塔和中国亭阁建筑杂交结合的产物。再还有,就是花塔,过街塔等等类了……”    
    “靳伯伯,您的记忆力可真好,比我们年轻人还强得多。”李向南笑道。    
    “这一点我还敢跟你们年轻人比一比。”靳一峰说道,“向南,你们古陵的县志你看过吗?”    
    “看过。”    
    “你还能记住《古陵县志·序》的第一句话吗?”    
    李向南犹豫了一下。他知道那第一句话,因为给他印象很深,但,是说知道呢,还是说不知道?说不知道,可以再一次给靳一峰炫耀记忆力的机会,然而自己就会显得太粗疏了。这会不会给靳一峰留下不好的印象呢?    
    “知道……”他回答得并不坚决。    
    “那你说说看。”靳一峰考试似地看着他。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李向南说。    
    “嗯……”靳一峰表示满意地点点头,“说得对。”同时,他炫耀记忆力的热情也便开始下降,“这句话,我看了一遍,二十多年没忘记。”    
    靳一峰的妻子舒凝进来了,一个慈祥的银发老人。她冲黄平平和李向南亲切地点点头,便转向丈夫,“今天你还表演烹调技术吗?”    
    “当然表演。”靳一峰站起来,“平平,你们不要走,就在我这儿吃午饭,我去厨房给你们做两个菜。”    
    黄平平到楼上的房间里去了,客厅里只剩下李向南一个人。他坐了一会儿,认为不必这样拘谨,就站起来,踱到客厅门口,然后跨出门坎。靳一峰家是一幢二层小楼,独门独院。院里土地潮湿干净。有一座玻璃暖房,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在正午的太阳下,枝叶翠绿晶亮。    
    头顶上二层楼窗户里传出说笑声,是黄平平和另一个女子的声音。那个女子的声音很亮,格格笑个不停。大概是个胖乎乎的女性,简直能“看见”她那笑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她是谁?    
    让黄平平领着来,有好处:一开始就与靳一峰进入一种亲热随便的家庭气氛中,黄平平有着随时使气氛融洽的能力;但同时也有不好处——这是他现在感到的:自己只能扮演一个奉承赔笑的晚辈角色,很难展露自己的思想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