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逼到退无可退,萧胜这才醒过神来,迟疑地问老秀才:“那李四和老先生你……”

老秀才利索地点头:“他是我门生,怎么?是用了我的名头,你才放的他?”

萧胜暗骂自己太笨,他就在想那小子背后应该还会有人,怎么就没想到这个老头!接着又暗骂李肆不地道,早说是段老头的弟子,他又何必多事!?

见萧胜这神情,老秀才嘴里啧啧有声:“没用我的名头?这小子,真是有能耐呢。”

没理会心绪已然混乱的萧胜,老秀才甩头就走,还丢下了一句话:“别跟钟上位赖一品掺和了,这事你们不但掺和不起,还得去烧香抱佛,祷告你们不会被牵连上吧。”

萧胜脸色彻底转白了,连忙吆喝着手下去追那已朝钟府去的高个汛兵,之前安排的什么交代,看来还是免了的好。

在萧胜正忐忑着是不是真要去烧香的时候,李肆已经点起了一炷香。

这会他已经来到了县城十多里地的麻冈寨,唐末黄巢造反,荼乱到了英德,麻冈寨的曹寨主在此抵抗,死后他的妻子虞夫人继续领兵抗敌,由此也获得了曹主娘娘的神名,一直流传到了后世。在李肆那个年代,已经被尊称为北江女神,虽然不如源自福建的妈祖娘娘那么显赫,却也是广东有名的土著神明。

李肆来祭拜曹主娘娘,不过是在半道上见到了这座神祠,在信仰上,李肆就是典型的华夏人,有神拜神,有佛拜佛,求个吉利,意思而已。

发下愿望,祷告娘娘祝他这县城之行顺利之后,李肆接着上路,剩下十多里地,一路小跑,也花不了太长时间,很快就见到了县城那低矮的城墙。

英德县城在北江西岸,城周三里,明代编户九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城。但即便是在明代,也不是所有人都住在城里,更不用说人口日增的清代。

就见城外乱七八糟铺着大圈的民居,一条石板路劈开民居,直通小城的城门。而在土路与石板路交汇处,也还守着几个兵丁,不过来往人色匆匆,他们也基本就是个摆设,李肆没料错的话,这些兵丁都是闲汉,被真正的绿营兵雇来站桩而已【1】。偶尔见着拉车扛货,面目憨实的路人,就伸手讨几个铜子,对李肆这种两袖清风的人根本就不搭理。

踏上石板路,瞅到路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本县父母田大爷仁德恤民……”等字样,是一篇颂文。李肆这才记起,英德县曾经也有一个青天老爷,名叫田从典。算算他任英德知县是十七八年前,雍正年间官至尚书,眼下应该也是高级京官了。他在英德减杂派,修路桥,兴文教,作了不少实事,这条石板路该是他主持修的。田从典在英德名声很高,英德人都以“田大爷”尊称【2】。

只是眼下这石板路已经破旧不堪,再想想自家和村子里的境遇,李肆心中感慨,人去政息,青天再清,也只留下空谷回声。

“我可不是田克五……”

小城的县衙后堂,一个面目白净,看起来还颇有几分贵气的中年人坐在书案后,正摘了冬帽,一边瞅着那上面的黄铜珠子发呆,一边嘴里嘀咕着。他穿着一身青蓝官服,补子里一只呆头鹅(鸂鶒)在碧涛之上追着红日,一看就是位七品文官。

“罗先生,他田克五田从典,三十四年知英德县,一直呆了三任都没挪窝!四十二年委屈了一下,四十三年就进了都察院,四十九年迁了左通政,现在才两年不到,又迁了光禄寺卿,我能跟他比?”

英德县知县李朱绶刚退了堂,正受着自家罗师爷的勉励,可效果似乎不怎么明显。

“别说往上走了,今年广东府县这一劫,还不知道能不能避得过去呢,只希望那杨冲斗,别到处乱攀咬人。唉,今年这收成,看来是亏大发了。”

一个清瘦的老头稳稳坐在书案边的太师椅上,举着一锅烟,呼噜噜抽着。这就是罗师爷,掌管着李朱绶的钱粮刑名,每年拿李朱绶的六百两银子。听到东主意有所指地在叫穷,嘴角边的胡子微微掀了一下。

“东翁,去年借恩蠲备下的余银,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李朱绶唉声叹气,有心想扣点罗师爷的年脩,却被软绵绵一句话顶回来,也不敢再在“收成”这个话题上深下去。

“近日朝廷风紧,东翁还可压压白总兵。”

罗师爷职业道德不错,依旧尽心提醒着东主。

“白蛮子那家伙……”

李朱绶正一脸愤慨,有门房进来了,举着一张名刺。

“老爷,有凤田村人李四投名求见。”

李朱绶双眉高竖,啪地拍了桌子。

“没功名?没官身?草民一个,居然也敢举名刺,是他吃撑了还是你喝晕了!?叉出……等等!这个……姑且一见。”

那张名刺背面写着两个大字:“消灾”,这可触到了李朱绶的神经,毕竟是官老爷,调门就像是在玩漂移,连点烟尘都不带。

“凤田村人李四,拜见父台李大人……”

李肆进到县衙后堂,面对李朱绶,咬紧了牙关,弯下膝盖,就准备叩拜这位父母官。没办法,他没功名,不跪这一下,那可就万事皆休,就跟必须给门房塞上几分银子一样。

“免礼免礼,李四?果然气宇不凡。”

李朱绶一脸笑意地抬手虚扶,李肆的膝盖只在地上点了一下,就顺水推舟的直了起来,心想你不要这一拜,后面可就再没了。

他这么一顺水,李朱绶的眉毛就像撞上了礁石的小船,径直拧了起来,还真没见过这么顺竿子往上爬的家伙,怎么就把自己的客气当真了呢?

可县官老爷终究是有涵养的,瞬间遮掩了不快,换上一副春风盎然的面孔,开始跟李肆谈论起乡村的风土人情,丝毫不提李肆的来意,让李肆充分领教了官老爷们做事交际的派头。

扯了老半天,话题才进展到庄稼收成,一直唯唯诺诺顺着李朱绶的李肆终于不耐烦了,找着了李朱绶喘气的岔子,沉声开口。

“李大人,草民今日所来,是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何事呀,至于如此惊惶……”

李朱绶拖着长长尾音应着,心道果然是个乡间草民,一点也不知礼,咱们的前戏还没做完呢。不过他也松了口气,这前戏没人配合,还真是挺累人的。

李肆将一张纸掏了出来,双手展开,清清楚楚地展示在李朱绶面前。

“这张纸上的事情,想必大人应该看得明白。”

李朱绶差点想一口唾沫吐李肆脸上,这不是纳粮单子吗?我还能不明白?神神秘秘的,搞什么名堂!?

原本还以为这个李四是为着他眼前正头痛的大事而来,现在见这单子,李朱绶预料落空,一肚子无名火猛烧起来,就想着好好训斥李肆一番,然后命人将这个粗鄙草民叉走,目光忽然被那张“执照”上的日期给拉了过去。

“康熙……五十年……”

觉得有些不对劲,李朱绶在嘴里低低念着,越念脸色越白,最后哎呀一声,整个人几乎瘫在了椅子上。

【1:康熙中后期,绿营兵已经腐化,很多兵丁另有主业,只把当兵看作副业。军官甚至还鼓励兵丁另找他业,这样他就可以砍下一半月饷,揣到自己兜里。】

【2:“大爷”一称,在康乾之间,可不是对老者的一般称呼,德高望重且有官身者才可能得此尊称。】

第十五章 康熙五十年,可是很重要的一年

康熙五十年!

“李大人应该还记得吧,康熙五十年上谕,自五十年到五十二年,所有应征地亩、人丁银,连带历年积欠,全国各省,分三年轮免……”

李肆的话音飘飘摇摇地响着,李朱绶的眼前金星乱冒,他下意识地在心里默念:“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所属除漕项钱粮外,康熙五十年应征地亩银、人丁银并历年旧欠俱着免征……”

这就是李肆提到的“大事”,康熙五十年,“圣祖仁皇帝”免了全国钱粮并带积欠,原本康熙想的是在即位五十年这个吉利年头一次搞定,可这显然不现实,只好将全国诸省份作三份,三年轮着免除,而广东就在第一轮里。这事可是满遗们翻来覆去念叨的仁政,李肆记得再清楚不过。

之前赖一品不仅收了康熙五十年的皇粮,还给出了正式的纳户执照,这可是明目张胆地隐瞒恩免,而接着赖一品来找关凤生催要原本已经被免除的积欠,更是欺君昧上。

就靠着这张盖有知县大印的纳粮单子,李肆确信自己能整死赖一品,那家伙不知道犯了什么傻,在免了皇粮的那一年,还发出征收皇粮的正式凭据,根本就是将自己的菊花掰开,邀请别人来捅。

李肆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