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加木失踪始末-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炳忠和妻子抱着瘦小的老五,坐着“玛浪艇”,回到了槎头。

乡亲们见到这个早产儿平安长大,都来贺喜,纷纷问起孩子叫什么名字。

直到这时,彭炳忠才决定给老五取个名字。取什么名字好呢?

按照彭家“荣作炳家宪,祖枝宜恒敏”,老五属“家”字辈。彭家的“家”字辈先后多达70多人。

彭炳忠意味深长地给老五取名“家睦”;即“家庭和睦”之意。

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

原来彭炳忠的父亲叫彭作演,祖父叫彭月华,彭月华家境贫寒。用广东的话来说,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条裤带!彭月华在广东韶关一带做点小生意过活。后来,他把儿子彭作演托人荐到韶关一家杂货店里做“火头军”——伙夫。在兴建粤汉铁路之后,韶关是终点站,顿时韶关生意兴隆起来。彭作演除了当伙夫之外,做起小生意来,家境小康。

彭作演的妻子王氏死后,娶过填房。填房难产而死,又娶了一个江西女人。彭作演共有11个儿子,8个女儿,彭炳忠是老大。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子女同父异母,矛盾重重,经常争吵不休。彭炳忠作为长兄,吃够了家庭不睦之苦。正因为这样,彭炳忠给儿子取名“家睦”,以此祈求“家庭和睦”。

1956年,当彭家睦积极报名参加考察队去边疆工作时,改名彭加木,意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草加木”,也意味着跳出小家庭圈子。加木两字合起来是“架”,也意味着为建设边疆铺路架桥。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槎头,是彭家睦的故乡。

槎头,安谧而清秀的水乡。这里有“涌”——广东人把小河叫做“涌”,这里有乡间小道,这里有田园,这里有一座小山——叫做“后山”。

彭加睦两三岁的时候,还是那样又瘦又小,但是非常机灵。由于瘦弱,那双眼睛反而显得又大又明亮。

人们都喜欢这个顽强地活下来的早产儿,一看见他,总是亲热地叫他“阿睦”,或者拖长声音喊声“睦——”,把他抱了过来。

“阿大”(即母亲)格外疼爱这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是在家睦之后,“阿大”又生了个女儿,这个女孩子生下不久便离开了人世,“阿大”便更加细心照料阿睦,生怕他再有三长两短。这时候,阿睦不大看见“爸”(即父亲,广东人用一个字“爸”——念作“把”)。“爸”到哪里去了呢?他在韶关,不常回家。

他的“爸”彭炳忠,又名彭中蕴,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起初,他在韶关杂货店里当“后生”(即学徒),给老板倒痰盂,看孩子,扫地,奉茶敬客。他在空闲时跟人学文化,渐渐粗识几个字,会记账算账。

杂货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兴隆,老板决定派一个人到广州去负责采购海味、津果、山货、红枣、片糖之类南北货。然而,老板为了选择合适的人而绞尽脑汁,派去的人要灵活能干,又要忠实可靠。他每天经手大批钱货,人品不可靠,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老板与伙计们反复磋商,一致推举彭炳忠。

彭炳忠到了广州,果然不负众望,为杂货店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这样,他受到了老板的器重,手头渐宽,于是家睦的家境也慢慢好起来。

彭炳忠收入多了,就在家乡买了房子,买了地。这样,彭家睦的家庭成分也就变成工商业兼地主。如今的槎头村,属于广州市白云区,已经成了新楼林立之地,但是彭家那幢二层楼房作为彭加木故居,仍保留下来,可以依稀看出彭加木童年的环境。

在彭加木故居斜对面的一幢房子大门上方,还保留着当年的“弼廷家塾”四个大字。2010年6月我在那里参观时,问陪同参观的彭加木堂弟彭加鼎老先生,彭加木是否在这家私塾上过学,他说自己比彭加木小,不清楚,但是这家私塾表明槎头村当时很重视文化教育。

彭炳忠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就把孩子送进私塾,然后送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家睦兄弟几个能够大学毕业,得益于父亲的培养。

彭炳忠爱种花,在屋后的小花园里,种了兰花、茶花、桂花、瑞香花、四季花、菊花,彭家睦从小就在这个花的世界中长大,他不仅能随口叫出各种花的名字,而且也爱上了花,爱上了种花。

彭家睦虽然瘦小,胆子却不小。有一次在花园里看到一条浑身长刺的虫,别的孩子都吓跑了,他却把虫子抓起来,放在手心细细端详。他笑着对小朋友说:“人那么大,虫这么小,只有虫子怕人,哪有人怕虫子的道理。”

在花园的旁边,有条小河,叫做石井河,河水清澈。在五岁的时候,彭家睦就学会了游泳。夏天,他差不多每天有半天光着屁股泡在小河里,浑身晒得黑不溜秋。他从小便成了一条水中蛟龙,有着一身好水性。小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使彭家睦着迷。他常常趴在河边,把头伸出来,观看着小鱼、小虾们怎样“吃饭”、“散步”、“睡觉”。有时,他从花园里挖来蚯蚓,挂在渔钩上钓鱼、钓蟛蜞(蟛蜞,螃蟹的一种,体小,生长在水边。),钓着了,马上三步并成两步,跑到“阿大”跟前要她放在锅里烧。

自从哥哥给家睦做了一副“弹叉”(广东话,即弹弓)之后,彭加睦又对鸟儿发生了莫大的兴趣。他常常屏着呼吸,等候小鸟的光临。最初,他总是没有打中,眼巴巴看着鸟儿飞走了——他的性子太急了,没等小鸟停稳就射出了石子。后来,他沉住了气,瞄了又瞄,总算打中了一只小鸟,那股高兴劲就不用提了,连连欢呼“胜利了”,“胜利了”。

有一次,“阿大”给家睦猜谜:“树上有十只小鸟,用弹叉打中了一只,还剩几只?”

家睦扳一下指头,很快就回答:“还剩九只!”

自从学会了用弹叉打鸟之后,家睦明白了:“树上的鸟等于零——全吓跑了!”

彭家睦也喜欢捞鱼虫,养金鱼。看着黑色的鱼变成红艳艳的,单尾的变成四叉尾的,他感到有趣极了。

本来,彭家睦听别人说,被毒蛇咬了之后,走不到七步就会倒下去,使他对毒蛇有点儿害怕。有一次,彭家睦吃一盆炒菜,觉得味道格外鲜美,一问才知道那菜竟是蛇肉!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跑去看人家剖蛇、炒蛇。从此之后,他对蛇也不怎么怕了。他曾抓住一只四脚蛇,用小刀把它剖开。他一边剖,一边对小伙伴们说:“你认识了它,就不怕它了!”后来,他还学会了捉蛇、剖蛇。

彭家睦的手很灵巧,他糊的风筝能够高高地在蓝天中飘荡,样子也很漂亮,有的小伙伴做的风筝飞不上天,就来请他帮助做,他总是很乐意助人的。

彭家睦还练就了一套跳绳技术。一跳起来,绳子呼呼直响,一口气跳两三百下。

至于那后山,虽然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但在彭家睦小小的心灵中却是一座高峰。他常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向山顶攀登。谁捷足先登,谁就是冠军。彭家睦虽然很少夺得冠军,但是每一次他都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顶,从不半途而废。

就这样,彭家睦从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爱上了小动物,爱上了花花草草,变得心灵手巧。

就这样,彭家睦瘦削的身体在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变得瘦而不弱,瘦而无病。

◆“读书味道长”

1932年,彭家睦七岁了,“阿大”送他到村里的私塾读书。一个潦倒的老秀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在私塾里,彭家睦开始念这样颇有趣的课文:

摇,摇,摇,

到卖鱼桥,

买条鱼来烧,

头未熟,

尾巴焦,

落在锅里吱吱叫,

跳三跳,

还是跳到卖鱼桥。

彭家睦颇为用功,一回到家里就头晃脑地大声背诵“摇,摇,摇”,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了。这些通俗而有趣的课文,使他从小对文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村里的私塾只有一、二年级,1933年,彭家睦考上了广东省佛山市私立有恒小学,要到那里念三年级。那时候,彭家睦才八岁,要离乡背井,到佛山住校,“爸”和“阿大”都很不放心。可是,彭家睦倒满不在乎,他很想到远处去,到新的环境中去。就这样,他八岁就离家,开始独立生活。

“阿大”时时惦记着这个早产的小儿子,连做梦都梦见他。每隔十天、半个月。“阿大”总是托熟人去佛山看看彭家睦,给他带去一点好吃的东西。

有一次,熟人回来了,笑眯眯地掏出一张纸给“阿大”看。“阿大”不识字,经别人解释,这才明白因为彭家睦成绩优秀,老师亲笔题字奖励他。纸上写着:

赠家睦学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