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知青在缅甸-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革命的激情使老人也犯下年轻的错误,更何况他们…这些心怀世界勇于牺牲的世界革命中心的革命青年……生命往往无法预测,当这几千名20岁上下的中国知青在浓黑的夜色中偷偷越过国境线,怀着崇高的理想奔向彼国枪声和树木一样密集的丛林时,一个个惨痛而悲壮的故事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就在身边,中国知青中涌动着革命的烈焰……
    ●夜色中,他们头顶星光,潜往战地……
    ●血污抹去,是她恋人的脸庞……
    ●他的梦中女神,不再纯真……
    ●缅共高级将领中的中国知青
    ●活下来的,不同的结局
    ●多余的话
    中国知青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动荡的年代把他们的青春一卷而去,留下的只是创伤、磨难、迷茫和痛苦的回忆。人生的苦难和挫折似乎过于偏爱他们了,他们的经历就是一部历史。
    当北大荒的知青从黑土地满身创痍地归来后,世人为之震惊、为之流泪。然而,在遥远的云南边陲,中缅边境上,更有一群拥抱战神的孩子们被炽热的理想和信仰所驱使,他们义无返顾地钻入密林、扑向战火,参加到缅共反政府的武装斗争中。他们是轰轰烈烈的,没有任何一地的中国知青像他们那样拿起武器在枪林弹雨中成为真正的杀敌战士。然而他们又是默默无闻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无踪可寻,死于何次战役的何时何地,或是流落何方已无人知晓,归来的人无言地回到内地,不愿向任何人谈起那段丛林中战斗的日子。
    我们直觉地感到那热带雨林中隐藏的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故事,它的惨烈悲壮足以吞没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我们有义务把它揭示出来让人们看到这世界上曾发生的我们不知到的一切。
    然而采访却是艰难的。我们来到当年知青驻扎的云南边境某县,20多年的时光洗涤了一切关于旧日的痕迹,边城的居民们大多在边境线上做着各种生意,漂泊无定,难以说出20多年前的往事。
    城外是一片农田,这就是当年军垦农场所在地。故地重游,也许能够寻到一些线索吧!果然,在附近山谷的木屋里,我们遇到几位老人,不经意地问起关于农场的事,老人们脸上忽然露出难以言喻的神情。我们讲明了来意,沉默许久,一位老人用颤抖的手从床铺下取出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发黄的照片,上面写着“××农场二连全体战士留影,一九六八年”,陈年的旧照却无法掩盖年轻人喷薄的青春活力,他们也就十八九岁吧,灿烂的笑脸,清澈的眼睛,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进热情;破旧的军装,胸前灿烂的毛主席像章,人手一册的红宝书把我们拉回到那狂热的年代。
    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再度询问,才知道几位老人是当年军垦农场的复员军人,是他们迎来第一批中缅边境的知青,教他们干农活种甘蔗,又是他们在夜色中目送知青们进入枪声隐隐的密林,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也是他们,把从前线抬回的已经死去的年轻人亲手掩埋。
    后山是一片荒地。不经老人指点,我们永远不会想到这里埋的都是饮弹而亡的中国知青。当时许多人参加了缅共的队伍,在边境线上作战,伤员经常抬到中国医院进行救治,不少没救活被埋在这片荒地了,农场的复员军人认得自己连里知青面孔,就把他们埋在一起,然而却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于是这里都是一些无碑的坟墓。
    从老人们的回忆里,我们终于约略勾勒出中缅边境上知青们的形象。从老人那里得到地址,我们又到四川、北京、广东寻访当年参加过战斗后辗转回到内地的一些知青。重诉往事对他们。
    ●战争就在身边,中国知青中涌动着革命的烈焰……
    60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后,露出的并不是明净的天空,冷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而在东南亚的热带丛林里,战火弥漫。作为东南亚一支实力较强的共产党力量…缅共,从1948年3月就转入地下,开始了和政府军长达数十年的武装斗争,枪声起伏在中缅边境彼侧丛林密布的克钦帮和单帮一带。坚定的共产党人坚守着“赢得战争,夺取政权”的信条,在北部和东北部的山区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但是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和国际反共气焰的日益嚣张,直到1965年,缅共的领导者们所期望的革命高潮依然迟迟未到,他们所控制的只是靠近中缅边境的约1万平方公里地区,是人烟稀少的克钦族、掸族聚居地。当这些瘦削疲惫的军人们透过热带雨林繁密枝叶间的空隙仰望太阳时,心中总渴望着轰轰烈烈的革命和胜利。
    就在和缅甸毗邻的中国国土上,正在进行的是另外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那是一个充满标语口号的红海洋,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成百万成千万的知识青年自发地豪情万丈地涌向全国各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凝聚着整整一代人悲欢血泪和青春的历史剧从此拉开序幕。而最感人至深也最鲜为人知的当属当时云南中缅边境的万名知青,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怀者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热情越过边境,加入到缅共的反政府武装斗争中经过了真正的血与火的洗礼,把缅甸本已趋停滞的革命推向了高潮,他们用青春,用汗,用泪,用血祭奠了那片万物滋生的肥沃土地。
    1967年末,云南某县的军垦农场一反往日的平静与冷清,常年往来与边境线上的边民惊诧地看到一辆辆军用卡车驶进农场,车上满载的是有着不同与他们健康肤体的白净脸庞和好奇眼睛的年轻人,他们就是第一批来到中缅边境的知识青年。
    从北京,从上海,从成都,从革命已经如火如茶的内地大城市一路南行,这些不满20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兴奋,潮湿而泥泞的雨林,闷热得令人窒息的满是蚊虫的浑浊空气,衣衫褴褛的贫苦边民,更坚定了他们和贫下中农结合,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许多人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抄下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这里不时能听到边境那边传来的隆隆炮声,那是真正的战争啊!他们中的一些人参加过武斗,摸国枪,并常以次自豪,更多的人对战争只是充满了一种遥远的憧憬,他们从小就万分崇敬的那些先烈们的故事不都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吗?面对敌人的严刑与刺刀大义凛然,最后昂首走向刑场。每一次他们都会为之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北京知青小雯在看完电影《卓娅》后,曾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话:“一个真正革命者的人格只有在战火洗礼中,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才能最终实现。”当在一次讨论中她用颤抖的声音读出了这句话后,一时成为同学们相互传抄的警句。然而这些都还是在远离战火的北京发生的。如今,脚下的土地已是留有弹坑痕迹的祖国边陲,而几十公里乃至几公里之外,天天重复上演的正是为之激动为之流泪的战争影片的激烈镜头,到处充斥的是生与死的交替,有尸体,有鲜血,有枪声,他们所渴望的关于战争的一切奇迹般的推到他们面前。
    初到农场的那一夜,住在简陋的营房中,小雯和她的三个室友彻夜难眠,她们谈自己所崇拜的英雄人物…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卓娅、舒拉,她们甚至能一起背诵出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广为流传的名言,她们竟相讲着那些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动人故事,在黑暗中悄悄流泪。“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群山侧耳听……”不知是谁轻轻唱起来,于是一首接一首,从《解放区的天》到《南泥湾》,从《国际歌》到《东方红》,直到嗓子都有些嘶哑了,最后她们都不说话了,但仍然睁大了眼睛,凝神倾听窗外隐隐的炮声,怎么能睡得着呢?崭新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就要开始了。
    那一夜,在军垦农场的几百个营房里,重复发生的都是同样的情景。几个月后,到1968年,一批又一批的知青又陆续来到中缅边境沿线的各军垦农场,共计一万人左右,在中国汹涌的上山下乡的大军中,他们的人数并不算多,然而正是他们演义了一个个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战争故事。
    这些知青的到来为多年在繁密丛林的遮蔽下变得异常原始闭塞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人群中开始流传起昂扬的歌声和外界革命的新消息。白天他们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种甘蔗。亚热带炙人的烈日和成群的毒蚊虫侵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