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4-长沙方歌括-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 
四两 
歌曰 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须去桂。术加四两有神功。(身重 
痛不能转侧。风湿病也。前方治风胜于湿。此方治湿胜于风。) 
蔚按。师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之邪盛也。湿淫于中。 
无 
方主桂枝。为风胜于湿。风为天之阳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术。为湿胜于风。 
湿为地之阴邪。主白术之苦以燥之。或问苦燥之品。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阴湿 
土喜燥而恶湿。湿伤脾土。则不能输其津液以入胃。师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补中之术也。 
且湿既去而风亦无所恋而自除。经方无不面面周到也。 

卷四太阳方
甘草附子汤
属性: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此方主之。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附子(二枚 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 
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言初服之始。) 
歌曰 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宋本 
金匮玉函经,甘草、白术各三两。) 
王晋三曰。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药。风淫于表湿流关节。治宜两顾。白术、附子 
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若驱之太 
急。风去而湿仍留。反遗后患矣。 

卷四太阳方
白虎汤
属性:治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条从内 
原文。与伤寒论稍异。) 
知母(二两) 石膏(一斤 碎。绵裹。) 甘草(二两 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 阳明白虎(证)辨非难。(大热多汗。大渴饮水等为阳明证。易辨。)难在阳邪背 
恶寒。 
之间。 
蔚按。白虎汤伤寒论凡三见。太阳条治脉浮滑。厥阴条治脉滑而厥。又治三阳合病。腹 
满身 
言 
止治风寒二气也。 
柯韵伯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灼胃中。故渴 
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 
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 
于中 
连于中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煎汤入胃输脾归肺。大烦大渴可除 
矣。白虎为西方金神。所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卷四太阳方
炙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主之。 
甘草(四两 炙。)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阿胶(二两) 大 
枣(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 
三服 
歌曰 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蔚按。周禹载云。本条不言外证。寒热已罢可知。不言内证。二便自调可知。第以病久 
正气 
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阳气。而结代之脉 
乃复。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脉道也。其煮法 
用酒七升 
结代者用此方以复之。非谓脉脱者以此方救之也。学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误危证。推之孙 
真人制生脉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医相沿。贻害岂浅鲜哉。 
男元犀按。此证必缘发汗过多所致。汗为心液。心液伤则血虚不能养心。故心动悸。心 
液 

卷五阳明方
大承气汤
属性:治阳明病大实大满。大便不通。腹痛大热。其脉沉实者。此方主之。(此内台方 
与伤寒论大同小异。) 
芒硝(三合 内台方。三两) 大黄(四两 酒洗。) 枳实(五枚 炙。) 浓朴(半 
斤去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 
上微 
歌曰 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朴枳先熬黄后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气汤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读仲景书者方知其妙。俗医以滋润之脂麻油、当归、 
火 
真阴不复。往往死于粪出之后。于是咸相戒曰。润肠之品。且能杀人。而大承气汤。更无论 
矣。甚矣哉。大承气汤之功用。尽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张隐庵曰。伤寒六经。止阳明少阴有急下证。盖阳明秉悍热之气。少阴为君火之化。在 
阳明 
在 
鲜有能生之。且予尝闻之曰。痞满燥实坚五证皆备。然后可下。噫。当下者。全不在此五证 

卷五阳明方
小承气汤
属性: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此方主之。(内台方。原文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 
之。 
歌曰 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气俱阳明之正方。调胃承气。其方已载于太阳篇。故不复列。伤寒论云。 
阳 
也。胃络上通于心。阳明之燥火与少阴之君火相合。故心烦。可与此汤。解见太阳本方下。 
至于大承气。取急下之义。阳明谵语潮热。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阳并病潮热。及阳明下 
后心中懊 而烦。胃有燥屎。及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及少阴 
证口燥咽干。或自利清水色纯青等证。俾奏功于顷刻。小承气取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之义。 
阳明病热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与此汤转矢气者。可与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气者 
不与。及太阳病吐下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伤。论中逐条俱有深义。 
张令韶云。胃与大肠小肠交相贯通者也。胃接小肠。小肠接大肠。胃主消磨水谷。化其精微 
。内灌溉于脏腑。外充溢于皮毛。其糟粕下入于小肠。小肠受其糟粕复加运化。传入于大肠 
。大肠方变化传道于直肠而出。故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是大承气者。所以通泄大肠而上承热气者也。故用朴实以去留滞。大黄以涤腐秽 
。芒硝上承热气。小承气者。所以通泄小肠而上承胃气者也。故曰微和胃气。是承制胃府太 
过之气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气者以此。若调胃承气。乃调和胃气而上承君火之热者也。 
以未成糟粕。故无用枳、朴之消留滞。此三承气之义也。承者制也。谓制其太过之气也。故 
曰。亢则害承乃制。 
柯韵伯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 
因 
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 
和胃气也。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枳、朴取五升。内大黄再 
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 
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 
煎法不同。此可见微和之义也。 
按张宪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无专成之义。天尊地卑。一形气也。形统于气。故地统 
于天 
化糟粕。运精微。而成传化之府。岂专以块然之形亦惟承此干行不息之气耳。汤名承气。确 
有取义。非取顺气之义也。宪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着伤寒类疏。未刊行世。宪公讳孝培。 
古吴人也。 

卷五阳明方
猪苓汤
属性: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者主之。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阿胶(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煮好去渣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述 此汤与五苓之用。有天渊之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