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就是圣者止灭生命的状态,不仅形体朽灭,而且精神也止灭,所谓灰身灭智即为涅槃。慧远虽然也是以无生为涅槃,但进入涅槃所灭的只是形体生命,至于神明则不灭。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写道: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
  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
  ……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
  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
  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
  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
  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
  在慧远看来,在人的生命现象中存在着一个不变的神明,人的死亡只是表现为形体的变灭,而神明不灭,神可传异形,犹火之能传异薪。世间的生命现象、六道轮回的根源在于情识,“情为化之母”。而神则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根基,“神为情之根”。神是可以离开情化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所谓涅槃,即是指神明摆脱情识的干扰,达到不可知、无境可对的、冥然独存的状态。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宣称,他的以神不灭为基础的涅槃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他说:
  庄子发玄音于《大宗》说:“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
  死。”又,以生为人羁,死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
  无生为反本者也。文子称黄帝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
  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庄子亦曰:“持犯人之形,而犹喜
  之。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此所谓知生不尽于一
  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
  在这里,慧远引庄子等道家言论来说明无生反本、神明不灭之涅槃观。说明他对神明及涅槃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慧远看来,道家讲“无死”,佛家讲“无生”,究其实,都是指返神明之本,使之不受形体躯壳之束缚。当然,中国古代道家在讲“神不化”时,并没有构筑印度佛教那样复杂的轮回解脱观,但却表明了“神”的实在性与恒常性。而慧远所看重的正是这一观念。慧远不仅吸纳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神明不灭论,而且也结合神明不灭建构了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他在《明报应论》中说:
  夫因缘之所感,变化之所生,岂不由其道哉!无明为
  惑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
  吝,唯此之动。无明隐其照,故情想凝滞于外物;贪爱流
  其性,故四大结而成形。形结则彼我有封,情滞则善恶有
  主。有封于彼我,则私其身而身不忘;有主于善恶,则恋
  其生而生不绝。……是故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
  殃自至,罪成则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
  无明、贪爱乃是生命轮回之根由,情识妄想执著于外物,贪爱造业而使四大结成生命形体。生命形体所具善恶由自我情识所造,有善有恶才会受到祸福报应而导致生生不绝。而造作善恶、承受报应的主体乃是情识,而情识迷滞由心而生,所以也可以说心才是轮回报应主体。慧远在《三报论》中就说:“受之无主,必由于心。”
  慧远又说,“神为情之根”,情乃经验心,神乃超验心。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在情识所造业力影响下结成形体,“以为神宅”。四大由情识结成形体,故形体有知,不同于无情草木。而神居形体之宅,神、情、形组成一有生命的存在。所以,“神形虽殊,相与而化,内外减异,浑为一体”。若能去除宅心情识之迷滞,做到“情无所系,,,则“迷情既释”,可返神明之本,本存则不顺化,“不顺化以求宗”,则可冥神绝境,获证涅槃。由此可知,神明是解脱的精神性根据,人生解脱的目标即在于去除情识之累,反求神明之本,证得泥洹。
  三、神道无方,触象而寄
  慧远的神明不灭学说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另一方面也受到小乘犊子部“补特伽罗”思想影响。犊子部是印度小乘佛教中主张“有我论”的学派。在意远以前,属于犊子部系统的贤胄部的《三法度论》已被译成汉文。慧远隐居庐山期间,延请厨宾沙门僧伽提婆重译此论,定名为《三法度论》,慧远本人还为之作序。《三法度论》就提倡有“不可说者,受、过去、灭施设”,论证的就是“补特伽罗”我,它的特点是与五蕴不即不离,是不可说的。施设我的作用在于:“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唐朝法相唯识宗学者窥机解释犊子部的补特伽罗我说:此我实有,但又既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然与五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是说无离即蕴离蕴我,不同于外道所计我(或即蕴是我,或离蕴是我)。此我不可说,不可以形量计,成佛之时,此我常在。正因为它非即蕴非离蕴,所以“依蕴处界假施设名”。
  犊子部的“补特伽罗”我显然与慧远对神明的理解有相通之处,是慧远涅槃解脱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慧远用以论证神不灭的薪火之喻,讲的就是神借形传,非即形也不离形。形体的续生轮回,取决于业力情识,一旦业力情识断灭,形则不续生,而神不受形牵,则可冥神绝境,获得涅槃。就是说,待成佛时,神明常在。
  原始佛教是主张无我的,犊子部主张补特伽罗我是否就一定违背了佛陀的创教宗旨?佛陀提出无我论,主要是反对外道婆罗门教的离五蕴实有我的主张,认为我不离五蕴,是于五蕴上的假施设我,五蕴无常,所以并不存在不变的实有我。但是,《杂阿含经》也正面提到“我”,说这种“我”“非天……非龙乃至人非人……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究竟生死际,故名为佛陀”。这种“我”显然是不同于外道所计我,而是解脱真我,即名为佛。同时,这种真我又不是离五蕴而有,而是寄托于五蕴中,待烦恼断灭,真我显现而成为佛。这样说来,犊子部所说非即蕴非离蕴我,乃至成佛此我常在,似乎也不是完全违背佛陀无我之说。由此,慧远受犊子部影响而提出的神明不灭论,也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完全违背了佛教无我的解脱论宗旨。
  慧远的不灭的神明如果代之以佛教的术语,当是指法身。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就指出:“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实则神明不灭,愚智同禀,神之传于形,犹火之传异薪。”“至若体极之圣,绝于万化之表,妙尽有无之境,不疾而速,遂感而应。是以凡圣同具不灭之神。”可见,所谓不灭之神明,实际上与法身是同一的。在众生曰神明,在圣人曰法身。众生由业力情识而受形,受六道轮回之苦,而神受情牵,形为桎梏。一旦断灭情识业力,则法身显现,成就佛果。
  可见,慧远之神明不灭之说,实通于佛教中的佛性本有之说。《大般涅槃经》就有众生本有佛性(法身)之说,众生若断无明烦恼,则佛性显现而为法身。后来的中国《大乘起信论》也讲众生本有本觉真如,真如本觉心受无明的驱使,沉沦于生死轮回。一旦断无明,则真如本觉显现,成就佛果。慧远之时,中国尚未流行《大般涅槃经》,更未造出《大乘起信论》。他的神明(法身)不灭之说,实与佛理暗合。这一方面是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犊子部的补特伽罗我的启发,是对中印哲学思想的一次融合。
  这里有一点须待说明,慧远冥神绝境为涅槃之说,是否就是指完全断灭形体,脱离世间而处于神明白存的状态而成就解脱?也就是说,慧远的涅槃解脱论是不是主张离生死而得涅槃?《鸠摩罗什法师大义章》记载了慧远的一段话:
  天形莫善于诸根,致用莫妙于神通。……四大既形,
  开以五根,五根在用,广以神通。神通既广,随感而应。
  ……若法身独运,不疾而速。至于会应,群粗必先假器。
  假器之大,莫大于神通。故经称如来有诸通慧,通慧则是
  一切智海,此乃万流之宗会,法身祥云之所出,运化之功,
  功由于兹。不其然乎!不其然乎!若神通乘众器以致
  用,用尽敌无器不乘。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