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实用经络美容一-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针灸
  (一)毫针法
  1、进针手法  
  进针时,左手应按压在穴位周围的皮肤上,这样既可固定穴位,减轻疼痛,又可以挟持毫针,使针身挺直,易于进针。
      
  (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指甲,垂直切压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贴指甲边缘,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将针刺入应达到的深度(图24)。短针时多用,大部分体穴用这种方法。
  (2)夹持进针法:先用酒精棉球裹住针尖,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图25)。此法在肌肉丰厚的部位,需要长针时应用。
  (3)提捏进针法:左手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图26)。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表部位(如面部)。
  (4)舒张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旁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图27)。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如腹部)。
  2、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穴位,适用于人体的大部分的穴位,尤其肌肉丰厚的部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穴位,适用于皮肉较浅、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部位或骨骼边缘的穴位。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刺入穴位。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头、胸、胁肋部。
  3、行针手法
  (1)提插: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上提下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的,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的,刺激量就小。
  (2)捻转: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捻转幅度大频率快的,刺激量就大;捻转幅度频率慢的,刺激量就小。
  针刺手法除了最基本的提插捻转外,常用的辅助手法有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刮柄法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针身,使针固定,右手拇指抵住针尾,用食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以增强针感。弹针法是以手指轻弹针柄。震颤法是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
  (3)得气: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患者所感到的酸、麻、重、胀,操作者则有针下沉紧,如鱼吞钩之感。得气是经络气血对治疗的应答反应,是补虚泄实,调整气血的基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如果行针时,医者针下松、虚、穴、滑,这是气未至的表现(不得气),可能与下列因素菜关:
  ①体质虚弱;
  ②精神抑郁消沉;
  ③取穴不准;
  ④进针、行针角度不正确;
  ⑤患者体位不当;
  ⑥气候寒冷、潮湿,令人不适。如果属于体质虚弱,则可以采取留针、温灸、按摩、提插捻转等方法激发经气。
  4、针刺的补泻  主要针刺补泻手法见表7。
  表7  主要针刺补泻手法简表
  补泻名称                     补  法                      
     泻  法
  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
  幅度小,频率慢                         幅度大,频率快
  捻转补泻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
  较 轻                    
  较 重
  疾徐补泻      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             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
  开阖补泻      出针后揉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孔
  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顺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
  经而刺 经而刺
  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5、留针与出针  进针行针后,将针留置穴位不动,以加强针感,留针时间多为10~20分钟。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出完针后,应检查针具的数量,以免遗漏,造成事故。
  6、注意事项
  (1)过度饥饿、疲劳、紧张者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强刺激,可采取卧位。
  (2)经常检查针具,剔除生锈、变钝、带钩的针具。
  (3)有皮肤瘢痕、肿瘤、溃疡、感染的部位不宜针刺。
  (4)妊娠期、月经期不宜针刺入腹部、腰骶部腧穴。
 失眠
 一、主要表现
 失眠是指至少连续3周以上不能经常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轻者就寝之后难以入睡,或是补救时醒,或补救后易醒,醒后难以再补救,甚至彻底不眠。失眠对形神美容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美容问题,比如精神委靡,目光暗淡,脱发,皮肤晦暗无光泽,面容憔悴,黑眼圈,眼袋等均和失眠关系非常密切。良好的睡眠是皮肤美容,精神焕发的基本条件,形神美容都要靠睡眠来调整。
 二、病因病机
 1、西医认为  
失眠有心理性的;有伴发于精神疾病的,有因药物或酒精引起的,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的。
 2、中医认为  
 本病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心肝心旺,扰动心神;或心胆气虚,善惊易恐,神魂不安,或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血不养神;或肾阴不足,心火内炽,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肝阳偏盛,相火扰动君火;或饮食不节,宿滞痰火,胃不和则卧不安。
 三、辨证施治
 (一)心脾两虚型
 1、主要证候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饮食无味,四肢倦怠,精神疲惫,舌质淡,脉细弱。
 2、经络治疗
 毫针:脾俞、心俞、神门、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针行补法。可以配合艾灸。
 穴位注射:脾俞、心俞、足三里。用丹参注射液2~4ml,每次取2~3穴。进外地得气抽无回血后,每穴注入1~2ml,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皮肤针:胸椎5~12两侧两傍晚、腰骶部、小腿内侧、足三里、神门、内关、中脘。用皮肤针轻轻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条件许可下,宜在晚上睡觉前1~2个小时给予治疗。
 耳针:皮质下、交感、心、脾、神门。
 刮痧:大椎、大杼、膏肩俞、神堂。配穴: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申脉。按摩:安神法(见前自我保健美容按摩),头部,脚部,下肢脾经,上肢心经。
 艾灸:百会。于每昨睡前用艾卷在百会穴悬灸10~15分钟,阴虚者不宜。
 3、常用方药
 归脾汤加减:酸枣仁15克,知母10克,茯苓10克,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白术30克,党参15克,远志3克,甘草3克。
 中成药:归脾丸。
 外用剂:丹参、白芍、夜交藤各15克,朱砂8克,酸枣仁、远志各10克。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临睡前取药15克左右,以麻油适量调和成糊状,敷于脐中,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二)心胆气虚型
 1、主要证候  多梦易醒,胆怯心悸,倦怠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脉象弦细。
 2、经络治疗
 毫针:定神针(定神Ⅰ:印堂上0。5寸;定神Ⅱ及定神Ⅲ:两目平视,瞳孔直上,眉毛上1。5寸)、内关、神门、心俞、胆俞、大陵、丘墟。针行补法,内关、神门、心俞、胆俞可加灸。
 穴位注射:足三里、心俞、胆俞。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
 皮肤针:同“心脾两虚型”。
 耳针:皮质下、神门、心、胆。
 刮痧:同“心脾两虚型”。
 按摩:脚部、手部、头部、上肢心经、心包经、下肢胆经。
 3、常用方药
 酸枣仁汤加减: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2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6克、知母10克、党参15克、朱砂1克。
 中成药:安神定志丸。
 外用剂:珍珠层粉、紫丹参、硫磺各10克。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临睡前取本散1克,放入脐中按紧,外以胶布固定。再取药末适量,用食醋调敷于膻中、气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三)阴虚火旺型
 1、主要证候  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烦热,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2、经络治疗
 毫针:前顶、后顶、络却、内关、神门、劳宫、三阴交、太溪、太冲,每次取穴4~5个,针行平补平泻。
 皮肤针:后颈部、胸椎5~10两侧、腰骶部、内关、三阴交、太溪。
 耳针:心、肾、肝、神门。
 刮痧:腰椎1~2及其两侧,心俞,三阴交,太溪,内关,神门。
 按摩:脚部、上肢心经和心包经、下肢肾经。
 3、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