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第一韵专论针刺之当谨慎,不可造次,须辨经络阴阳、脏腑虚实而行补泻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之脉,穴出期门也,为终。周而复始循环,与滴漏天度无差,号曰斗合人统也。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络、督任两经贯串三百六十余穴,以同日度并诸络。十二经、奇经八脉、皇络、 
、横络、丝络,末取尽名。然不过一昼夜脉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 
“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背为阳,行于阴俞;腹为阴,行于阳俞,总三百六十余穴,左右胁肋合穴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三阴,从足走至腹;手三阴,从胸 
走至手,《难经》所载明矣。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顺经络而刺是谓补,逆经络而刺是谓泻。手法在人,根据经用度。 
“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 
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气血多少,已注经络,不必重论。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指弹其穴,穴下气轻、滑、慢,气未至也,勿刺,待气至方可刺也。穴下气来沉、涩而 
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至也,可留则留,可速则速。寒则留,热则速,不可失时。候气未至,或进或退,或 
按或提等,引气至方可刺也。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 
气至穴下,若鱼吞钩,若蚁奔走,或浮或沉也。 
“气未至也,似潜处幽堂之深邃。” 
穴下气不至,若虚堂无人,刺之无功,不可刺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不治。” 
气之至也,刺之即愈。气未至也,如刺绣工,徒劳人尔。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古针有九名,毫针按七星斡运璇玑,最为常用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金者,刚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气也。本形言针之为物。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斜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犹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针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针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恒所用者毫针也。按黄帝铜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只有八分为针柄,是针二 
寸四分也。按气血、经络变化无方,惟针所治。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脏之虚实。” 
脏腑要分表里、虚实、寒热,针法在斯矣。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太乙移宫之日,八风之邪。主人寒热头痛,若开辟四关,病可除也。四关者,两手、两 
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脉也。脉息见于穴下,气至可刺之,脉息不至则不均,不全则不定,穴下气分不 
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土是根基。” 
先占口鼻,呼吸匀者可刺。水土者,太溪、冲阳也。绝则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得之者生 
,失之者亡,应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挟脐旁二寸 
,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 ,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 
“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督脉起下极之俞,主肩背夹脊之病。阳跷在足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膀胱穴。阳维在膀 
胱下命门穴,与督脉皆属阳,为补泻兼治胫酸、身颤、癫痫之疾。督脉为阳脉之海。 
“阴跷、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任脉起中极之俞,上毛际曲骨俞。冲脉起气冲并足阳明至胸,散诸部中。带脉起于季胁 
下一寸八分,周回一身,与任脉同治,阴脉之海也。阴跷起于跟中。阴维起于诸阴交会处,所治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太。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列两肢(两肢当作四 
阳陵泉、阴陵泉、阳跷、阴跷,交信、交仪。五太者,相接太冲、太白、太溪、太渊、 
太陵,商丘、商阳,二间、三间,天井、肩井相根据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交平 
而百病可治也。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 
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取穴莫熟于分寸,详字意最紧。手背、足背、脊背,阳部在两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 
穴。手心、脚底、腹肚,阴之分,在筋骨 之间,以指下动脉应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取五穴者,谓如阳经用甲、丙、戊、庚、壬时,取一时,分井、荥、输、经、合,五穴 
既定 
为奇偶,三经只取一经。余同此例。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 
此言经络须要精熟,督脉、任脉,一阳一阴,在明师手指,不可造次。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日法寅、卯、辰,上为标;申、酉、戌,下为本。巳、午、未,上为标;亥、子、丑, 
下为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门、海出入之道,俞、募终始之处,五脏各有俞、募。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阴俞阴,谓之交;阳原阳,谓之会。 
“更从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 
《素问》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终于颃颡;少阳根于窍阴,结 
笼;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此谓 
三结四根。有足太阳根于复溜,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 
,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光明、天容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 
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 
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 
于天突、偏历也;手太阴根于少商,溜于太渊,注于列缺,入于迎香;手少阴根于少冲,溜 
于神门,注于通里,入于极泉;手厥阴根于中冲,溜于太陵,注于内茎,入于天池、 门也 
。按∶《素问》此篇不载后一段。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用针八法者,迎随一也,转针二也,指法三也,针头四也,虚实五也,阴阳六也,提按 
七也,呼吸八也。补虚泻实,损益在此八法。 
五门者,井、荥、输、经、合也。春刺井,夏刺荥,秋刺经,冬刺合,四季月刺输穴。 
五门一月一同一日,亦有五门同年辰例。客者,客邪也;主者,主气也。知之者,刺之无有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甲光明走乙肝,乙蠡沟走甲胆,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肠,戊丰隆走巳脾,巳公 
孙走戊胃,庚偏历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肠,壬飞扬走癸肾,癸大钟走壬膀胱,三焦与包络相为 
表里,此为十二原穴。八脉者,奇经也。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 
阳跷,是为八脉也。八会者,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阳辅,血会膈俞,骨 
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此八穴阴通八脉,相辅而用。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 
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时相配乙、丁、己、辛、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