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艺术讲座-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世纪晚期,罗马式建筑在法国达到了盛期,出现了最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观念的建筑风格。法国南部图卢兹的圣赛尔宁教堂(图60)是一座朝圣路上给香客提供食宿的“朝圣教堂”,它建在通往西班牙圣地亚哥的路线上,规模稍小,保存完好,是“朝圣路”类型的罗马式教堂的典范。圣赛尔宁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型,在十字型平面交叉点上,矗立一座五层楼高的塔楼,外观上各种几何形体有机地组合在连续的圆拱结构中,十分和谐壮观。教堂内部墙体坚厚,高直的列柱把空间分隔成许多方形小单元。回廊和圆形小教堂成为朝圣教堂不可缺少的部分,回廊上有容纳朝圣者的走道,回廊把圣坛与后殿末端的小礼拜堂分开,小教堂内用来存放“圣物”、“圣骸”,并允许朝圣者在此祈祷,瞻仰圣物。
圣赛尔宁教堂只是罗马式风格的开始,真正罗马式风格的形成以英国杜勒姆教堂为标志。

  杜勒姆教堂始建于1093年,到1130年才完成,它是英国第一座完全用石头盖顶的教堂。虽然它的设计较为简朴,但中堂体量却是圣赛尔宁教堂的三倍。中堂顶部每一开间运用了两个交叉肋拱,分割开间的是横向的尖拱。肋拱是稳定穹顶的骨架,肋拱间的天花板非常薄,减少了拱顶重量,同时,肋拱还可加强坚固性,这种肋拱的出现以杜勒姆教堂最早。交叉肋拱与尖拱的结合运用已经预示着新的哥特式风格的特点。另外,杜勒姆教堂中殿巨大的圆筒形窗间壁的装饰很有特色,与欧洲大陆的罗马式建筑显著不同。
 在意大利罗马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是托斯坎纳的比萨教堂建筑群(图61 )。它建于1063~1174年,包括大教堂、洗礼堂、钟塔和公墓四个部分,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建筑群之一。中世纪的意大利人习惯将教堂、洗礼堂、钟塔建成独立的建筑物。主教堂建于1063年,它是平面呈“巴西里卡式”长方形会堂,全长95米,纵向有四排柱子,正立面高约32米,有四层连列券柱廊作装饰。在十字交叉点上有一圆盖加顶,整个教堂规模宏大,比例匀称,结构紧凑合理。教堂正面分为五层,上面四层重叠,结构清晰,每一层立面上装饰有纤细清秀的连券柱,给人一种轻松明快的节奏感。教堂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考究,墙面用红、白两色的大理石嵌板装饰,色调明快华丽。洗礼堂位于教堂前面,其正门与教堂正门相对。平面呈圆形,直径35。4米,总高54米,立面分为三层,上两层为连列券柱廊,圆顶上矗立着施洗礼者圣约翰铜像。钟塔即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外观呈圆形,直径16米,高55米,分为8层。中间6层围以连列券柱廊,底层在墙上作连续的券拱,最顶上一层是钟楼。由于地基原因,钟塔斜得很厉害,故有“斜塔”之称。这三座建筑的形体各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和丰富的变化,但它们的构图手法十分统一,因为都应用了连列券柱廊作装饰且色彩统一。券柱廊造成的强烈的光影和虚实对比,使建筑群显得端庄、和谐、宁静。

  罗马式艺术在雕刻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公元5世纪起,大型雕刻作品逐渐消失,仅出现一些用象牙、金属等雕刻成的工艺品,建筑上有一些小块的浮雕,刻得较浅。随着罗马式建筑艺术的兴盛,作为内部重要装饰的雕刻艺术应运而生,用来装饰教堂的正门、侧柱、窗间壁、柱头、祭坛等,而过去作为教堂主要装饰的镶嵌画和壁画已位居其次。
罗马式石雕的复兴最早发生在通往圣地亚哥朝圣的路上,多分布在教堂的外部,用来吸引信徒们。雕刻艺术的兴盛,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狂热程度。

  罗马式雕刻作为建筑装饰既有对古典艺术的继承,又受到外来的非地中海艺术传统的影响,总体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性。雕刻家们以表现狱中苦难和最后的审判为主要内容,多用线刻手法塑造平面化的、夸张变形、扭曲怪诞的形象,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这些雕刻最具代表性的有法国圣赛尔宁教堂中的石版浮雕“传福音者”,作品刻画了一位立于圆拱门下的修士形象,人物形体结实,比例匀称,具有一定的立体感。雕像显然是受古典雕刻的影响。

  罗马式教堂正立面通常有一块半圆形的凹进去的空间,俗称“拱角板”,这里往往安放一块大的浮雕,一般偏爱“最后的审判”一类的主题。法国奥顿教堂的拱角板上的雕刻很有代表性。浮雕的中央是形象高大的耶稣基督,他摊开双手,在身后是一圈圣光环,四周是审判的景象。左边描绘了善者入天堂,右边,天使们正忙碌着衡量人们的善恶轻重,把他们赶入地狱;浮雕下部是复活的人们。整个雕刻人物被变形拉长,头部细小,形象奇特,表情怪异,弥漫着恐怖的气息。它不像古典艺术那样模仿自然,而是强调宗教情感和想像,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与表现幻想、强调抒发个人激情的中世纪文学是一致的。

  罗马式美术的成就除体现在雕刻方面,在工艺品的制作和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贝约挂毯》,它是一块用毛线绣在亚麻布底上的挂毯,描画了诺曼国王征服者威廉攻打英国的故事,形象稚拙,毫无古代艺术的痕迹。这是一件难得的世俗题材的作品,约作于1070~1080年。
哥特式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样式,而轻视12~15世纪出现的建筑,认为他们是对古代文明的破坏,是一种半开化、野蛮的艺术,是蛮族哥特人所作。加之当时欧洲把“哥特人”作为蛮族的代称,于是便把12、13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艺术。事实上,这种艺术与哥特人并没有多少关系。今天“哥特式”一词已不含贬意,它是一种不比古典艺术逊色的有独特风格的中世纪艺术。显然,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与“罗马式”一样,“哥特式”这个术语开始特指建筑艺术,后来逐渐波及雕刻和绘画,它的外延扩大的过程,也就是哥特式美术的发展过程。“哥特式”建筑是欧洲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建筑,是“罗马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成就主要是教堂建筑,流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以法国为中心展开。它虽然是“罗马式”的延续,但它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12世纪以后,西欧经济进一步繁荣,城市得到了发展,人口集中,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盛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促成了新艺术倾向的出现。统治阶级对宗教越来越重视,教会成为他们统治人民的工具,人民不仅需要建造大量的民居住宅,还需要建筑更多可容纳很多人的大教堂,于是,新的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诞生,许多城市竟相兴建教堂,惟恐在规模及装饰上落后于别人,教堂成为城市繁荣富足的象征。

  哥特式建筑样式首先出现在12世纪40年代的法国重修的圣德尼教堂,它综合了不同地区罗马式教堂建造技术和风格并加以改造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然后,这种风格波及整个欧洲大陆。

  哥特式教堂一反罗马式教堂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造型,厚重的穹顶被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光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和簇柱取代。轻巧的垂直线贯满全教堂,不论墙还是尖塔都是越往上越细、越玲珑,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尖顶。整个教堂外观上高大而且充满向上的动势,这是宗教情绪的体现。当虔诚的教徒步入教堂时会感到离上帝更近了。哥特式被人们视为步入天堂的阶梯,所以后来越造越高。

  由于教堂内部近乎框架式结构,几乎没有墙面,高大的窗户取代了罗马式大面积的墙壁,因此,教堂内光线明亮了,但是,雕刻、壁画无所依附,在教堂内的装饰上,主要是窗户。他们受到拜占庭镶嵌画的启发,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户上镶嵌图画,多以“圣经”故事为主要内容。阳光透过玻璃窗,教堂内五彩斑斓,神秘莫测,教徒们仿佛真的到了宗教所宣扬的天堂。
欧洲现存的哥特式教堂十分多,著名的有德国的科隆教堂(图62)、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法国的夏特尔教堂(图63)、兰斯教堂、亚眠教堂,英国的威斯敏特教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