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1-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曾经对舜和皋陶说:当我娶涂山氏女儿的时候,辛日结婚,只在家里 

过了辛、壬、癸三天,到甲日就忙着去治水。后来生下了启,启在家里呱呱 

地啼哭,我都没有功夫去抚育他,我只想着治理水土的大事业。终于辅弼天 

子设立了五服制度,使管辖区域有了方圆50里之大,每州设立12个师,直 

到四海边缘,都普遍地设立了五长。禹治水的功劳当然不容否定,但他这样 

自我标榜,并将一切业绩归于自己,就不能认为是完全出于公心的了。禹到 

处做出一副积极进取,勤勉辛劳的姿态,实际上是力图扩展自己的影响和势 

力。舜当时是部落联盟盟主。他与禹之间的关系便应当是十分复杂和微妙的 

了。在鲧被放逐诛杀之后,禹审时度势,用极大的毅力压抑了自己的不满与 

怨恨,反而更恭谨地侍奉舜,博得了舜的欢心,被任命为司空,担负主持治 

水的重要任务。 

      《吕氏春秋·行论》中说禹在舜的左右总是迈着小步行走,甚至连大气 

都不出,以表示对舜恭敬。尽管禹未必如此奴颜婢膝,但他确实非厚实怯懦 

之辈,在影响和权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禹便敢于与舜对抗。据《史记·夏 

本记》记载,禹曾用离别妻、子,外出治水,“以故能成水土功”的业绩自 

诩,并以此回绝舜对他漫游淫乐行为的批评。禹既要利用舜的威望以扩展自 

己的势力,又要排斥异己,削弱舜的势力,从而达到取舜之权位而代之的目 

的。禹的诈谋应是卓有成效的。皋陶是舜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虽然驳斥 

过禹的言论,但终究还是被禹拉拢利用,作为主持刑罚的“士”,他曾“令 

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就是命令民众都必须以禹为榜样,假若不按 

照这个命令去做,那么就要用刑罚制裁。在舜的后期,禹的地位真可谓是一 

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禹在行动中已一步步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势力,因而“禹逼舜”的悲 

剧的发生也就成了社会发展中必然的事情了。然而,当时传统的民主推举部 

落首领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因而禹接替舜的位置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进行 


… Page 12…

了“禅让”。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博得众多部落首领的拥护,终于 

较顺利地取得了最高统治者地位,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 

的君长,确立了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出征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 

誓师词说:“不是那种无礼小子,谁敢横行称乱,野蛮愚蠢的三苗胆敢作乱, 

我要代表上天惩罚他们。因此我今天率领你们 ‘群封诸君’去讨伐三苗!” 

参加这次战争的有众多氏族部落,声势非常浩大。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 

大败,向南逃往丹水、汉水一带的崇山峻岭中去了。战争中掠夺到很多战俘, 

他们都成了军事首领的奴隶。这种掠夺战争,进一步加强了禹的地位,并促 

进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禹又沿颖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邀请夏夷 

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召开大会,这就是“涂山之会”。在这次大会中, 

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对禹的权力不以为然,因此在开会时有意迟到。禹见 

此情况大怒,下令将防风氏处死。各部落的首领见禹如此厉害,一个个胆战 

心惊,从此唯命是从。古史中所载的“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 

的就是这件事。此时,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了世袭贵族, 

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主,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 

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乃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步骤。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退位后接替其位置的人也要由部落民主推选 

出来。然而,社会在向前发展,此时的社会结构已较尧舜时期发生了比较显 

著的变化,于是禅让制也呈现出微妙状态。禹在位之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 

此举反映了禹的智谋和狡黠。皋陶是偃姓部落首领,早在舜的时期就有很高 

威望,他曾在舜和许多部落联盟首领面前高谈阔论,阐述选拔人才、治理天 

下、敬业安民的道理,并且他还是一位治理狱讼而著称的人物。禹选择皋陶 

为其继承人,便能够以此向天下表明自己是重视和真心荐举贤才的。皋陶虽 

然曾当众诘难过禹,使禹差点下不了台,但后为禹的手段所笼络,曾经“令 

民皆则禹”,因此,荐举皋陶,实际上是加强了禹自己的权力,扩大了自己 

的影响。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皋陶和禹年龄相仿。据古书记载,皋陶和禹同 

在舜帝手下任职,从言论和行为看,皋陶甚至是年长于禹。相传禹治水 13 

年,舜荐禹之后过17年去世,所以禹继位时最少也有50多岁,而禹举皋陶 

之后10年于会稽死去,据说这时禹已经是百岁之龄了。由此看来,禹选定皋 

陶为继承人时,他和皋陶均已至耄耋之年了。选择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或稍 

长的老者为继承人,这正是禹工于心计的表现。因为这样的继承人是不会对 

禹及其儿子——启构成多大威胁的。 

     果然,皋陶被荐举之后不久即死去,禹又举荐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 

虽然伯益是法定继承人,但多数部落首领都向启表示效忠。他们说:“我们 

忠于启,因为他是禹王的儿子。” 

     为什么人们拥戴启而不信服伯益呢?这应当归功于禹的精心安排。原来 

随着禹王王位的巩固,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不应该落入他 

人之手,而应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首领会 

议上大家又一致推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禹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 

答应了。为此事,禹好多天都没有睡好觉。后来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顺利继 

承舜的权力,一是当年治水有功,二是舜选定自己继位之后,就把治理天下 

的大权全都交给了自己。如果我也效法当年舜的做法,将来的大权肯定会落 


… Page 13…

入伯益手中。我为何不把治理国家的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而只给伯益一个 

继承人的空名呢?于是,禹就这样做了。果然,过了几年,他的儿子启由于 

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高了起来。而伯益虽然是 

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就连他过去办的好事,人们也渐渐忘了。这样, 

禹一方面树立自已和族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又通过举荐耄耋之年的皋陶,故 

意延宕其后继者伯益开始佐政的时间,造成伯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的 

事实。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即为启的继承权位铺平了道路。所以战国时有人便 

认为“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禅让制度是上古时代权力结构演变的过渡形态。开始的时候,氏族、部 

落联盟的首领都是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他们受到广泛的尊敬、信赖。当时许 

多重大事情都必须由议事会与民众大会集体讨论决定。后来,各级首领的权 

力日益增长,他们在传递权力的时候不再满足于民主的、集体的决定,而是 

竭力寻找一种形式,既能有民主色彩,又可以贯彻自己的意志。这样的形式 

终于在尧时期被发明出来。那就是“禅让”。在禅让制度下,旧的民主传统 

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尧舜之际禅让过程中,“四岳”的意见有举足轻重 

的影响就是一个明证。然而,部落联盟首领的个人意志毕竟在禅让制度中占 

了主导地位。如果说尧、舜时个人意志在禅让中尚未表现得十分明显的话, 

那么到了禹的时期,情况就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禹先荐举皋陶,后举伯 

益,都是由他自己所决定的,尚未见到史料可以说明这些是由部落联盟其它 

首领讨论提名的结果。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不断强化,和这 

种趋势相适应,世袭制的出现是有着必然性质。禅让制就是世袭制的准备阶 

段,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它是连接原始社会民主制与世袭制的枢纽。 

     禹运用自己的手腕与权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