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朱进忠中医的医案-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患者仍不断以热毛巾熨之不止,其肿迅速延及腹股沟部,且疼痛难忍,寒热。邀余诊视。审其脉证之后,云:热毒之证岂能以热熨之法治之,若再以火助火,火毒攻心则难治。嘱其速以冷水毛巾熨洗之。约6小时,家属来告云:自从以冷水毛巾频频熨之之后,小腿、大腿肿痛已基本消退,足部肿痛亦大部消散。
      因思亡兄曾告诫说:凡见火毒炽盛之痈肿,疔毒,均宜用冷水熨洗,不宜用热毛巾、热水袋熨洗,否则火毒更甚,而病难愈。
     
      疖
      本家外孙刘××,男,19岁。20多天来,项部反复出现疖肿,此起彼伏,疼痛难忍,其大者如枣,小者如杏核、黄豆。频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因思先父曾以放血法治疔毒疮疡,某医曾以放血法治瘰疬。乃据经取穴,以三棱针刺委中疏散磅胱经之热毒,岂知放血5分钟后,疼痛即减,次日疼痛全失,3日后即完全消退而愈。次年,上症又复发,但较前明显减少,又以上法,一次即愈。
     
      脱疽
      脉管炎的治疗,近年来有很多报道。有用温阳取效者,有用活血逐瘀取效者,有用养阴解毒取效者,但由于拘于一法或数法,不去辨别脏腑经络,致使轻浅者愈,复杂者不治。例如:赵××,男,成。右足脉管炎一年多,诸医用温阳通经活血法治疗不效。于三月间发生右足无名趾、小趾坏死,手术截趾后二个月新的肉芽一直不见生长,小腿和右足疼痛,前医遍用养阴解毒、温阳活血等方均不见效。视其神色,颜面呈抑郁之色,时时叹气;审其病位处于少阳胆经,脉见沉弦。乃拟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青皮各10克,干姜3克,薄荷3克。连服1周,腿、足疼痛竟然好转,新的肉芽开始生长,20剂后而愈。医云:诸书未列逍遥散能治脉管炎,而你用之反效者,何也?余曰: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逍遥散者,肝胆经药也,所以取效者,在于经络之用药恰当尔。又如:康××,男:左下肢脉管炎,拇趾,小趾坏死变黑,疼痛昼夜不止,尤以夜间为甚9个多月。审其大趾从甲根到趾尖均变黑色,小趾甲沟外侧大部变黑。眼中药数百剂不效,某院建议手术切除,因其惧怕术后丧失劳动能力而不得已来太原治疗。细审其脉虚大滑数,面色皓白无华,神疲乏力,食纳全废,舌苔白腻。诊为气阴俱虚。拟芪脉地黄汤:黄芪15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5克,苍术15克,丹皮10克,肉苁蓉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服药15剂后,疼痛大减,拇趾、小趾坏死明显改善。继服15剂,坏死部位已恢复正常,疼痛消失。为促使其更快恢复,加刘寄奴12克,继服15剂后,小趾外侧又发现约黄豆大部位变为黑紫色,疼痛隐隐而作,乃去刘寄奴,20剂后诸证消失。医云:刘寄奴乃活血逐瘀之剂,加之则病剧,去之则病减何也?答云:脉证俱虚当予补益,此证久用克伐,正气不支,虽刘寄奴之微予祛邪,亦可使病情加重耳。
      
      肠粘连
      阑尾炎术后肠粘连,古代医著中没有这一名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开展,才逐步被广大中医同道所认识。
      从许多临床报道来看,一般都认为是瘀血所引起,但是由于不注意脏腑经络和寒热的多少,又往往事倍功半。例如:姜××,女,成。阑尾术后右少腹经常疼痛,走路或跑步,跳跃时疼痛加重。某院诊为肠粘连。经用胎盘组织液,中药祛瘀活血之剂不减。余拘于活血逐瘀之见,复与活血之剂,疼痛更甚。仔细追问,少腹疼痛而冷,乃予少腹逐瘀汤原方递人,2剂后疼痛不但未减,反而出现心悸心烦,头晕失眠,易怒喜哭。复察其脉沉而弦,痛在少腹右侧,乃改予逍遥散加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9克,丹参15克,栀子9克,干姜4克,甘草6克,薄荷3克。4剂诸证俱减,疼痛消失;又进7剂,虽跑、跳等剧烈活动,疼痛亦不发作。
      寒热夹杂者,必须注意寒热多少的比例关系和脏腑、经络,否则往往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诸书多认为感染湿毒,气血瘀滞,脉络失和昕致,故急性期多以清热利湿解毒,佐以化痰通络,然验之临床,下肢者多效,其他部位者则效果甚微。反复验证,多因脏腑、经络不分耳。曾治患者王××,男,63岁。2个月前,突然低热,右胸胁部疼痛,按之有一条索状物,长10厘米左右。急请某院外科治之。诊为血栓性静脉炎。先后用抗生素治疗40多天,中药清热解毒、利湿通络等十几剂无明显效果。审其脉证,除以上症状外,神色尚佳,舌苔黄腻,脉弦滑。综合脉证,知其治则尚称合拍,但经络脏腑未合拍耳。因拟疏肝化痰,宽胸解毒。处方:柴胡15克,半夏15克,瓜蒌40克,苏木6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青皮10克,橘叶10克,夏枯草30克。服药2剂,未见进退,并出现夜间牙痛。综合其证,因思夜间牙痛,乃阴虚火旺。拟上方加元参30克,药进6剂,其痛大减,再加当归之人血活血,继服12剂愈。
     
      乳痈
      曾治患者张××,女,22岁。猝然乳房肿痛。医诊为乳腺炎。急以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治之,并嘱其用热水袋敷之。治疗两天,非但不效,反见肿痛加剧,寒热,恶心,体温39℃。邀余治之。审其患侧乳房红肿灼热有烙手之感,急嘱其改热敷为冷敷,以冷水毛巾频频敷之,稍热即易冷毛巾,2小时内,前后改换毛巾达40次左右,疼痛、肿胀、寒热均大减,体温38.2℃,嘱其继服上药而愈。
      患者耿××,女,成。左侧乳房肿痛,寒战高热十几天。医以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辈,银花、连翘、蒲公英、草河年、夏枯草、黄芩、黄连等大剂不效。审之,体温39.8℃,乳房红肿疼痛,按之有波动感,脉弦滑数。综合脉证,云:肝气郁结,痰热不化,经络阻塞,营气壅滞,热腐为痈耳。治宜解毒消痈,化痰散结,理气活血。处方:柴胡21克,青皮15克,赤芍15克,橘叶15克,瓜蒌60克,桔梗30克,枳壳15克,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1剂,疼痛、发热均大减;2剂后,发热消失,肿痛大减;继服10剂而愈。一实习学生云:清热解毒乃消痈之正法,何故不效?答云:郁结之气不解耳。郁不解,邪毒壅滞更甚,仅予解毒,其毒难解耳。
     
      鹅掌风
      鹅掌风系一种皮科常见病,因其为皮肤病,故多主张以外用之药除之,甚至有的认为不需内治。例如《中医外科学》说:“本病不需内治。”提倡用疯油膏、红油、烟熏法,但有的患者虽频用外洗、涂擦等剂,终不见效,试于临床,内服之药常常霍然治愈。例如:患者李××,男,30岁。三年来两手掌干裂脱皮,近一年来更加严重,曾用中、西药外用久治不效。审视之,两手掌心、指缝中有米粒大之小水泡甚多,水泡破后即脱皮,此起彼伏,奇痒难忍,不脱皮处皮肤增厚,有裂隙,舌苔薄白,质嫩红,脉沉细。综合脉证,诊为血中燥热,外受风邪。为拟养血润燥,疏风散寒。祛风地黄丸加减:生地12克,熟地12克,白蒺藜9克,川牛膝9克,菟丝子9克,知母6克,黄柏6克,枸杞子6克,独活3克。1剂痒减,10剂愈。
     
      脚湿气
      脚湿气,又名臭田螺,诸书多云足阳明胃经湿火攻注而成,而用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法治之。然亦有久用其法而无效者。例如:患者刘××,女,50岁。足心、足跟外侧、趾趾之间皮肤增厚发痒两年多,今年入夏以来逐渐加重。某院诊为脚癣。先用西药外涂无效,继用中药外洗、外搽而湿烂加重。审其足掌部全部湿烂,足背红肿,极臭,足心热痛,不能走路,舌淡苔白,脉沉细尺弱。先予三妙汤加减、萆薢渗湿汤加减7天,肿痛、湿烂更甚。因思病虽湿热者多,然本病久用渗湿清热无效,而久用渗湿清热阳气被伐,再予攻伐则正气不支而湿邪更甚。又思本病始发于涌泉穴,涌泉者肾经之穴也,且脉见沉细尺弱,肾气不足之象,应急予补肾命之正气而除湿。予十味地黄汤加减:生地24克,山药12克,五味子9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附子9克,肉桂9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车前子12克(布包),怀牛膝10克。结果1剂诸证减,8剂而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