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月15日明十七帝疑案 (四)毛佩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朱元璋怎么办呢?说这个好办,咱们一点点查吧,你不是交到了户部吗?肯定是从布政司来的,那好,我查到地方布政司,布政司是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单位。布政司,哪来的?说谁给你送来的?那就是府、州、县吧,可能是县里的,那好,我查到府、州、县。那府、州、县哪里来的?肯定是老百姓送上来的。老百姓是从哪儿上来的贿赂,从哪来的,就一查到底,就要求这些官员如实退赔。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对策呢?官员有办法,你让我退赔,我装到口袋里的东西能往出倒吗?他下发通知,要求老百姓各家各户摊派,包赔。朱元璋对此是大为不满,因此下决心严厉惩处各级官员和牵连到这个案件当中的富民。按照《明史》上说,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好几万人在这个案子当中都被关进监狱致死,这就是有名的郭桓案。当时这样大规模的惩处,好几万的官员队伍和人员都被处死,惊天动地的事啊。有的人说,说皇帝你是玉石不分,这里头肯定是冤枉好人了。朱元璋给自己找了个下台阶,说我本来让他们惩治违法乱纪的人,为什么他们搞扩大化呢?他于是就把治郭桓狱的御使给处死了,说以后,再惩治官员,惩治贪官污吏,你们不许搞扩大化,要记住我的话,这样就两边摆平。
现在我们看,郭桓案虽然有扩大化的倾向,但是他所针对的是贪官污吏,他所针对的是勾结贪官污吏害民的那些富民,对普通老百姓是有好处的。
从这两个案子可以看出,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决不手软,所以当时弄得这些人,官员队伍,官僚队伍,人人是惴惴不安,经常是早晨去上班要跟家里告别,说今天走了不一定回得来回不来。回到家里来,就对老婆说一句,哎哟,今天又过了一天,明儿再说吧。我想,如果能把贪官污吏惩治到这样胆战心惊的话,我想,吏治一定能够好转。
那么朱元璋,是不是说,仅仅对官员们是这样,对自己的亲属就有袒护呢?不是。在洪武三十年发生了一个案子,什么案子呢?安庆公主有个驸马,这个驸马叫欧阳伦,欧阳伦在京城当他的驸马,但是他派他手下的人出去走私,倚仗自己的势力。走私什么呢?走私茶叶。当时,中原地区产茶叶,像西蕃,青海、西藏这些地区吃牛羊肉,需要内地的茶叶做交换,内地为了控制这些地方,笼络他们,说我给你茶叶,你跟我搞好关系,他就规定了严格禁止茶叶走私。用茶叶来换马匹,你给我马,我给你茶叶,又控制,又得到马匹,所以朱元璋规定任何人不得走私茶叶。欧阳伦就怂恿家人走私茶叶。他到了地方的关口,动用权力,动用他自己是皇亲,是国戚,征用地方车辆,地方官员伺候不好,还对地方官连打带骂,地方官不干了,告到朱元璋这儿。朱元璋管你什么皇亲国戚不国戚,抓了就把欧阳伦杀了。欧阳伦这个驸马,这个安庆公主是谁啊?就是高皇后所生,是他最亲的人,他的女婿。马皇后生了两个女儿,这是其中之一。所以,朱元璋为了治理国家,为了建立一个有纪律的、有效的、廉洁的政府和官员队伍,不惜大义灭亲。朱元璋非常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他跟子孙们也常常说,说我是惩戒元朝留下的烂摊子,没办法不用重刑。说我这个重刑、重典,不是让你们以后都要用,以后你们不应该用这个重刑,因为我把秩序治理好了,将来你们守成之君就不要再使用了。他后来公布了《大明律》,在洪武三十年以后,就说一律不许用酷刑。同时在《大明律》当中他也体现了一些非常讲人情的一方面,这是中国法律制度的一个特点,他在衡量轻重,考虑人伦理关系的时候,也考虑得很周到,并不是一味地用重刑。
所以,我们在回顾考察朱元璋的重典治国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两个问题应该考虑,一个,就是他的重典治国的对象,不是百姓,而是贪官污吏。第二个,他的重典治国,他的法律制度,也非常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明史》上有一句话,这句话写在《明史》的循吏传上,《循吏传序》,有这么几句话,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说什么呢?就是这个时期以来,就是在洪武这个时期,守令,就是地方官,官员们都害怕法律的惩治,要贯彻朱元璋的意图,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吏治换了一个面貌,官僚队伍的面目一新。《明史》在循吏传上所记载的,明朝二百年的廉吏,就是清官,洪武时期占了三分之二。重典治国,它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使当时的官员队伍,当时的吏治得到了澄清。
下面我们再讲所谓“胡蓝之狱”。洪武十三年,朱元璋驾出皇宫,到皇宫附近的胡惟庸家去,胡惟庸是谁?丞相。路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冲过来了,拦住车驾,说不出话来。那当然,这些卫士就把他抓到地上就打,把胳膊都打断了,胳膊还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感到有问题。是什么呢?一定是那儿发生了对我不利的情况,这个被打的人叫做“云奇”,这就是所谓“云奇告变”。什么事呢?胡惟庸是丞相。他报告给朱元璋说,他们家里的井里头长出石笋来了,请朱元璋到家里来观看,这是出了好事了,祥瑞啊,是因为朱元璋你治理国家治理得好啊,因此上天要降一个好事让你看,朱元璋就来了,结果就遇见了“云奇告变”。后来朱元璋登上城墙一看,胡惟庸家里刀槊林立,就是刀枪,这件事是真的是假的?不管是真是假,胡惟庸被处死了。朱元璋处死了胡惟庸,而且决定从此不再设立丞相。那你说处死胡惟庸就处死吧,这个制度为什么要改变呢?很长时期以来,没有人怀疑这个胡惟庸案,说胡惟庸当时案发的时候,他的反迹还没有暴露,是什么意思?说当时发生的时候,就是胡惟庸被处死的时候,说他谋反的时候,他谋反的迹象还没有暴露,就是说罪行不清楚。这就成为一个疑案了。几百年以后,史学家吴晗有一个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档案考》,把胡惟庸案捋了一遍,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云奇这个人告变子虚乌有,从清朝就说没有这个事,叫“凿空说鬼”,说哪有这回事啊?没有。胡惟庸家,家里头说刀枪林立,能登上城墙看得见吗?他能让你看见吗?胡惟庸究竟为什么而死呢?《明史》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受到朱元璋的宠爱好几年,自己一个人独揽丞相大权,随便提拔人和处罚人,很多人奔走于他的门下,给他送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有的时候,很多事情他不让皇帝知道。实际上,朱元璋对于胡惟庸最恨的就是他的专权。我们再往前看,实际上,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已经采取了措施,当时,朱元璋没说。什么措施呢?他就是说,以后再上奏书,不许再关白中书省。什么意思?在此之前,凡是各地的奏章送给皇帝都要关白中书省,就是给皇帝报告有一份,同时要给中书省丞相送一份。谁是皇上啊?朱元璋他希望大权独揽,他怎么能允许权力分散呢?所以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经采取了措施,下令,以后天下奏章报告皇帝,不得关白中书省。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借机除掉胡惟庸,除掉胡惟庸不算完,还要撤消丞相制度。他把撤消丞相制度这件事写到《祖训》里头,说,以后不许立丞相,如果有建议立丞相的人,一定要严惩。和废除丞相制度同时,他下令解散原来的大都督府,把大都督府改变为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一个大都督统领天下兵马,权力太大,我把它变成五个都督,一个要造反,还有四个不成呢。要是两个串联起来,大概麻烦比较大,变成五个都督。六部,在丞相撤消以后,直接对皇帝负责。六个部,没有一个丞相在从中有一层管理系统,没有了,直接对皇帝负责了。那朱元璋太忙了,忙好啊,大权独揽。所以,胡惟庸的案子是一个冤案。胡惟庸案的结果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大家知道,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久远,中书省撤消以后,就改变了中国2000年,将近2000年时间的丞相制度。清朝没有丞相。说宰相刘罗锅,实际上不是宰相,就是用宰相的名字。说后来明朝也说,说什么宰相,实际上不是宰相,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又发生了一个案子,叫做蓝玉案。蓝玉是谁呢?蓝玉本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就是他的妻子的弟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