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陆海巨宦-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羽霆道:“自蒙古南侵以后,虽无明文规定,但凡有国家大事宰相不能决者,均召六部公卿、言官御使、公侯驸马、翰林学士会聚廷议,廷议所决。首辅亦不能改。咱们若要换掉高拱,不妨召开廷议,论处此事。”

风启却道:“廷议既可倾高拱,也可倾我们!若是我们主张召开廷议,论处大事,高拱却提出要三舍罢兵下野,那时候我们是听从。还是不听从?”

听从,那就是李派势力在这场角力中宣告失败。后果对李派来说极其严重;不听从,那就是抗命不遵,唯武力是从,将会彻底摧毁掉自蒙古南侵以来,徐阶与李彦直共同秉政后逐步创建的政治秩序,对国家来说后果不堪设想。这两个结局都不是李派所愿意看到地。

李彦直想了一想,道:“廷议是当召开的。不过召开之前,先试试各方的态度吧。”

便口述,让蒋逸凡拟了一封书信,与高拱笔论大事,这封信后来收入李彦直的文集当中,名为《报高阁老书》,信中先言自己远征日本,水土不服。回到天津后竟而得病——这是阐述自己无法马上回北京的原因。跟着说自己在养病期间静思国事,颇有新悟,因删繁就简,列成条目,写在信中,与高拱商讨正误。

陈羽霆读到这里暗暗赞赏蒋逸凡的文才。心想他如此立言,将来此信内容若是传播开去,外界反应得太过激烈地话,李彦直仍有回旋地余地。

李彦直口述断断续续,思维到处才发言,蒋逸凡下笔却有如流水,风启却听得暗暗惊心,道:“三舍,这信发出去,若高拱将之泄露。只怕会成为他攻击你的口实!”

李彦直却笑道:“我就是要让外界听到一点风声。看看他们地反应,再作定夺!”

这次却让陈羽霆送了信去。蒋逸凡和陈羽霆在李派内部职司不同。两人的性子也不同,高拱见是蒋逸凡来,心里便有三分防范,因蒋逸凡是个出色的使者,擅长纵横权变之术,陈羽霆却是一个能吏,有书生意气,由他前来,乃是李彦直向高拱表示自己有相忍为国地诚意与胸襟。

高拱打开书信,细细阅读,见此信不涉半点私情,通篇讨论的都是国事,信中主体部分以为,大明如今虽国势蒸蒸日上,却有三大弊足为百年以后之隐忧:

“其一,科举取士以儒家经书为限,既无夫子在世时六艺兼考的气象,亦不能容纳海外传入之新学,范围过窄,复以朱学之是非为是非,使士人之中人只知死记硬背,不能开发其智力,使士人中之智者缄口不言心中之真想法,使士人中之狂狷备受打压,此皆非养士之道。”

他认为应该逐步拓宽科举考试的科目,将对四书五经地考试作为一种一项,而容纳诸家各派,不但要考义理,还要考技艺,就是海外的天文、数学、物理等新学问,也要逐步列入考核范围。

考虑到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精通所有经典技艺,李彦直又建议实行多途取士,让有不同能力的人都有晋身之阶,实行真正的“科举”——即分科举才也。他甚至预言在未来全国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状元,如儒经状元、武学状元、物理状元、数学状元、刑名状元。

这些新举子、新进士中举以后量才录用,分派到各个系统观政考察,“尤其工部系统需通物理、工虞、数学、地理诸术,户部系统需通数学、商学诸术,刑部系统需通刑名,兵部系统需通兵法、武艺。”以锻炼其入仕的能力。

高拱看到这里,手已经颤抖起来,再继续看下去,只见李彦直讨论的第二件事情,却是有关朱明皇朝地“祖宗家法”。

朱明皇朝不合时宜地祖宗家法甚多,如保护皇室地规矩,如宗人府地规矩,如限制人口流动的规矩,如压制商人的规矩,这十几年来在开明派的冲击之下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但旧法虽然现实中已不实行,王侯势力亦已凋零,但作为“祖宗成法”却仍顽固地存在于《大明律》与各处乡约之中,朱元璋与历代皇帝的口头训示至今也还具有法律效力,而新现象与新力量虽已产生,却无明文加以保护。

李彦直因此建议。对这些不合时宜地陈旧规矩都应该召开廷议,一并革除,同时确立起新地规矩来,形成明文,铭刻于鼎器之上,以因应种种新的形势。

高拱读到此处,汗流浃背。心道:“李哲真是要变天了!真是要变天了!若是如此施为,怕是比王莽、王安石更加的祸乱天下!”他虽然也赞成改革。但他的改革只是要微调,并不是要做出如此彻底的革命!

然而再读下去,他才发现最厉害的还在后头!

李彦直讲的“第三事”,竟是要改革当前地官制!而且他要改的还不是细微末节,而是三个最敏感地重症所在:

第一是要改革财权地审计制度,即引入新的统计方法,对全国财政与土地进行一轮新地梳理;

第二是改革司法。要把地方上的政务权与司法权分离开来,在县令之外另设法官,专管一县之法务;

第三条改革内容则是涉及到中央内阁的成员的遴选,原来明朝地内阁制度虽然已行百年之久,却仍是约定俗成形成的官场“潜规则”,内阁大学士在名份上仍然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已,部分人能够权倾朝野全靠权谋,自蒙古南侵以来。内阁的权力大到无以复加,但也没有明确的成文法确保其地位,李彦直认为天下要想长治久安,就得形成内阁首辅新的、成文的任命制度、任命限期和监督体系,并建议将如何监督大学士也提上议事日程。

这封书信读完后竟渗满了高拱的汗水,其实李彦直所提议地这些变革。在民间——尤其是东南沿海已有相当的现实积累。

比如“科举改革条”,自开海以来,东南的学术便蓬勃发展,对各种新学在开明士子中都十分风行,只是因不列入科举条目,研究这些学问的新秀们不免被老学究们批评为“不务正业”。

又比如财权审计与县级政务法务分立,在大明的新疆土如大员、南洋等地,市舶司总署所在的上海,都已经在实行了。

大明地制度与立法远远赶不上现实的变化,即便如徐阶、高拱等顶级官僚。对这些已经产生的变革也讳莫高深。中央官员对李彦直影响下东南的政务变化、财权变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做。不敢说,以免触动整个大明的立国根基。

至于内阁成员的遴选,首辅大臣的去就,更是因循着“规矩”,而不敢明确地提出要将这些官场现状变成明文法实行起来。这两任的首辅徐阶、高拱架空了皇帝,在许多士大夫心中仍然是一种“变态”而非“常态”,皇帝在成文体制上和士民的心里仍然是权力的最高象征,人心既存此念,则只要一起变化,朱明皇帝地权力随时都会复辟,而且一定会来得猛烈非常!

但李彦直这时却要戳破这层窗户纸!要告诉全天下首辅执掌国政乃是“常态”,而非“变态”,这便几乎要在义理上推翻朱明皇朝地合法性了。

高拱读罢此信,竟然产生了要赶紧将此信烧掉的冲动,但他还是忍了下来,对于李彦直地提议,他心中充满了矛盾。

他毕竟有着为国为民之心,从这封信中他看到李彦直的思路毕竟比自己还要开阔得多,他看到了李彦直在国事面前的诚心,看到了这个国家若按照镇海公的建策进行改革,或许会变得更加美好。

但他又毕竟是一个旧派官僚,对于这些新变化感到害怕,不只是害怕自己会在这场新的变化中失去权势,更是害怕国家会在这场大变化中陷入混乱,甚是四分五裂,就如大汉皇朝一般,经过王莽的胡乱改制以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前途去路,究竟该何去何从?高拱心中没有答案。

张居正、李春芳在旁边处理政务,偶尔抬头瞥了他一眼,却都不过来打扰。高拱忽然脑中灵光一闪:“是了,我何不如此?”原来他忽然想起,何不将这封信的内容散播开去,这个念头一动之后,他便越想越觉得可行,越想越觉得是一招妙招。他已预料到这封信的内容一旦传出,势必会在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

若是朝野拥护李彦直的建议,那高拱就不妨顺势而行,既益国事,亦可收此大功,毕竟高拱心中也不是一定要和李彦直作对,如果合作而对国家、对自己都更加有利的话,那么合作也无妨。当然,若是朝野对李彦直的提议口诛笔伐,那高拱也可借着这股力量将李彦直倾倒,不过他已决定,即便倾倒了李彦直,对这封《报高阁老书》中的部分内容还是可以缓缓实行的。

他微微一点头,便招呼张居正李春芳道:“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