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盾的。这样,一种新的外国人的社会权力结构就逐渐在中国沿海找到立足 
  之地,并且日益膨胀起来。 
       英国在华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英国人同清朝官吏之间默契的利益一 
  致。他们每一方都代表一种征服者的力量,都懂得用道德信仰兼管理技巧来 
  统治其被征服者。清政权的思想体系,即威严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维护统 
  治者至高无上的精神威望。因此条约的签订就是英国和满清这两个贵族帝国 
  的代表之间在争端中的权宜妥协措施。在这一方面,璞鼎查与耆英是心照不 
  宣的。 
       耆英在广州谈判时提出的妥协纲领,其后台就是京师的满族大员、首席 
  军机大臣穆彰阿(1782—1856年),此人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已成为道光 
  帝的首辅大臣(见第三章)。他们同年岁,十分亲密。穆彰阿几乎掌握着北 
  京的一切有权有利的职位。他反对林则徐根除鸦片的政策,支持同族旗人琦 
  善和耆英的妥协活动。同他们一样,他对各省的情况,即对中国的实情,几 
  乎毫不了解,只是两眼死死地盯着清王朝的利益。对付中国边境的非汉族人 
  民,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就已成为满族的专长,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还是 
  如此。大陆边境部落的酋长被纳入中国大陆的权力结构之中,同样,英国人 
  则被纳入了中国海疆的权力结构。然而英国势力在以后的扩张,则非他们的 
  始料所及了。 

② 南京条约的中、英文本,在这几点上的内容实质上是一致的。见中国海关所编《中外条约协定汇编》。 

… Page 144…

                         1842—1844年条约的缔结 

       在南京条约以后为制订 1842—1843年英国条约制度的细则而进行的几 
  次谈判中,双方在南京达成的最初协议的基础上各有截然不同的打算。清方 
  谈判者原来担心英国人会有领土要求,后来才确信英方正如所声称的那样只 
  寻求贸易,而不是领土。因此,中国便打算利用贸易方面的让步去安抚英国 
  人,但对他们的活动则根据条约而予以严格的限制,这样就能通过物质诱导 
  来控制住他们。这里应用的就是一种精心策划而经常用来对付亚洲腹地夷狄 
  的“羁縻”政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 
  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二)乞灵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 
  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所以条约一经订立,也能被 
  用来限制对方。 
       在采取这些旨在软化好战的外国人的传统策略时,清朝对西方的政策是 
  否重新作了什么考虑呢?朝廷里的文献记录几乎没有提供什么新东西。然 
  而,在一心谋求妥协的清朝官僚集团之外,许多有志之士却作出了反响。最 
  著名的是魏源,一位志在使旧的管理制度仍能发挥效用的改革家。魏源早年 
  就有谋求改革漕运和盐务等要害部门的经验 (见第三章)。此时他把注意力 
  转到了外部世界的问题上来。 
       魏源利用友人林则徐于1841年年中赠送给他的翻译过来的资料,把新旧 
  材料组织起来编成 《海国图志》一书。他描绘了欧洲的贸易和军港向东方所 
  进行的扩张,及其对中国的东南亚属国的颠覆性影响。这便导致了中国沿海 
  的动乱。对付之方应当是以欧洲人制欧洲人,并且使亚洲国家奋起抵抗他们。 
  中国应当采用西方武器和训练以自卫,并建立自己的海军力量。魏源的这部 
  著作完成于鸦片战争刚结束时,此书及其记述清朝武功的姊妹篇《圣武记》, 
  尽管不乏以讹传讹之处,却仍然不失为对国际贸易和西方炮舰所带来的问题 
                                         ① 
  症结进行多方面的探讨的首次尝试。魏源虽然对1852年最后一版《海国图 
  志》作了增订,但他对国外世界的广阔探讨,很快就被淹没无闻。实行改革 
  以帮助中国对付西方的进攻,已让位于清廷在此伏彼起的叛乱中一心挣扎求 
  存所作的努力了。 
       因此,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的十年中,清方谈判者天天使出了他们整套 
  的传统策略伎俩来虚与委蛇,而极少有任何新颖的奇谋妙算。他们试图在外 
  交礼节和名词术语方面使其外国对手处于下风:譬如说,会谈只许在货栈那 
  种令人感到屈辱的环境中进行,或者只许同低级官员进行。当被迫作出让步 
  时,也只能把它 当作仁政,而不承认外国人的权利。清帝的代表们也可以解 
  释为什么不可能采取会引起民众公开反对的行动,这点印度的统治者是很容 
  易理解的。然而在开始时却利用了私情交往。 
       处理从1842到1848年新条约关系的宗人耆英,用古代《孙子兵法》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精神来执行他的任务。在那个时代,这条金科玉 
  律是人们的口头禅。如耆英所言:“制夷之法,必须先知其性……即如吉林 
  省擒虎之人,手无寸铁,仅止以一皮袄盖于虎首,则虎即生擒矣……今若深 

① 关于“羁縻”问题,见杨联陞的文章,载于费正清编:《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第31—33 页。关于魏 

源,见伦纳德和米切尔的文章,载 《现代亚洲研究》6。2 (1972 年4 月),第151—204 页;王家俭:《魏 
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 

… Page 145…

                                   ① 
  知其性,即可以慑其心胆。”可惜耆英运用这一战略时却是片面的。他不去 
  研究介绍英国商业扩张的文章,反而先试图用交情来笼络英国头目。在他与 
  璞鼎查的书信往返中,尤其是在他于1843年6月对香港的史无前例的五天访 
  问中,这位钦差大臣真是极尽讨好巴结之能事。他装出一副与亨利爵士十分 
  友善的姿态,在书信里把后者称为他的“因地密特朋友”(即英语intimate)。 
  他甚至表示想收璞鼎查的大儿子为养子,且与璞鼎查交换老婆的相片 (耆英 
  后来向清帝表白,说什么“英夷重女而轻男”)。其驯夷手腕在他对这位英 
  国全权大使的告别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听起来颇象一封情书,他说: 

            “一年多来我俩均在致力于同一工作,且彼此了解对方都是一心为国的:既不为私利之动 
       机所驱使,亦不被欺诈之盘算所左右,在商谈和处理事务中,彼此心心相印,我们之间无事不 
        可相商;将来人们会说,我们身虽为二,心实为一……分袂在即,不知何年何地再能觌面快晤, 
        言念及此,令人酸恻!”② 

       满族显贵的这种表演,体现了个人外交的悠久传统:军事上软弱而文化 
  上优越的中国统治阶级常常采用此法以同化和软化入侵的蛮夷。假若璞鼎查 
  是蒙古人,耆英的举动就不会那么使他惊讶,因为这些举动只不过是中国古 
  代外交纪录的重现而已。举例说,汉朝对入侵匈奴的妥协,采用的就是和亲 
  政策。中国每年给匈奴定额馈赠 (另给其酋长婚配一名中国公主),使之保 
  证停止对中国边境的侵犯。和亲就是“中国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另一种 
  形式”,当中国军事上软弱时它就一再出现。当汉朝成功地把和亲政策转变 
  为完全的纳贡制度时,“就向匈奴要来一位王子作为人质,以保证其驯服”。 
  ①耆英(英国的公文中写作Keying)自己没有儿子,建议收养璞鼎查的儿子, 
  并带他到北京去。当他得知这孩子先要在英国完成学业时,他答道:“很好! 
  从今天起,他就是我的养子弗里德里奇·耆英·璞鼎查了!”② 
       英国在1842—1843年谈判中的目的比较简单具体,但影响却深远:即依 
  靠条约法规使各种权利成为制度,使其总的来说有利于英国在贸易及交往方 
  面的发展。正象查顿所申说的那样,他们最直接关心的就是通商的机会。条 
  约税则实际上是由英国的与广州的有关人士议定的。伍崇曜代表中国方面, 
  马地臣则率领致力于废除旧制的英商代表团。然而,他们都不十分了解行商 
  以前实际上交付的贸易税。关税率实际上是查顿过去的一位代理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