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3)毛泽东提出的经济建设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等等。    
    【领会】毛泽东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问题的论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论述是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又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3。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本知识点2002年理科多项选择题第23题考查过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    
    【识记】(1)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他认为,不能孤立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跟社会主义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毛泽东还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了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3)毛泽东肯定的鞍山钢铁公司“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领会】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探索的成果。主要是:第一,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积极性。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第二,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绝不能只顾一头;应特别注意发挥处在国家与生产者中间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积极性,要扩大其自主权,允许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三,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运用】(1)毛泽东关于“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思考。    
    1956年底,毛泽东就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设想。他甚至提出可以在一定时候让外国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向他们学习技术。这些思考涉及到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思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历史上长期没有明确解决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一度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设想很快地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但不久就发现这行不通的,转为发展城乡间的商品交换。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发挥了列宁的思想,提出只要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种所有制,就必然存在商品生产,承认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调节作用。但是,他否认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商品交换关系,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在生产上起调节作用。总之,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的认识虽有很大进步,但很不彻底。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一些人看来,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被铲除,商品经济的根基已不复存在,那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废除商品、货币以及一切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形成了一股“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然而,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也失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问题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促使毛泽东重新思考商品经济问题。    
    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及以前小商品生产的重要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毛泽东从经济规律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显然已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也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本知识点自1999年以来尚未考查过)    
    【识记】(1)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写入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为以后历次宪法所肯定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共和政体,也明显不同于前苏联实行的苏维埃制度。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运用】(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特别是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根本的、最大的权利。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保证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使各个国家机关合理分工,各尽其责。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重大问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自己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像一条纽带,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为人民管理国家,行使主人翁权利,从政治制度上提供了保障。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第一,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周恩来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劳动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专政的制度不适合于人民内部,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既矛盾、又统一。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董必武在中共八大发言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提出了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