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翔万里-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国公也是那种人……”

  李密悼念死难的亲友,心中更充满着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本来应该取胜,应该夺取天下的。如果杨玄感听从李密的忠言,至少不会发兵五十天就惨遭灭亡。

  但是,无论怎样惋惜,死者也不会复生。李密只好改变自己的构想。推翻隋朝夺取天下只有靠他自己的力量,他要用自己的手拥戴他自己成为新天子。

  “姓李的人要打倒杨家夺取天下,那是在名字上有三点水的人。”

  这种流言传人李密的耳中。原本是文帝作的怪梦,李密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他自然也相信预言。

  “打倒杨家姓李的应该是我,除了我以外还能有谁呢?”

  唐国公李渊的名字一下子浮现在他脑海里,但李密对此付之一笑。唐国公只是靠着与帝室有血缘关系,而碌碌无为地生活到五十岁,李密对他持轻蔑的态度。

  这时,李密尚不知道李洲有十四岁的次子李世民。后来,李密见到远比自己年轻的李世民时,全身颤抖,受到巨大的打击。叹息见到了“人中之龙”而自认失败。当然,这已是五年后的事了。

  “我的字是法主,‘法’字不是也有三点水吗?推回用前夺取天下已是天命所定,我有什么可惧的?”

  他本来就是个自恃为英雄的人,因为这预言,李密的自负心比以前更加强烈。他继续过着逃跑、潜伏的生活,同时还不断地思索设计推回南朝的方案。他智慧超群,精力充沛,唯一缺少的就是兵力。杨玄感集结的十万大军虽已溃散,但以数万人为单位的武装集团又在各地出现,并高举反隋旗帜。如使这些集团联合起来,李密担任总指挥;一定能打败腐朽的隋朝。若达到此目的,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兵力。唯一的办法是先投靠某一叛军,夺取军权,使军队成为己有,以那个军队为核心,结成反隋联合军。

  李密后来过了长达三年的逃亡生活,但对他来说,并不是单纯地东躲酉面过日子。他为使野心变为现实,卧薪尝胆,雌伏待机,从未绝望过。但尽管是因为他野心勃勃,执着追求,但他之所以能继续过逃亡生活,是因为反抗隋朝的势力已经达布天下。

  天下的形势恶化到如此程度,炀帝本人却一无所知。对起义群贼采取单纯的镇压主义,以武力歼灭,抓住便处以死刑。企图以杀一儆百、制造恐怖来使起义军偃旗息鼓,归顺隋朝。但百姓对炀帝暴政的愤怒和绝望已大大超过恐惧。总归是一死,索性对暴虐的天子和好恶的官吏进行反击后再死也不迟。有这种想法的人们拿起武器,离开军队,到山里去建立根据地。他们不只是和官军作战,还为扩大各自的势力而战争。叛乱势力逐渐被并吞,人数锐减,其他各派势力人数不断增加,变成从几万人到十几万人的大武装集团。

  形势动荡,岁月流逝,转眼已是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

  Ⅱ

  有个叫王世充的人。他原是出身西域的胡人,当过用文帝的侍从,由于建立了战功而飞黄腾达。炀帝即位后,他当上江都宫监。江都即后世称为扬州的城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扬州是长江和大运河的汇合处,因为是水上交通枢纽,发展很快。扬州是米、盐、茶的集散地,也是漆器、螺钿工艺品及其他工艺品生产地,以风景秀丽和气候温和而闻名。炀帝酷爱扬州,决定在扬州营造与洛阳相媲美的大型离官,即江都官。王世充曾负责这个岛官的建造和管理。

  王世充无论作为文官还是武将都相当有才干。依照他的人格和素质,是那种会被归类于“奸臣”的人。他为了迎合炀帝,极尽奢侈之能事,将江部官建造得富丽堂皇。宫殿、庭园都十分壮观华丽,但最令炀帝欢心的是“迷楼”。顾名思义,即是迷宫似的建筑群。集各种精巧于一身,确实是煞费苦心。炀帝因此更加欣赏重用王世充。但王世充在其他廷臣们的眼里,只不过是个逢迎拍马的势利小人。江南有个叫刘元进的人发动叛乱,讨伐的官军屡屡失败。这时王世充出马,居然用兵如神,击败叛军。王世充的军事才能令人惊愕。他将刘元进斩首后,向继续抵抗的叛军宣布“投降不杀”,有三万人相信王世充的允诺,放下武器投降。

  但是,王世充却没有履行诺言,而将投降的三万人全部活埋。这种有害无益的杀戮,不仅使王世充个人,也使整个官军信誉扫地。投降不杀这种宣称一旦成了谎言,叛军知道自己只要败了就绝无生路,只好与官军斗争到最后一口气。而且自己死的时候还要抓个垫背,或让更多的官军给自己去阴间当向导。“贼兵”们被逼得必须下这种决心,导致他们和官军的战斗愈演愈烈。

  王世充并没有因毁约而令全军名声扫地的事受到炀帝的训责。因为炀帝本人也是严酷无情重罚主义信奉着。木兰是这事的目击者;杨玄感失败死后,木兰在回洛阳途中亲眼目睹,街道左右两侧到处是被官军处死的贼军的头和尸体,其中包含很多的妇女儿童、老弱病人。木兰不禁大受刺激。

  “岂有此理!本应爱护万民的天子之军,竟屠杀妇孺?”

  木兰面对横躺竖卧、腐烂发臭的尸体,呆然若失。

  在杨玄感遭灭九族之灾时,木兰并不深感同情。杨玄感企图夺取帝位发动叛变失败,这在当时被灭门绝户也是理所当然的;如他叛乱成功,隋朝帝室恐怕也都得被斩尽杀绝。叛乱就是以生死为赌注。若是失败后还想活命,也未免太天真了。可是,这些妇女老幼,为什么要惨遭杀害呢?

  “因为这些人领取了叛臣杨玄感发放的粮食,被认为与叛贼同罪。”

  骑马并排而成行的沈光这样说明。杨玄感发兵后,打开官库发粮给百姓,目的是宣传自己的军队是救民义军。很多挣扎在饥饿生死线上的人由此得救。而炀帝连这些老百姓也不放过,他把这些人视为杨玄感的同党,下令格杀勿论。

  “杨玄感一呼十万人应,使朕越来越觉得天下不需人多,人多了,只会聚集成匪,若不统统斩尽杀绝,不足以惩前警后。”

  炀帝如此表示。

  “如杨玄感这样的人,之所以稍一胡说就能聚集十万大军,就是因为人太多,不如全部杀死。”炀帝下令道。

  被认为与杨玄感有关系的人,那怕只是一点点瓜葛的人都要统统杀掉。受害者多达三万人。其中有许多就是这样被卷人不幸的。

  “不能不杀吗?假如民众有过错,下令大赦,原谅他们,不是更显出朝廷的恩德吗?”

  木兰这样说。

  沈光用锐利的目光,凝视着木兰。

  “子英,你回故乡去吧!”

  沈光的话,使木兰感到非常惊讶。沈光表情严肃,平时的豁达消失殆尽。木兰无言以对,沈光转移视线,慨叹地仰望天空。沈光再次把目光转向木兰,开口道:

  “保护陛下安全的人对陛下怀有不满是很危险的。不满,等于是有异心。”

  “异心?”

  木兰的表情和声调都很激动,她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有道理的。究竟为什么百姓不领取叛军发放的粮食活不下去呢?是什么原因把他们逼到这种绝境的呢?又是谁的责任呢?想来想去,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答案,沈光阻止木兰继续说下去。他好像下定决心,这种话绝不能让她说出口。

  “回故乡吧。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请兵部和御林营照顾一下,你回去吧。”

  “我只是在想……”

  “想也无济于事,不必想那些没用的事,并不是杀了敌人就可以保往自己住命的。”

  沈光语调不容反驳。一行人回到洛阳走出兵营来到街上时,木兰对同行的贺廷玉说了这件事,因为她不认为自己错。贺廷玉回答:

  “子英,你没有错,但最好不公开谈这些事,连那个高宰相都被以批评朝政之罪而遭杀害。如若传入别人的耳朵里,那可要冶罪的。总持先生是因为考虑到子英的身份处境,所以说得严厉些。叫你回故乡,我想也不是出于恶意……”

  “子英不想回故乡吗?”

  “我……我不知道。”

  木兰不是不想回故乡。大业十年春,是木兰从军的第四个年头。芳龄廿岁。过着没有恋爱,远离家庭的生活。她身为女子,这样做比待在故乡的家中经历多,见识广,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不后悔。但有时在梦中她会跑过原野,回到故乡。梦境中,房舍矮小,庭院也不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