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通论-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等平等,此之謂我佛說法所說一義也。

            二義既明,則諸契經雖說法無量,妙義無邊,然宗旨所
        在,則咸為大悲度生,使證菩提涅槃;義趣所歸,則咸為根
        本後得二智所照法性緣生。說緣生者,令知法有用,知法用
        故,則能正起功德;說法性者,令知法無體,知法無體,則
        能悟入無得。以功德故,加行滿而證得菩提;以無得故,煩
        惱斷而畢竟涅槃。諸佛度生,如是如是。是故一切經義,所
        為所說,靡有不同,平等平等,一切一味,何大何小?何別
        何通?何頓何漸?何偏何滿?諸有於諸契經生高下想者,斯
        皆凡夫習氣,分隔拢裕簧茣ǎ嚿皥陶咭病VT魔得
        便,感匱法業:愚癡可矜互諍無益也。

            難曰:既法平等,所說都一:云何佛以四依教人,依了
        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既言經有了不了,則古德判教分經高
        下,何不可然。曰:我佛說教,義趣旨歸雖惟一義,而為眾
        生諸根性欲有差別故,即依一義說無量義,於一相中無量相
        生,由是因緣,各經所明,亦有差別,此則如於般若華嚴深
        密楞伽等雖並言諸法性相,然輕重不同,於是所明有了不了
        。了者顯了義,了盡義。夫空而不至般若,法性之義不盡;
        有而不如法相,緣生之理不顯;故言法性則必以般若為了義
        ,而

        

        390頁

        

        深密等經未為了義;若言緣生,則必以深密等為了義經,而
        般若等為非了義。互有所了,即互有所不了。吾人以法性還
        般若,以法相還深密等,則一切契經皆為了義。吾人求法相
        於般若,則三性五法一切法相,因果生起,義都未盡;吾人
        求法性於深密等,則有空不空,有存有遣,以言性真,義亦
        未顯;斯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了不了義,斯為的釋。吾人
        聞佛拢裕⿷蜓郧罅x,不可執言迷理,此則所謂依義不
        依語者也。由是可知依義求理,則一切契經皆是了義;依語
        起執,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真法王家子,應於此義亟深研
        幾也。

            再有難者,經義既同無非了義,所為又一皆為轉依,則
        菩提涅槃一切眾生胡不盡證,而三乘道果應無差別可得也。
        今既證果有別,三乘有殊,即果求因,是佛說法先後大小有
        差別也。曰此不然,三乘拢詣e者,緣於眾生種姓有殊
        故耳。是故教惟是一,乘則有三。教惟是一者,一切契經同
        說法性緣生;乘則有三者,二乘固局人空不達法,無蘊處界
        三執實執假,三世諸法說有說無,而不了知依他起性一切如
        幻;就法性說,真如實際平等一空;大小三乘由斯判耳。諸
        法實相本不可言,借指示月,方便顯示,不觀月而觀指,隨
        言說而生執,此非說法者教不平等,實聞法者根性自差耳。        

            教一乘三之旨既明,一切疑難並釋。然有餘義玆再略陳
        。設謂諸佛說教定有前後,所說教義定有高下者,今當問彼
        說教時,三乘得同聽不,一時聞教三乘得果有差別,不又佛
        度生初中後時

        

        391頁

        

        定度何乘不度餘乘不?若謂佛說教時定分前後,三乘等眾定
        不同聽,既同聽者得果必同,又佛度三乘前後定不相雜者,
        則汝判教定別前後分大小始終頓漸等,斯有可通。然契經云
        「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儯T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
        ;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
        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
        海雲,宣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儯颂鞜o量眾生得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住辟支佛因緣中。」
        觀此經文則知我佛說教初中後時三乘同聽,雖同聽一法而以
        乏異故得果遂差,而佛初度聲聞亦即度於獨覺菩薩,度獨覺
        菩薩亦即度於聲聞菩薩獨覺,由此可知一地所生一雨普被,
        草木禾稼生起不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教
        惟是一乘則有三,此義堅立靡可動搖。則定判教時大小先後
        者,全無當矣。是為隨宜應機,無有定時;隨類聞法得解各
        異義。

            了是諸佛說法所為同,所說一,時無定,解各殊,四義
        ,判教之事都無有當,大小之諍空有之爭都可以已。若夫四
        教五教則更無辨論之價值矣。所以者何?藏通別圓是稱四教
        ,小始終頓圓是為五教。若在我意,則一切佛語無非藏收,
        豈但阿含。一切佛法,三印九事,緣生法性,諸經並說﹔就
        事而言三乘之教無不皆通。就根而言,悟入有殊,得果各異
        ,則一切契經無不皆別。就理而言,則法性圓滿妙用無礙,
        無不皆圓,今以般若為通,方等為別,法華華嚴為圓,高下
        顯然。夫然,則般若所陳應非究理,云何得為諸佛智母。既
        非別教應二乘亦證法空。別者,方等之專

        

        392頁 

        

        名,般若非別,般若應非大乘。夫方等者,即方廣之別名,
        而方廣則大乘契經之總名也。般若既大乘,般若何非方等。
        方等既大乘之總名,又何不可以攝法華華嚴。又別而非圓,
        豈其說理有所未盡。既有未盡,應同二乘有見,有執。如是
        仍不得名方廣。如是之義,都無有當。四教之義胡能安立。
        四教之說既非,五教之旨亦破,以五教固抄襲四教而來,而
        又自尊於圓位者而已。四教之次第既破,五教又何需說焉。
        況夫吾前既申四義,顯示佛法平等,一切一味度生無定時,
         (初中後說法普度三乘非定先度聲聞次度緣覺後度菩薩) 得
        解無定教, (初時人天聞四諦而發菩提心,二時聞十二因緣
        教而成聲聞或發菩提心,後聞方等教而或得聲聞四果或住辟
        支佛因緣中) 則一切高下先後之說都無待辯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