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盗墓-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等伍子胥开口,老人率先发问“来者莫非伍子胥将军?”
  “正是。”
  “你来此处是找仇人之墓吧?”
  “老人家,你怎么知道的?”伍子胥有些惊奇,问道。
  “你要报杀父之仇在楚国是妇孺皆知,我又怎么会例外呢?”
  于是老人不等伍子胥说话,就率先带伍子胥和士兵向另外一个方向走去。走着走着,老人家在一个乱草从生的方停了下来
  “就是这儿!”随着老头儿的喊声,队伍在一个土堆前驻足。这个圆秃秃的土堆并不高,也不抢眼,上面长满了杂乱的青草。
  伍子胥下马,绕着土堆走了一圈。“真的就是这儿?”他的问话不怒自威。
  “千真万确,现在也只有我知道了。”老头儿话语间带着一种淡淡的悲伤。
  “那好,给我挖!”随着伍子胥的一声令下,众兵士拿出工具,挖了起来,烈日炎炎之下,挥镐抡锨的士兵不一会儿就挥汗如雨了。
  约摸又过了一个时辰,一口棺材终于破土而出。
  “打开,给我打开!”早已疲惫不堪的士兵在伍子胥声嘶力竭的喊声中费力地启撬着棺木。这棺木乃上好木材所制,且密封极好,所以,士兵们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棺木却仍是纹丝不动。“走开,我来!”伍子胥生气地喊道。只见他“嗖”的一声从腰间抽出一把宝剑:这宝剑可谓削铁如泥,乃是伍家祖传之宝。他举起宝剑,将一腔悲愤化作无穷力量,砍了下去,原本极为坚固的木材在剑下显得不堪一击,剑落之处,木屑乱飞,七剑落完,棺板尽去。
  “啊!”随着大家的惊叫,伍子胥不禁对天长叹,原来这棺材之中只有衣帽,却不见楚平王的尸体。
  “怎么回事?”大家把疑问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老人。
  “不忙,这是一个疑棺,楚平王老奸巨猾,至死还不忘骗人,真是可恨到家了。但是你骗得了别人,岂能骗得了我。大家别着急,真正的棺材在下面。”老人言语间渐露悲愤之意。
  于是众人移去空棺,果见真棺。经过一番刀斩斧砍,一具尸体终于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具尸体由于埋了一段时间了,已开始腐烂,面目也有些模糊。但伍子胥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敌:楚平王。
  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伍子胥看到了楚平王的尸体,多年怨恨涌上心头,不禁怒气冲天,他从背后抽出九节铜鞭,对着尸体,狂抽起来。
  一下,两下,三下……三百下。直抽得肉烂骨碎,伍子胥的怒气还未消。他又用脚践踏尸体,同时大声责问道:“谁教你信谗人之语,杀我父兄,你有今天,纯是咎由自取!”
  做完这一切,伍子胥已是浑身无力,扑嗵一声,跪于地上,此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大仇得报的伍子胥这才想起来还不知道老人来历呢!于是就和老人攀谈起来。原来老人当年和几十名兄弟奉命为楚王造墓,可楚王怕人发掘他的坟墓,就卸磨杀驴,对老人和那些负责给他修陵的工匠狠下毒手。那些为楚王修了半生陵墓的人都成了楚平王的刀下之鬼,只有老人侥幸逃了出来。这些年来,老人一直在想如何为当年那些冤死的兄弟报仇,无巧不成书,就在他快绝望的时候,伍子胥率兵攻回楚国,于是老人知道,自己的大仇可以报了,这才自告奋勇地为伍子胥带路。伍子胥这才明白,自己和老人原来乃是同病相连之人。
  掘墓鞭尸,在惩罚或是复仇的手段上可谓是登峰造极了,但这一手段也未免过于残忍,连一向主持公道的司马迁也发出了“怨毒之于人甚哉”的感叹。但是关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还有另外的传说,在《伍子胥变文》有较为具体的描述:
  昭王弃城而走,遂被仵相擒身,返缚昭王。“你父坟陵,今在何处?”昭王启子胥曰:“我父平王,已从物化,负君之罪,命处黄泉,事既相当,身从脔割,父愆子替,何用尸骸?请快仇心,任从斧越(钺)。”昭王被考,吃苦不前,忍痛不胜,遂即道父墓所。子胥提得魏陵,脔割剜心肝,万斩一身,并诛九族。子婿唤昭,曰:“我父被杀,弃掷深江。”遂乃偃息停流,取得平王骸骨,并魏陵、昭帝,并悉总取心肝,行至江边,以祭父兄灵曰:“子婿,深当不孝,父兄枉被诛见戮痛切奈何!比为势力不加,所以蹉跎年岁。今还杀伊父子,弃掷深江,奉祭父兄。惟神纳受。”子婿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由以上我们可得知,伍子胥是从楚平王的爱子楚昭王的口中知道楚平王坟墓的具体位置并对其位置并对其进行掘墓鞭尸的。


冲冠一怒为复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3)


  伍子胥其人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与孙武同为吴国重臣。
  伍子胥出生在一个世代文臣武将辈出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文韬武略,无所不学。因父亲伍奢及兄伍尚遭谗被楚平王杀害,他途经昭关,避难奔吴,投在公子光门下,他参与策划刺杀吴王僚,为公子光夺得王位,在公子光当上吴王后,伍子胥向阖闾建议,“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阖闾乃令伍子胥重建城廓。伍子胥上观天象,下测水文地质,在原有吴子城的基础上,扩建阖闾大城,亦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为谋士,孙武为将,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五战五捷,攻下了楚都郢,楚昭王仓惶出逃。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他自己也因此而被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战争中受伤,死在归途中。夫差即位后,于公元前494年出兵攻打越国,获大胜。越国以金银珠宝求和,伍子胥进谏,夫差不听。
  公元前491年和487年,夫差两次兴师伐齐,伍子胥再次进谏,应先去掉越国这一心头之患,不宜攻打齐国。但夫差仍不听忠言,反听信伯的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对舍人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见越国入侵,灭亡吴国。于是自刎而死。时在公元前484年。吴王听后大怒,乃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口袋内,抛在江中。
  伍子胥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司马迁称他为烈丈夫,并大列传中说:“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所谓君主之怒,流血千里,布衣之怒,溅血五步。从古到今,在人们眼里,伍子胥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伍子胥是否掘墓鞭尸
  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了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对这一传说,古文献存在“鞭尸”和“鞭坟”两种不同记载,而近年又出现一种完全否定“鞭尸”、“鞭坟”的意见。
  一、鞭尸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可见,司马迁记此事应当无误。扬雄《法言·重黎》也有这种说法,然后批评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除记有“掘墓鞭尸”的情节外,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照此看来,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是有根据的。
  二、鞭坟说。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彀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从古文献史料价值来看,《吕氏春秋》成书早于《史记》一百多年,所言楚国史事应当是可信的。这样,伍子胥只是鞭坟三百,没有掘墓鞭尸。
  三、否定说。张君在《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三期上发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他认为,伍子胥既没有掘墓鞭尸,也没有鞭坟泄愤,甚至连破郢之战都未参加。其主要理由是:
  《春秋》等是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用谴责的笔调,而对伍子胥用同情的笔法,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
  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