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帝-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的军队是为你们的皇帝报仇的,不是来杀你们的百姓的。现在我们要诛灭的,只有闯贼!官吏归顺我们,还是官复原职;百姓投奔我们,还让你们重操旧业。我们的军队有严      
    格的军纪,肯定不会加害你们!    
      于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于四月初九日领大将军印,统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这时,山海关聚结三大军事集团:第一个是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明军;第二个是李自成亲自带领讨伐吴三桂的20万大军;第三个便是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他们代表三种政治势力——大明、大顺、大清。这三个军事集团,反映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从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开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经过激战,李自成大败。    
      多尔衮取得山海关大捷后,以吴三桂军为先导,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沿途官兵,献城投降,奉表称臣。李自成则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称帝,放火烧毁紫禁城一些宫殿,弃京西走。    
      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朝阳门进北京城。多尔衮进紫禁城,临武英殿御政。    
      多尔衮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问题。睿亲王多尔衮建议迁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济格表示反对:“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多尔衮以太宗皇太极遗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    
      年方7岁的顺治帝,自然采纳多尔衮迁都的意见。同年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因皇极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便在皇极门(今太和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燕京”。    
      祖、父28年奋争未能实现迁鼎燕京,7岁的福临却实现了。他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入关定鼎,奄有区夏”。所以,福临身后得到的庙号是“世祖”,而他的父亲皇太极的庙号仅是“太宗”。    
      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甚至于令人来不及思索;这一切又来得太轻易了,让人不能不怀疑这是“天福降临”。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福临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同母后的关系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    
      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明朝万历皇帝和他母后的故事:万历皇帝10岁继位,上皇后尊号为“仁圣皇太后”,上生母尊号为“慈圣皇太后”。他的生母李太后原是宫女,在宫中没有地位,吃饭时仁圣太后和万历帝坐着,慈圣太后却站着。内廷有仁圣皇太后,外朝有大学士张居正,万历皇帝才10岁,她依靠什么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女人太有心计了!一天,她说,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神托言,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于是,她捐资在北京阜成门外修建一座慈寿寺,供奉九莲菩萨。寺中还修建一座高塔,名“永安万寿塔”,又叫“慈寿寺塔”。从此,再没有人敢欺负这位现世“九莲菩萨”。    
      孝庄太后倒没有用诸如此类的策略。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第三部 福临顺治帝福临(3)

    我认为: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      
    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仅仅以上四句话、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可能有的冲突是:    
      第一,顺治小时候贪玩,母后管教过严,这是家庭中的常理。第二,顺治的皇后是母后和叔父多尔衮给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小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不行。后来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在皇后问题上母子有矛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